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名篇《西瓜兄弟》的作者究竟是谁?二十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王匡,一说是解清。王匡同志在新华通讯社,解清是黎辛同志的笔名,现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如果今天这些新闻界的老战士尚健在时我们还不把史实澄清,后人就更难分出真伪了。因此,我认为应该为《西瓜兄弟》的作者正名。认为《西瓜兄弟》的作者是王匡的,远的不说,近者可见1983年由复旦大学新闻系主编的《新闻学词典》。它在《通讯特写选》这一词条中说到该书收了“王匡的《西瓜兄弟》”。查阅这本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在1961年编辑的《通讯特写选》,在第122页上,《西瓜兄弟》一文的作者的确为  相似文献   

2.
提起新闻故事,我们不能不想到我国军事新闻史上的两个名篇:《西瓜兄弟》和《桌上的表》。前者写解放战争时期淮阳县李楼村有以种西瓜为生的李姓兄弟,瓜熟季节,国民党的军队路过李老大的瓜地,把地里的西瓜风卷残云般抢光了;20天后,一支解放军的部队路过李老二的瓜地,地里的西瓜一个也没少。本来担心自己的瓜地也要像老大那样遭殃的老二,见此情景后,热情地把西瓜送到解放军战士手中,可就是没人肯接。  相似文献   

3.
新闻名篇《西瓜兄弟》的作者究竟是谁?二十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王匡,一说是解清。王匡同志在新华通讯社,解清是黎辛同志的笔名,现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如果今天这些新闻界的老战士尚健在时我们还不把史实澄清,后人就更难分出真伪了。因此,我认为应该为《西瓜兄弟》的作者正名。  相似文献   

4.
古典文献中多有“鸡栖”“鸡栖树”“鸡树”等说法,但是这些说法因文献不同,上下文含义不同,意义也难免有差异,很多时候甚至大相径庭.如今,很多人甚至文史或者文献学学者,也虎古典文献中的“鸡栖”“鸡栖树”“鸡树”简单地理解为“鸡栖于树”.早先,有学者在《中华读书报》上发文,引用杜甫《恶树》和《三国志》“鸡栖树”典故,认为自古就有养鸡于树之法,最近,笔者又见学者在网络上普及“古人为何把鸡养在树上”的常识,亦用《三国志》中“鸡栖树”之典.岂不知,这是望文生义,如不加以澄清,可能会误导公众,笔者以为有必要为此一辨.  相似文献   

5.
我,一个电影里经营广告的"新"兵。在电影界,成功电影元素中融入"商业"与"艺术"往往会成为一部大片,不论是荡气回肠的《神话》,还是气势恢宏的《赤壁》,还是像《橄榄树下的情人》这样朴素地展示人性善恶的伊朗电影,《青青校树》、  相似文献   

6.
易艳刚 《青年记者》2020,(12):112-112
中国电影标杆人物徐峥,在今年初引发了一场行业风暴。1月25日,曾因疫情撤档的徐峥新作《囧妈》,放弃院线上映,改为在西瓜视频、抖音等平台免费"云上映"。  相似文献   

7.
日本天理大学出版部在1980年出版的《天理图书馆善本丛书》"汉籍之部"第二卷中,有一部是汉文古籍《赵志集》一卷的影印,"题解"中还有花房英树氏撰写的有关这部诗集的情况介绍。这是国内早已失传的一部唐人诗集残卷在海外的首次公开面世。但是这事似乎并未引起中国古典文学学术界的注意,在大陆和港台报刊上迄今还没见到有关的评介文字。因此,我根据影印本对《赵志集》残卷作了初步的整理(附后),并参照花房英树  相似文献   

8.
利用Java、数据库和hibernate技术实现基于放射树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可视化系统。系统提供多种动态交互式功能,并实现两种形态的放射树;利用带复选框的传统树供用户选择,使用户可以只可视化自己感兴趣的子类目;系统为用户使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视化角度。  相似文献   

9.
单文婷 《青年记者》2007,(22):124-125
综观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假新闻,就会发现一个现象,这几年涉及公共利益的假新闻占了一定的比例。比如2004年的《大批"毒面粉"流入黄石》、2006年的《银监会拟发退市令三城商行受警告》、《广州市面出现注水西瓜》、  相似文献   

