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一般认为,中国数学史上最先完成勾股定理证明的数学家,是公元3世纪三国时期的赵爽.赵爽为《周髀算经》作注,给出弦图和一名为“勾股圆方图说”的短文.该文第一段对其弦图说明如下:“勾股各自乘,并之为弦实,开方除之即弦.案:弦图又可以勾股相乘为朱实二,倍之为朱实四,以勾股之差为中黄实,加差实亦成弦实.”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给出他的证明:“勾自乘为朱方,股自乘为青方,令出入相补,各从其类,因就其余不动也.合成弦方之幂.”他们两人的证明,都使用了出入相补原理,即:一个平面图形从一处移置他处,面积不变;如把图形分割成几…  相似文献   

2.
勾股定理的证明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一个研究课题。文[1]运用出入相补原理,根据基本图给出了用分割移补法证明勾股定理的基本思路。不妨称基本图中的勾方、股方、弦方位于三角形外,与其相反方向的勾方、股方、弦方位于三角形内。本文试据文[1]提出的课题(最高要求),就匈方、股方、弦方位于三角形内的情形,再给出勾股定理的几种证明方法,供参考。 1.一方在三角形内 如图1—1,勾方在内。设NL交AB于K,则勾方被BK分割为两部分:KBL和四边形KBCN;延长EA交FM于P,过P作AB的平行线交MC于H,将股方分割…  相似文献   

3.
运用出入相补原理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可将其分割、移补成易求面积的基本图形去解答.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毕达哥拉斯发现勾股定理.还是中国的赵爽利用弦图证明勾股定理,都用到了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事实上,著名的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在其巨著《几何原本》中给出了勾股定理的一个证明,就用到了图形面积  相似文献   

5.
《今日中学生》2014,(11):15-17
正无论是毕达哥拉斯发现勾股定理,也无论是中国的赵爽利用弦图(如图1)证明勾股定理,还是美国的总统拼成半个弦图(如图2表示一种弦图,图3是美国第20任总统茄菲尔德的拼图,它实际上是图2的一半,因此叫做"半个弦图")证明勾股定理,都用到了图形面积间的关系.事实上,著名的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在其巨著《几何原本》中给出了勾股定理的一个证明,就用到了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证明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6.
朱哲 《中学教研》2006,(7):48-48,F0003,F0004
勾股定理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重要源泉.当西方数学家沉醉于研究欧几里得第五公设独立性的时候,中国古代数学家却以勾股形代替一般三角形进行研究,从而避开角的性质的研讨和不触及平行的烦琐理论,使几何体系简浩明了,问题的解法更加精致。而且,中华数学的精髓,诸如开方术、方程术、天元术等技艺的诞生与发展,寻根探源,都与勾股定理有着密切关系。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至今已有400余种,而中国古代数学家们的证观则建立在一种不证自明、形象直观的原理——出入相补原理之上。一般认为,中国数学史上最先完成勾股定理证明的数学家,是公元3世纪三国时期的赵爽。赵爽为《周髀算经》作注,给出一幅弦图。弦图是我国古代数学家们用来证明勾股定理及其相关命题时必备的平面几何模型。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印度同属东方数学体系,二者的几何学发展都具有构造性,这种构造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学体系本身就具有构造性,二是几何内容具有构造性。综观中国几何的历史发展,发现中国几何的构造性体系主要依据两个基本的原理:出入相补原理和刘祖原理。而印度几何与我国几何有相类似的特点,几何体系也是基于三个基本的数学原理:面积拼补原理、勾股定理以及正弦表。基于此,中国几何和印度几何有可能缘于同一个起源。  相似文献   

