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末期,法家一位杰出代表韩非,出生在韩国一个贵族家庭。韩非青年时代很爱读李悝、商鞅、申不害等法家前辈编著的“刑名法术”一类的书籍。他曾经和李斯同学,都是著名法家荀况的学生。韩非一生认真学习和研究法家思想,在和儒家的斗争中发展了“法治”理论,著有《韩非子》五十五篇,给新兴地主阶级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作了理论准备,成为当时有名的尊法反儒的杰出战士。韩、赵、魏三家分晋以后,韩昭王曾任申不害为相,用法术治理国家,使韩强盛起来。  相似文献   

2.
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韩非子》一书,总结了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是一部新兴地主阶级生气勃勃的战斗宣言。他的“法治”理论曾经为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反对复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成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杰出代表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地主阶级专政的主要依据。今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韩非的“法治”理论,总结新兴地主阶级反复辟斗争的经验教训,弄清楚新兴地主阶级为什么要对奴隶主阶级专政,对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的。韩非生活的战国时代,是阶级矛盾异常尖锐、阶级斗争十分激烈的时代。它比之春秋时期,有许多新的形式和新的特点,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表现得更加曲折,更加复杂。这种客观形势,对韩非“法治”理论的形成起了决定作用。早在春秋末期,在奴隶起义的巨大力量推动下,新兴地主阶级夺权斗争就已经普遍  相似文献   

3.
韩非(公元前二八○年——二三三年),是战国末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主要著作《韩非子》集中了先秦法家思想的优秀成果,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经验,论述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的思想政治路线,提出了一整套建立“法”、“术”、“势”相结合的地主阶级专政的思想理论体系。《有度》篇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时代的儒法斗争,是我国历史上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斗争的实质是新兴地主阶级要战胜腐朽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用封建制代替奴隶制。法家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在政治上主张变革,提出并实践了一条革命的“法治”路线。这条路线是以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为理论基础的。《五蠹》是先秦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韩非比较系统地阐述“法治”思想的重要著作。这篇著作用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观点,总结了儒法斗争的实践经验,继承并发挥了商鞅等法家的思想成果,从发展的观点,论述了  相似文献   

5.
论管仲     
管仲(?—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敬仲,齐国颖上人。他于公元前六八五年相齐桓公,执政四十年。管仲出身贫贱,早年做过小商人,也做过小官。他在辅佐齐桓公期间,主张“以法治国”,对内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他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瓦解氏族贵族的奴隶制统治,推行了一条为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发展封建经济的法治路线,从而使齐国富强起来,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管仲是春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法家政治家,史称,他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在自己的著作中,最早地阐明了法治思想,是法家的创始人之一。  相似文献   

6.
《商君书》是商鞅及其同派法家的重要著作,成书在秦昭王末年。它是商鞅变法(前359—前338年)至秦昭王时期(前306—前251年),约百年左右秦国新兴地主阶级在夺取政权后,进行变法革新,防止奴隶主复辟,巩固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经验总结。商鞅(前338年),卫国人,是战国中期新兴地主阶级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商鞅所处的时代,正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大变动时代。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在中原各诸侯国相继夺取政权,但奴隶主复辟势力仍很强大,“他们反抗的劲头正由于他们的失败而增长了千百万倍。”加之,新兴地主阶级又缺乏巩固政权的经  相似文献   

7.
汉高祖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继秦王朝之后第二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鉴于泰王朝较快灭亡的历史教训,西汉统治者必须根据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总结、吸取秦王朝的统治经验,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从汉高祖刘邦到汉宣帝刘询的八代国君(包括吕后),在一百五十多年之中所致力的就是这个任务。秦王朝的建立,是秦始皇实践了法家思想政治路线的结果。“汉承秦制”,说明西汉王朝的确立,同样在于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贯彻执行了法家的思想政治路线。  相似文献   

8.
在诸子百家中,法家学说以政治思想为中心,反映春秋战国时代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历史进化观是他们推行变法改革实践的理论指导之一。韩非子为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法家的历史进化观肯定历史的变化与进步,适应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意义。法家历史观的明显理论缺陷在于否定历史的继承性,把古今绝对对立起来,用绝对化、片面化的观点思考问题,用独断专行的办法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9.
荀子(约公元前313—238年),是我国著名的法家代表之一、先秦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新兴地主阶级的教育家。《劝学》篇就是比较集中、系统地论述他的教育思想的一篇具有代表性著作。认真研究荀子在这一论著中的教育思想,对于批判儒家反动教育思想,清除刘少奇、林彪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流毒,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驳斥国内外反动派胡说“法家无教育”的反动论调,也是十分必要的。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是为一定阶级的政治路线服务的。荀子所处的战国末期,封建制基本上在各国确立,进而消灭割据局面,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已成为人心所向,  相似文献   

10.
公、颂、谷、容四字,索其本义,皆容貌也。 公,许慎《说文解字》释日:“公,平分也。从八厶,八犹背也。韩非日:背私为公。”黄约斋《字源》认为厶即是○,是一个小圈子,加八示分散,化私为公的意思。这仍不脱韩非之意。康殷《文字源流浅说》认为,韩非《五蠹》中“自营为私,背私为公”这两句名言,“虽然两千年来信之不疑”,但“只不过是杜撰骋辩而巳”。他说,公“象双手提起一釜形的省文”。  相似文献   