10.
对比式通讯结构常常是双线平列,或明暗结合,经过穿插描写,使事物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采用这种结构形式写成的通讯名篇有解清的《西瓜兄弟》(新华社中原1947年10月5日电)、潘非的《人狗之间》(1959年2月3日《人民日报》和吴学标的《会计伢嫌我的油壶小》(1980年7月4日《湖北日报》以及孔祥君、崔中文的《大老齐成了“香饽饽”》(1981年6月20日《辽宁日报》)等等。 《西瓜兄弟》的作者随军路过淮阳县李楼村时,听到群众中间流传着“西瓜兄弟”不同遭遇…  相似文献   

11.
新闻写作有一种烘托手法,也就是把两个相反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描写、叙述,使作者的主旨在烘托中更加鲜明的展现出来。这种手法能在对比中揭示鞭挞丑与恶;能在映衬中歌颂弘扬善与美。1947年10月15日,新华社中原电讯《西瓜兄弟》就是采用烘托手法写成的一篇范文。这篇优秀作品是这样叙述的:记者随军路过淮阳县李楼村时,听到群众间流传着西瓜的故事。当地有李姓西瓜兄弟两人,每年每人种亩把好西瓜,这方圆一二十里地内,也只有他们兄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说,治学有“三种境界”。就此他引用三首宋词里的句子来说明。其一是晏殊《蝶恋花》里的词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其二是柳永《风栖  相似文献   

13.
《中图法》类目大小的可视表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中图法》分类体系XML存储的规则,基于《中图法》分类体系的XML存储,利用Java技术将其解析为DOM树,通过遍历DOM树获取类目的大小。解释树图及嵌套树图的含义,利用有序树图的构造算法将DOM树映射为树图,实现《中图法》类目大小的可视表示,这样可以很容易地获取《中图法》同级类目的大小。  相似文献   

14.
科学选题绿色出版——谈"选题树"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技与出版》杂志2008年第6期文章——《专业选题的立体式策划和系列化开发》的基础上,提出了"专业选题立体式策划和系列化开发"理论与模式的"树形"模型结构图——"选题树","选题树"形象、生动、具体地告诉专业编辑如何提高选题质量,减少选题雷同,科学选题,绿色出版。  相似文献   

15.
周小犊 《青年记者》2006,(22):48-49
事件回放2006年07月19日,《信息时报》刊登了记者黄某的报道《广州市面出现注水西瓜》,报道称不少广州市民向该记者投诉,怀疑西瓜被注入了红药水。该报道还援引一位在某医科大学上班的杨女士的“遭遇”,称该女士一次买到一个“里面都是污红色的水,一股难闻的酸馊味直冲鼻子的西  相似文献   

16.
12月14日晚,《中国新闻周刊》"影响中国"2012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包括政界、学界、企业界、文化界等各界人士济济一堂,共同见证"影响中国"2012年度人物揭晓。自创刊以来,《中国新闻周刊》一以贯之把"影响有影响力的人"树为宗旨。从2009年开始,《中国新闻周刊》每年岁末评选并发布"影响中国年度人物榜",梳理一年以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团体,受到各界关注。  相似文献   

17.
<正>人生有四季,青春散发着春与夏的气息。春夏是最有生气的画卷,但又太过喧嚣,太多诱惑,难免失于迷茫和混沌。当青春的风筝脱落于掌心,才发觉青春的树叶已发黄,才懂得青春原来如此仓促和短暂——这,也许是我这个年龄的人给予席慕蓉爱情诗《无怨的青春》的另一种人生意义的解读。"吴记者"树江的书面世,让我想到了这首诗,诗中的段落——"长大了以后,  相似文献   

18.
2012年元旦,《湖北日报》进行了湖北日报60余年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一次重要改扩版。此轮改扩版的一个创新理念是强化开门办报。"报纸离开了群众,就像树离开根一样没有生命力"改版之初,《湖北日报》社长邹贤启、总编辑蔡华东提出,"开门办报,就是要依靠群众办报,让群众的  相似文献   

19.
说“猹”     
鲁迅在其小说《故乡》当中曾提及过一种名叫"猹"的喜食西瓜的野兽。"猹"字系鲁迅据乡下人的口音生造。该字在历来的工具书中存在异读,至于该物系何物,长期以来更没有定论。本文从语音角度出发,试图厘清异读之来源,并在此基础上讨论"猹"应读何音以及可能为何物。  相似文献   

20.
千树同志:您好!近读《档案管理》2005年扩版后的第1、2期,欣然发现《档案管理》又有了新的进步,(千树:谢谢陈老师的鼓励。)用一句时髦话说,就是与时俱进。(千树:办刊物如逆水行舟,稍有不慎和松懈,不仅是不进则退的问题,而且有可能翻船。)特致函祝贺!我特别欣赏贵刊的封面、封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