8.
剪剪拼拼是我们学习几何、培养动手能力的好方法,可不要小看了图形的剪剪拼拼!1.剪剪拼拼能够证明几何定理.例1有名的勾股定理,就是用先剪后拼的方法来证明的.先通过恰当的分割,将a2、b2所表示的两个正方形,分割成若干份,然后装在c2所表示的正方形内,恰巧装满,由此得到:a2+b2=c2.这个定理,在西方国家叫做“毕达哥拉斯定理”,它是古希腊时(约公元前6世纪)发现的.在我国,古算书《周髀算经》中早就有“勾三股四弦五”的记载,并且把较短的直角边叫做“勾”,把较长的直角边叫做“股”,这便是“勾股定理”的由来.…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代数是与几何分不开的。例如,几何中的出入相补原理就在方程理论中有广泛的应用.早在西汉末年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已经用出入相补原理解简单的二次方程了.方程理论发展到宋元,已趋于成熟,出入相补原理仍然是列方程的一个有力工具。本文将着重讨论这一原理在十三世纪《益古演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正>三角形中的特殊线段有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和中位线.利用三角形中的特殊线段,可以将三角形分割成特殊的三角形或有特殊关系的三角形.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利用三角形中的特殊线段可以证明一些常规方法不易证明的几何命题.三角形中的特殊线段可以将三角形进行有效的分割.与"割"相对的是"补",分割和补形这两种图形的基本处理方法是相辅相成的,应根据具体问题情境合理选用.一、四个几何命题的证明1.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相似文献   

11.
勾股定理是平面几何中重要的定理,它的应用十分广泛。本文就勾股定理证法作一探讨:用拼图或分割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用全等三角形和面积证明勾股定理;用相似三角形证明勾股定理;给出广勾股定理及其证明  相似文献   

12.
勾股定理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在国外又叫“毕达哥拉斯定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用勾股定理构造方程解题是中学数学中的常用方法,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有多种多样,目前全世界共有四百多种证法.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采取拼补图形的方法借助面积的割补加以证明,下面略介绍几种以供同学们欣赏。  相似文献   

13.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是初中数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定理,也是自然界最本质、最基本的规律之一.勾股定理的证明一般是通过割补拼接法构建特殊的图形,根据面积之间的关系进行推导.下面介绍几种直观的拼图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证明线段的和差关系主要是指证明一条线段等于另外两条线段的和或差.这是几何证明的一种重要题型.证明这类命题的基本思路有三条:一、利用基本定理——梯形中位线定理二、利用转化的思想方法由于可供利用的定理只有一个,因此证明这类命题的主要思想方法是转化,即通过作辅助线,先把证明线段的和差关系转化为证明线段的相等关系,然后利用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给出证明.转化的具体方法是:先作一条线段等于两条线段的和(或差),然后证明这条“和线段”域“差线段”)等于第三条线段.三、利用面积法证明。根据有关线段与图形面积之间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中西方文化比较以及对中国古代数学文化的深入挖掘 ,并将其中的观念、思想、方法整理出来 ,融合渗透到数学课程中 ,将是我们开创信息时代的数学教育 ,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本文给出一则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案例 ,并作出必要的理论剖析 .1 教学设计案例1.1 勾股定理及其证明勾股定理的教学可以通过让学生画图、测量、计算、猜想并证明来完成 .证明过程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出入相补原理即割补法来进行 .在这个过程中 ,就需要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史上的知识 ,介绍赵爽证法 (见图 1) ,还可以提一下刘徽证法 (见图 2 ) .1…  相似文献   

16.
三角形面积公式在解题中的应用周红在初中平面几何中证明勾股定理时采用了三角形面积公式,它体现了用面积关系证题的基本思想。我们知道,平面几何中的许多图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而三角形的面积有不同的多种表示法,熟悉的就有等,所以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相似文献   

17.
彭刚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4):108-109,112
探究了中国古代数学中的几何奇葩出入相补原理在平面几何、初等代数、初等三角学以及初等微积分中的应用,揭示了代数学以及分析学的直观特征,使抽象的数学在具体的图形中得到新的演绎,为中学数学教育的直观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这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定理.长期以来,人们对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索出许多不同的证明方法,丰富了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促进了数学的发展.证明勾股定理。一般是通过割补拼接法构建特殊的图形,根据它们的面积之间的关系进行推导.现分类介绍几种拼图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19.
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其逆定理是判定直角三角形的一种重要方法.综合应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可以解决很多几何问题.其一般步骤是:先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证明已知图形(或适当添加辅助线后的图形)中的某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然后再应用勾  相似文献   

20.
  宏等 《广西教育》2014,(13):16-17,35
出入相补原理是我国古代数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在早期的《九章算术》《周髀算经》和《算术书》等文献中,利用这一原理就获得了很多有关题目的算法,如勾股定理的推导、"方田"问题、开平方法等,它不仅在几何上应用广泛,且这一原理的直观性有助于我们对一些代数问题的理解。奥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特殊的科目,它涉及的知识领域宽泛,技巧性强。就现有的小学数学知识水平很难解决奥数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