11.
韩非作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中为了宣传法治思想而对当时具有广泛影响的儒家思想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讽刺,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在《韩非子》中被多次提及并发生了异化。儒家的贤人孔子被异化为:表面符合儒家,实际宣扬法家思想的孔子;一反儒者形象,代法家立言的孔子。异化的孔子是一个假托的虚拟性文学形象,是韩非宣扬法家思想和政治追求的承载物,具有政治、文献、文学等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当时各国新兴的地主阶级通过夺权与反夺权、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已基本上废除了奴隶制度,确立了封建统治。苟子从其儒家立场出发,兼采法家之要旨,提出了一整套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思想。他在其著名的《富国》篇中提出:"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对社会如何进行生产和消费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文试图就其"节用裕民"的经济思想做一简单探讨。一、艺子"节用裕民"经济思想的认识基础苟子"节用裕民"经济思想的认识基础来源于其"义利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13.
《更法》 [说明] “更法”就是变法。公元前三五九年,在秦孝公主持的国事会议上,商鞅与甘龙、杜挚就要不要变法这个根本问题,进行了一场大论战。这场论战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之间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本篇就是这场论战的生动记录。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政治代表甘龙、杜挚,继承了孔老二“克己复礼”的衣钵,竭力主张“法古”’、“循礼”,疯狂地反对变法。商鞅坚定地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的变法革新主张。他运用“三代不同礼  相似文献   

14.
奴隶反抗的呼声不能抹杀——《伐檀》思想倾向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诗经》的研究上,有些同志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这些看法主要是对以《伐檀》为代表的“变诗”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的人曾引《伐檀》一诗来说明“暴富小人”(按:指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剥削形式,认为此诗“站在井田制立场来攻击新兴的封建制剥削”①,也有人认为“其作者显然非劳动人民”,而是“士一类的中小奴隶主”②。有的甚至说:《伐檀》不仅不是奴隶反抗的呼声,反而是“奴隶主贵族借隶农口气而杜撰出来的反动诗歌”,是“奴隶主贵族士大夫在向新兴地主阶级进行阶级斗争时炮制出来的反对革新、力主倒退复辟的毒草”③。总之,这些同志都认为《伐檀》的思想倾向代表了奴隶主,有的则明确提出是攻击新兴地主阶级的,因之也就将它的创作权归之于奴隶主。我们认为,这些同志的意见是不符合作品的实际和历史的真实的。  相似文献   

15.
“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两千多年来阶级斗争和儒法两条路线斗争中,一切文学艺术作品无不打上阶级斗争和儒法斗争的烙印,一切封建主义文学家就其思想实质来分析,无不分别隶属于儒法两大阵营。李白在唐朝中期儒法两条路线的斗争中,以诗歌为武器,热情歌颂和赞扬要求进步、要求统一的法家路线和法家思想,大胆揭露和鞭挞坚持倒退、坚持分裂的儒家路线和孔孟之道,以鲜明的尊法反儒思想表明他是一位战斗的法家诗人。一千多年来,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反动文人出于反动的政治目的,竭力颠倒和歪曲李白法家诗人的真正面目,拚命掩盖和抹杀李白诗歌中的批判锋芒,大肆宣扬李白是  相似文献   

16.
苟况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杰出思想家,朴家唯物主义无神论者。他根据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来建立自己的认识论体系,在“天人相分”的思想上,提出“形具而神生”的命题,第一次对精神和形体的关系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并初步探讨了感觉经验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建立了以“道”为标准的认识论和“虚’壹而静”的思维方法;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提出重行的知行观。把古人的朴素唯物论  相似文献   

17.
慎到是我国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家。虽然他被后人称为道家的代表人物,但是他的法律思想独树一帜,也是法家不可或缺的人物之一。慎到最负盛名的是他提出的"势"与"事断于法"。他主张君主的绝对权威与独尊地位,但是反对君主独裁所谓的"身治"与"贤人政治"。慎到崇尚法治。与此同时,慎到关于"公"和"私"这两个概念的解析强调了主观与客观的界限。新兴地主阶级的整体利益以为"公"与君主和各级官吏在内的阶级利益以为"私"表现了慎到对于个人利益的保护。这是先秦时期法律思想的一个高度层次,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有钱的人财产布满天下,穷苦的人冻饿死在路边。”这是北宋社会的真实写照。北宋统治阶级用儒家的路线统治人民,大地主霸占了全国十分之七的土地,弄得社会衰退,政治日益陷入困境。这时,地主阶级内部出了一个进行改革的人,名叫王安石。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江西临川人。他在少年时代跟随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对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感到儒家那些陈腐的理论对社会有害无益,不能利用。他对商鞅和桑弘羊等法家人物非常崇拜,认为只有按照他们的政治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在这个时期,儒法两家“礼治”与“法治”两条政治路线的斗争,就是坚持反动奴隶主阶级专政还是实行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斗争。而“礼教”与“法教”的斗争,就是教育为哪条政治路线服务,在教育领域里实行哪个阶级专政的问题。战国中期,商鞅在秦国进行了一场长达十八年的变法运动,在进行一系列政治、经济变革的同时,在教育领域里也实行了重大的变革。商鞅明确指出:“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商君书·赏刑》)就是说,要巩固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国家,必须实行统一的奖赏、刑罚和教育。商鞅认为,实行  相似文献   

20.
韩非认为世间万物有其自身发展规律 ,人是可以认识、利用这些规律的。人的“好利恶害”的本性决定了他对万物的态度。韩非对知虑、情感和意志的内在联系作了初步的揭示 ,并从管理的角度分析了欲望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