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的"心理效应"即是受访者在受访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反应,对记者的采访可起到促进或制约的作用。本文着重探讨新闻采访中的几种心理效应,并分析其对新闻采访的影响。新闻采访活动充满着心理互动与精神感应,无论是记者的心理状态,亦或是受访者的心理状态,均可对整个采访过程造成至关重要的影响。作者认为:成功的记者+良好的受访者≠成功的新闻采访报道。记者与受访者需要进  相似文献   

2.
对于一名新闻记者来说,采访技巧是其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工作能力的一种直接体现。在多年的新闻采访工作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其中记者在采访受访者时,因为没有合理运用采访技巧,使得受访者无法很好地配合接受采访,以至于使采访陷入尴尬境地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记者能够娴熟地掌握采访技巧,并加以灵活应用,才能挖掘出好的新闻点,报道出真正有价值的新闻。  相似文献   

3.
采访,搜集寻访的意思.涉及到记者、受访者及双方之间的沟通三大方面.本质上,采访活动是一种人际交往中的双方互动,目的是为了完成记者既定采访目标. 记者在整个采访活动中是一个通过有目的的观察,以及同被采访者交流时获得具有新闻价值信息的行为主体.记者的采访目标是多种多样的,受访者是千差万别的,而记者本身也是个性各异.  相似文献   

4.
采访是新闻记者一种频繁而深入的社会交往活动。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不仅仅是一个向采访对象收集资料、获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彼此交流情感、挖掘内心的心理活动的过程,记者必须合理定位自身角色,才能摸清楚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以便恰如其分地安排采访活动。  相似文献   

5.
记者大都注重对采访对象心理活动的探究,以图获得最佳的采访效果;有的记者将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分析研究,上升为理论,指导采访实践。但是,却很少注重自己的心理活动,更谈不上分析研究并将其上升为理论,用以指导采访实践,提高采访质量和报道水准。其实记者的全部工作,从明确报道思想,报采访拍摄素材,最后写成稿件、编成新闻片的全过程,无不产生心理活动。记者心理状态的优劣,往往决定采访的成败,决定着新闻作品质量的高低。 所谓探索心理,就是记者力求认识研究某人某事的心理现象。笔者认为,记者的探索心理,至少可从以下三点来认识。 (一)记者要富有深入调查和锲而不舍的心理和精神。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柴静主持的栏目《看见》为案例,来研究新闻采访活动中的情感表达问题。如何在采访提问中正确的表达记者的情感与价值观;如何从受访者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合理的情感关照;如何理性的报道受访者的情感;如何在新闻报道中真实全面的表达情感,这是本论文要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张小筝 《新闻传播》2015,(4):119-120
信息时代,媒体间的新闻竞争日趋激烈,而新闻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又体现为不同媒体记者之间采访实力的较量。现如今各大媒体记者愈来愈追求采访的人性化,逐步重视与受访者的沟通程度,努力营造和谐轻松的沟通氛围,进而为新闻写作提供更为深层次的素材。当前的记者采访中,获取新闻信息的最主要方式是提问,其目的在于获取真实的新闻事实,挖掘其深度,充当记者与受访者之间的桥梁,吐露出受访者的心扉。本文主要对新闻采访中与受访者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必要性及其效应,以及记者如何与受访者进行有效的思想、情感交流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媒体对记者考核以分值为主,忽略了采访中记者的心理反应。记者的心理活动直接影响到采访质量和新闻作品的完成质量。本文从记者心理活动入手,提出改进以分值为主的考核管理机制的创新策略,充分考虑增加记者自主性采访时间和选题空间,从机制上鼓励记者主动在报道内容上下功夫,补齐量化考核管理体系的短板,做到量化考核与质量考核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在一些电视新闻采访中,观众时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某某镇某某村村民接受记者采访,说得头头是道,大道理一大把,俨然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幼儿园小朋友口中全都是大人话,少了孩子气,显得过于"成熟"……看到这样的新闻采访,不少人会不解地问:这是他们的心里话吗?是记者在忽悠人吧!每当这时,笔者作为新闻队伍的一分子,总是感到汗颜﹕采访对象的语言与身份的不符,使新闻的可信度大打折扣。不得不承认,电视新闻采访中确实存在提前准备了稿子让受访者念的现象。之所以这样做,或者是稿子先行,受访者配合新闻采访的需要﹔或者是为了受访者在镜头前说  相似文献   

10.
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领域的活动都会产生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记者采访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这些活动各个层面进行观察与研究,发现不同事实的新闻价值。为了便于让记者熟悉采访领域的活动特点.一般地市级电视台都会按照不同领域对记者进行分线采访的安排,即有的负责时政报道、有的负责农业报道、有的负责工交报道、有的负责文化新闻和社会新闻报道。我曾经在七台;  相似文献   

