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和谐社会对人们媒体素养的诉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顺应历史发展变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在社会风尚、生活面貌、消费趋势等方面的迅猛变化和更迭中,青年大学生无疑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高素质的青年群体,既是时尚发展的带头人,又是时尚潮流的主力军,研究他们的时尚心理,分析时尚的内涵与特征,区分时尚的高雅与低俗,对于引导大学生思想心理的健康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倡导积极文明向上的良好社会风尚,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培养大学生的荣辱感,引导他们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亦有利于整个社会风尚的改进。大学生的荣辱感是大学生依据自己内心深处善的标准,对特定行为与现象作出的肯定性或否定性评价而产生的愉悦、满足或愧疚、  相似文献   

4.
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榜样和偶像,引领社会风尚。榜样和偶像是时代的产物,具有社会示范效应。榜样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偶像激励大学生追求有意义的人生。大学生榜样和偶像的示范价值在于育人,引领和激励大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红色基因作为红色文化的遗传密码,是推动时代青年大学生践行爱国主义的力量源泉,具有很强的无产阶级性、民族性和科学性。将红色基因融入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能够丰富青年大学生爱国观教育内容、创新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延伸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对于培植青年大学生爱国情怀产生重要意义。红色基因融入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加强红色文化育人,拓宽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发挥活动育人功效,丰富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强化媒体宣传作用,创新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载体;落实实践育人功能,提升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6.
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加便利、快捷。但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产生了网络依赖,在识字、书写、口语表达等方面出现了问题。提升青年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文章从青年大学生语文素养缺失的实际状况出发,分析青年大学生语文素养缺失的原因,探讨培养青年大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培养青年大学生对汉语、汉字的热爱,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鼓励大量阅读名著,提高教师修养等,为培育合格青年大学生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真善美的体现,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然而当代大学生中却出现了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加大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对于改进社会风尚,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90后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择偶特征体现在择偶动机呈现多样化趋势,择偶方式以自由恋爱为主,择偶标准呈多元化趋势,大学生择偶观受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体的影响,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教育,要营造良好社会风尚,加强婚恋道德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引导。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青年服饰经历了80年代追逐时髦,90年代追逐品牌,新世纪服饰追求多元等发展历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青年在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审美意趣以及对时尚的不同理解和追求,折射出了中国政治、经济、民俗、宗教、伦理、社会风尚、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0.
高校学生组织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教育引导、文化涵育、实践历练的重要作用,是青年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教育载体。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高校学生组织要继续成为青年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就需要主动适应并融入社会和青年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强化并彰显其社会性,以"面向青年、依靠青年、服务青年、发展青年和成就青年"为组织定位和发展目标,不断提升其在青年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实现高校学生组织的健康、科学和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1.
美轮美奂的汉画像艺术,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它为社会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社会促进的产物。汉画像葬俗中从众现象的存在,既是社会影响对行为主体(墓主)施加压力的直接结果,也是汉画像葬俗向前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汉画像葬俗活动中群体行动动力机制和从众现象实施精微而凿实的考述、发覆和研究,对于延伸和拓展社会学的理论空间、准确把握早期民间群体行动的动力机制和规律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潜规则的本质是一种江湖规矩,江湖文化是其亚文化母体。江湖文化是由游民创立的一种底层文化,其本质是一种生存文化和寄生文化,具有聚群、趋利、恃强、尊上、寄生五个基本特征。江湖文化的产生有其社会、文化和心理根源。潜规则的盛行是江湖文化被广泛认同的结果。潜规则的消解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常见心理异常问题及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医学知识及大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探讨了行为及人格偏离、神经症、精神病等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异常问题,指出大学生心理异常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大学生个体心理、大学生所处特殊环境和学习任务、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并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丧葬习俗是表现人们如何安置死者的灵魂,如何处理尸体的仪式和活动。二次葬是古代一种常见的丧葬习俗,通过对二次葬的研究,对于研究既往时代人类的意识形态、洞察他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次葬的葬俗对后世人们处理尸体可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唐代“冥报小说”所反映出的佛教世俗信仰不是一种纯粹的宗教信仰,而是与宗法制的社会形态相结合的产物。在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作为世俗生活样态表现出来。佛教信仰的生活样态又是主体在心理及精神上需求的表现。在唐代俗众的生存哲学中,由于认识水平的低劣和教化要达到的目的,促使信仰威哧成为一种规范制约力量,亦成为一种社会的根本需要。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唐代“冥报小说”是唐代社会风俗史和心灵史一个侧面的记载。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地处内陆的张家口地区的服饰习俗受到严重挑战,新式服饰已现端倪,但传统服饰仍占优势,反映出张家口地区社会变革不够彻底,地区不平衡性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心理问题多维性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一种社会心态都是与社会发展状态的互动.随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进一步推进,公众出现了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问题,如:价值观念、社会心理适应、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定位等.以社会心理学为指导,加强对公众心理素质教育,促使其心理机制转变;更新社会化模式,塑造现代人格;注意管理中的人情与人性,是解决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养子本是一种社会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宗法制及其伦理观念的影响,养子现象并不普遍存在。唐代统治者对异姓养子也采取禁止的态度,但在唐代中后期,由于胡族风气的濡染和军事形势制度、政治形式的变化,养子现象在藩镇出现并流行起来。藩镇养子风气影响了宦官养子,加剧了社会动荡,败坏了社会风气,对唐后期和五代的政治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尚武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特定历史文化因素的综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下层尚武精神主要表现在民间习俗、社会教育、日常礼仪、女子尚武、文学艺术等方面。作为一种大众性社会行为,其实质上是自强不息、敢于胜利的民族精神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外在表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下层尚武精神强化了中华先民不畏强暴、不惧战争、敢于反抗、勇于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怀,进一步固化了中华民族业已存在的爱好和平和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使其深深地烙印在中华儿女的民族意识之中,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固有要义,为中华民族主体精神注入了崭新的内涵,形成了民族尚武自强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小说《离婚》围绕江南水乡平息纠纷的习俗“和谈”进行叙事,反映了1920年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和谈”是乡土社会固有道德秩序“公正”的表征,其潜在规则却是“弱肉强食”,这种道德秩序的虚伪性和残酷性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