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区间估计的地铁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仁辉  于渤  金真 《预测》2012,31(2):62-66
地铁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进行安全风险评价的核心内容,并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在比较研究了评价指标体系筛选方法及对其适用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层次分析区间估计方法的地铁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筛选理论模型。通过对近10年来我国地铁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事故类型的分近,对事故发生的风险源进行了重点分析,进而建立了施工安全风险的初始指标。并结合运用模型对哈尔滨地铁一号线一期6标段的施工安全风险评价问题进行了实际验证,本研究为施工企业评价施工现场安全风险,提高安全管理能力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基于现场调研和查阅文献资料,建立城市高架路运营期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取熵权法计算出指标权重。运用系统工程原理,将可拓学理论与安全评价相结合,建立基于可拓学的城市高架路运营安全风险分析的物元模型。经实证评价,基于可拓学的城市高架路运营安全风险评价方法可以较准确的反映城市高架路的运营安全风险水平,验证了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吴敬红 《科技风》2014,(13):250-251
本文概述了国内地铁运营安全评价现状,地铁运营事故水平的风险程度,从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两个方面来论述地铁系统安全指标,并提出提高安全运营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地铁方便快捷的特性使其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首要选择,但近年来地铁事故频发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文通过总结已经发生的地铁事故,分析探讨对地铁安全造成威胁的危险因素,建立适合国内地铁实际情况的地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计算,以便于能更好、更有效的提高城市地铁的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城市出现了"出行难"的现象,广大的市民对于地铁运营的服务需求在不断的随之提升,因此负责地铁运营的相关管理部门要充分的考虑到对于当前高密度行车环境下,地铁在运行中可能会面临的运营风险以及相关的运营困难,所以地铁运营管理部门要针对当前地铁运营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从而找出控制运营风险的有效策略,充分保证地铁运营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地铁为人们出行提供了便利,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路面交通的压力。地铁信号系统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地铁系统能否正常运行,也关系到人们出行是否方便安全。地铁信号系统的运营不当和维护不及时会导致地铁事故发生。因此,在充分考虑安全性、可靠性、运输效率及整体性能等因素的基础上,本研究就地铁信号的运营维护管理进行了分析,期望能为相关运营单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地铁运营体系中包含多种指标,为了保证地铁运营的安全性,必须做好故障检修工作,通过对地铁运营指标的统计与分析,可以建立地铁运营系统安全评价模型,在地铁运营的过程中,要对运营状况进行客观的评价。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地铁运营的安全性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下面笔者对地铁运营指标的统计进行简单的分析与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TOD+PPP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风险特殊性,通过文献分析和专家评判法从政治、法律、经济、建造、运营、自然6个维度建立较为完整的融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量化定性指标得到综合评价结果。通过对某市地铁6号线实例进行分析,并验证模型的科学性与适用性,为TOD+PPP模式下的融资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城市燃气管网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我国城市燃气管网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现状,以及发生事故的原因及存在问题,城市燃气管网风险评估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思路.通过建因果分析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构造城市燃气管网事故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倪鹏  唐志波 《科技通报》2021,37(9):109-112
为了准确评估地铁火灾事故风险,找出有效阻止地铁火灾发生与扩散的措施,本文采用事故树分析法(FTA)与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两者结合进行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地铁运营发生火灾事故为前提,建立事故树模型,将结构重要度作为赋值依据,为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模糊判断矩阵.结果 表明,空气流通和安检不到位是影响地铁火灾事故的最大因素.因此,设置有效的通风排烟系统和加强地铁安检是预防火灾事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有效应对城市共同配送风险,避免传统评价方法中人的主观性对风险评价结果的影响,研究城市共同配送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提出三角模糊数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利用三角模糊数法确定城市共同配送风险因素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风险因素的综合评价矩阵,结合模糊数学运算方法对结果进行计算,以若干家从事共同配送业务的物流公司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城市共同配送的风险状况,为城市共同配送风险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李明  郑德俊  谈勇 《科研管理》2011,32(12):89-96
城市排水监测系统项目风险评价指标构建可以增强项目风险管理的针对性,促进水污染自动监测系统项目推广。论文在对相关风险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广州市排水自动监测系统项目现状分析和专家调查,运用灰类决策模型建立了城镇排水自动监测系统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灰色关联分析确立风险评价指标权重。论文的结论为:城镇排水自动监测系统项目风险在项目全寿命周期均有体现,其中项目建设阶段的潜在风险相对较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可行性论证充分性"、"采水合理性"、"设备维护与扩展"、"监测数据质量控制"、"人员素质"等指标占有相对较高的权重,对风险控制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开展指控装备运行效能评估的意义,提出了指控装备运行效能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指标值的无量纲处理方面,并对如何计算和评价运行效能提出了一个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建立涵盖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环境和低碳城市规划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这套指标体系分析2004—2009年北京市的低碳城市建设现状,得到了综合的量化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城市供水系统风险管理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险管理已成为国内外供水行业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阐述了国内外城市供水系统风险管理现状.首先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中风险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对城市供水系统风险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并由此讨论了城市供水系统风险管理的范畴,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的关系,其次总结了城市供水系统风险评估的方法,对方法进行了分类阐述和分析,最后重点梳理了城市供水系统中几种具有重要影响风险管理标准的发展脉络和关系,并对我国城市供水系统风险管理的进一步开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分析当前城市地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面临的形势、地铁突发事件研究的基本现状以及地铁突发事件的类型,着重阐述分析地铁突发事件的九大特点,以提高应对城市地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整体绩效。  相似文献   

17.
王兆君 《中国软科学》2006,(11):109-115
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效益评价是对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结果的检验,也是对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过程调控的依据。本文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指导,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层次分析法,提出了适合我国实际的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效益描述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基本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在借鉴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给出了评价指数值的5个档次的评价标准临界值阈值范围。  相似文献   

18.
孟霖  郭杰  孙驰  欧名豪 《资源科学》2018,40(1):11-21
本文基于供求理论构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测算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以期为城镇建设用地的科学配置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实现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供求理论,可以从本底条件、技术水平、区位交通、集约程度、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等方面构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②BP神经网络可准确反映各评价单元的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有助于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的精度;③根据测算结果可将研究区分为四个区域:高度适宜区可进行大规模城镇建设用地开发,但应注重城镇建设用地组团式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本适宜区可依靠高度适宜区发展,适度开发城镇建设用地;勉强适宜区城镇建设用地开发受限条件多,以基本农田与生态保护优先,选择性发展具有自然生态保护和经济开发效益的绿色产业;不适宜区应注重通过政策扶持,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④将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与《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布局对比分析表明,规划新增城镇建设用地配置基本满足区域供求关系,但有部分位于勉强适宜区与不适宜区,建议将区内部分或全部规划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剔除或调整至高度适宜区与基本适宜区。  相似文献   

19.
为建立非商业性的基础与公益性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在考虑经济效益评价相对弱化情况下,着重于系统建设、技术、应用、性能等方面开展系统评价研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通过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实例进行评价,验证了该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应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