11.
感情用事,是记者采访活动中切忌的。它是新闻真实性的大敌。在具体的新闻采访实践中,如果记者光凭热情和直觉进行采访活动,是很难得到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和把握住符合事物本身内在联系的见解的,往往容易形成一种影响记者采访活动的感情误区,导致采访的失败或报道的失实。  相似文献   

12.
孙愈中 《视听界》2007,(3):94-94
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活动,都会产生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一般媒体都会按照不同领域对记者作分线采访的安排,有的负责时政报道,有的负责工业报道或农业报道,有的负责文化新闻和社会新闻。记者分线采访有不少好处,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3.
新闻工作是对客观事实进行求新的创造性劳动,新闻采访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断地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传播新事实、报道新经验、探寻事物发展的最新趋向,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因此,在发掘新闻和报道新闻的过程中,增强记者的创新意识,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采访的成败决定着报道质量的高低,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主观能动性与独创性发  相似文献   

14.
采访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许多有经验的记者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而采访时除了要善于察言观色、进行现场观察外,了解采访对象心理也相当重要。特别是批评报道的采访,犹如短兵相接,少不了斗智斗勇,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既要对记者的心理进行必要的调节,又要采取相应方法调节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使记者和采访对象两方在采访过程中互相协调配合,提高采访工作效益,达到圆满的采访目的。 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非常活跃,而这种活跃的程度又与采访对象在新闻事件中所处的位置有很大关系。有的新闻同行把它称为“新闻座位”,按采访对象在某一新闻事件中所处的位置,可分为中心人物、边缘人物;局中人物、局外人物;素材提供人、素材佐证人;顺意人物、不顺意人物等。座位不尽相同,意愿不相同,会导致他们临访心理活跃程度,乃至接受采访的意愿。显然,批评报道的采访对象,除了素材提供人和部分佐证人外,作为报道对象的采访对象,本身就是批评的对象,难免  相似文献   

15.
秦勇 《记者摇篮》2004,(6):37-37
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和前提.它是记者为进行新闻报道从事的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通过新闻采访,记者能够获得新闻素材,取得报道依据,收集有关背景。深入把握事物的意义和深层内涵。那么究竟怎么样才能搞好新闻采访呢?  相似文献   

16.
姜琦 《记者摇篮》2015,(2):13-14
新闻采访,是新闻事业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记者认识客观事物、寻找与挖掘新闻事实或新闻线索的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是一系列新闻业务活动的"龙头",是新闻记者最基本、最经常的职业性工作。电视采访则是新闻采访中的后起之秀。我国电视界一般认为,电视新闻已经经历了三代发展过程:第一代是口播新闻,第二代是"图像+解说",第三代是现场采访报道,也就是镜头前采访。电视记者的现场采访报道对于传统意义上的采访来说是现代新闻发展进程中又一次质的飞跃。现场采访报道是记者奔赴新闻现场,手持话筒或身  相似文献   

17.
新闻采访中,常会碰到难以“对付”的受访者,他们牙关紧闭,讳莫如深,尤其是面对一些问题性采访,由于涉及某些利益关系,使得受访者不愿说出真相。受访者不接受采访,记者当然就写不出稿件来,如何才能“撬开”受访者的嘴巴呢?这让很多记者感到十分棘手。要想让这样的受访者开口,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这对记者特别是刚入行的新手来说尤为重要。本人根据十多年的记者职业经历和观察以及学习他人的采访经验,总结归纳出以下几种方法,或许能给同行以启迪和借鉴。一、在访谈中寻找破绽这是一种在访谈中寻找对方破绽而“逼迫”其说出事实真相的方…  相似文献   

18.
记者是一个神圣的职业,除恶扶正,为民奔走。但是,当灾难突至,记者采访受难者时,却让对方非常痛苦。回忆,不停地回忆已过去的惨烈一幕,使受访者的心再次流泪、滴血!这就是灾难采访中出现的新闻冷暴力。如何规避新闻冷暴力?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采访获取新闻真相是新闻记者的天职,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在进行特殊内容的采访时,由于种种原因,或受客观条件所限,记者采访到的新闻内容和事实真相往往会有一些出入,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这种出入,采访到原汁原味的新闻事实素材,记者往往会采用暗访的形式,在受访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取新闻事实。下面,笔者将对暗访的技巧做出探讨。暗访工作具有相当的隐秘性、不可预知性和不可重复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名记者,采访的得与失关系到后续新闻工作的开展,关系到新闻报道的成与败,可以说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是新闻工作的“排头兵”和“引路者”。但有时面对采访,受访者会采取一种拒绝的态度,使记者得不到相关的信息,这就使得新闻采访陷入困境。对此,本文通过个人实践经验,运用丈献调查和规范分析的方法,探析采访过程中遭拒的主要原因,并寻找突破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