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模式下不动产登记制度中的申请程序、审查方式、登记簿的编制以及错误登记赔偿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每种不动产登记制度模式都仅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但绝非简单的一一对应。我国现行不动产登记制度属瑞士式的权利登记制,这决定我国的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应采债权形式主义。立法者如欲改变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就须对不动产登记制度做相应调整、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2.
武文婷 《金秋科苑》2011,(10):160-161
善意取得制度,是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交易活动的动态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善意取得理论中,该制度只适用于动产而不适用于不动产。而我国于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物权法》第106条明确规定了不动产的善意取得制度,从而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同时它将作为物权法制度的一个特色载入历史,并对我国以后要制定的民法典中关于不动产物权的善意取得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善意取得制度,是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交易活动的动态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善意取得理论中,该制度只适用于动产而不适用于不动产。而我国于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物权法》第106条明确规定了不动产的善意取得制度,从而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同时它将作为物权法制度的一个特色载入历史,并对我国以后要制定的民法典中关于不动产物权的善意取得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商品房预售登记保障的是针对将来物权变动的请求权,我国学者对此项权利性质的认定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缺陷。但从公法视角来探讨一般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商品房预售登记具有行政确认行为的性质,且登记权利人享有的权利是法律出于交易安全考虑赋予其有对抗第三人效力的特殊债权请求权。  相似文献   

5.
善意取得制度是一项古老的民法制度,其主旨在于通过对善意第三人的保护进而保护交易安全、稳定经济秩序。本文论述了善意取得制度的概念和理论渊源,分析了我国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现状及不足,并对如何完善我国的动产善意取得制度进行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6.
货币作为特殊动产,在物权属性、占有、取得与消灭上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货币仅能成立所有权,但其所有权权能受限;又因货币占有所有一致,而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但违法取得时例外,占有人不取得所有权,并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相似文献   

7.
我国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之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是物权法登记制度中一项重要制度,物权法(草案)对此也进行了规定,但仍需完善。不动产预告登记将债权物权化,赋予债权请求权以物权性质的排他效力。其价值在于保障当事人(特别是弱者)的权利,保护交易安全,维护市场信用等,特别是以抑制商品房买卖中“一房多售”为典型。本文拟从不动产预告登记的法律涵义与性质入手,对不动产预告登记的法律效力与法律价值进行思考,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若干方面在我国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8.
物权公信力原则是物权变动的基本规则且为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论基础,其适用受到严格的限制,表见物权和真实物权的背离是公信力原则适用的基本逻辑前提,而能够主张公信力原则保护的,限于基于法律行为而取得物权的善意取得人,表见权利人则并不受其保护。此外,公信力原则只为善意者的利益而存在,不关涉其不利益,且与表见权利本身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9.
不动产登记制度作为物权法中的重要制度,在不动产物权变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拟通过对我国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存在问题的分析,并结合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和理论,对如何完善我国的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善意取得制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久莉 《中国科技信息》2006,13(19):296-298,300
本文从善意取得制度的概念出发,对善意取得理论依据进行了阐述,本文的重点在以不动产和担保物权为代表的特殊善意取得制度上,较全面地论述了将不动产与担保物权纳入善意取得制度的必要性,最后本文对我国善意取得制度立法进行简要回顾并对完善善意取得法律体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雷蕾 《今日科苑》2010,(11):194-19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差距的逐渐拉大,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并且对物进行利用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所有权人在一定情况下并不需要直接利用所有物,而非所有权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急需利用该物,同时又不愿或者不能取得该物的所有权。基于此,新修订的《物权法》对动产用益物权的进行了规定。《物权法》第四十条规定:“所有权人有权在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上设立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用益物权人、担保物权人行使权利,不得损害所有权人的权益。”同时第一百一十七条又规定:“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动产用益物权的内涵是什么?存在的价值是什么?适用的法律依据是什么?笔者拟对上述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的实质在于:无论契约行为是否有效,物权行为仍依据自身效力状态来确定自身的效力。对物权行为无因性的分析需要澄清其外在的制度框架:其与不当得利制度的衔接、第三人交易的保护功能、其移转所有权的法律关系的外壳。物权无因性原则与善意取得制度具有不同的针对性,因此在功能上具有互补性,在制度上具有衔接性。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与善意取得制度衔接的情形是指:善意取得制度在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中的嵌入。  相似文献   

13.
乔丽 《科学与管理》2008,(4):99-100
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是物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国物权立法的重要内容。本文就针对其中两个主要的问题即不动产立法不完善以及不动产物权登记机关混乱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4.
祝庆梦 《科技广场》2007,(2):240-242
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国现行民事立法尚未建立完整的善意取得制度,这无疑是我国民事立法的一大缺陷。为完善民法物权制度,顺应世界民法发展潮流,我国需要建立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因此,深入研究和探讨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为制定未来的中国物权法作理论准备,已成为民法学上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我国将要制定的物权法中,应该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不动产登记制度是不动产物权法的基本制度,本文基于对我国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现状的考察和分析,对我国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进行立法思考,以求为我国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的设立和完善探寻出可行之途。  相似文献   

16.
李红军  刘德玉 《科教文汇》2008,(30):202-203
本文以德国民法典和法国民法典关于物权变动的立法模式作为制度背景和出发点,分析比较其关于债权重复转让的法律规定,认为债权重复转让实际上是不能发生的,出让人再次转让债权的行为属于无权处分他人的债权,但由于债权转让涉及债务人的利益和第三人利益,为作例外,延伸出了“对债务人”的通知制度。在此基础上,本文立足于我国《物权法》和《合同法》的现有规定,对我国现行制度背景下债权重复转让的性质及其贯彻进行了分析和检讨。  相似文献   

17.
杨俊  王淳 《科教文汇》2008,(12):149
票据权利的善意取得是以牺牲原权利人的利益来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在适用时应严格按照其构成要件谨慎适用.即票据是受让人从无处分权人处取得、取得票据须依票据法上的转让方式取得、取得票据须基于善意和必须是给付相应的对价而取得票据.  相似文献   

18.
富春玖 《今日科苑》2010,(8):250-250
近年来,实际生活中出现了房主为谋取更高的经济利益,将自己的房屋一房二卖的现象,导致房屋交易关系的混乱,造成房屋买受人合法权益的侵害。本文通过对一房二卖现象蕴涵的物权关系和债权关系进行深入的法理分析,提出了买卖房屋过程中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相互独立的观点,并阐释了一房二卖中产生的前后两份房屋交易合同的效力,就无法得到房屋的买受人的权益如何保护作以重点阐述,提出多种不同的权利救济方案,最后提出应对一房二卖现象的法律对策即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并就如何认识不动产预告登记的意义、性质和法律后果加以论述,以期对一房二卖现象的司法处理和预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20多年的公证实践中,我国公证行业办理了大量涉及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公证业务,如不动产的继承、赠与、分割、遗赠、抵押、交易合同(包括房产买卖、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合同)等,通过专业的公证法律提供者——公证机构对不动产物权变动进行实质性审查,有效避免了不动产物权变动中的风险,消除了大量纠纷隐患,对于促进诚信交易、保障交易安全和减少纠纷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梁海燕 《大众科技》2013,(8):151-152
由于夫妻共有房产单方抵押的效力问题至今仍然为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处理相关效力问题的案件时,应当充分考虑夫妻双方是否实为知情,并了解交易方是否为善意第三人,并已履行相应的关注义务。文章通过对建立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