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新红颜”的命名到《新红颜写作诗歌档案》、《新红颜集》的出版,关于“新红颜写作”的讨论一时成为了诗坛上的热门话题.可以说,“新红颜写作”的命名与推广在某种意义上为探究当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女性诗歌创作的演变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新红颜写作”这一诗学概念的提出与传播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当下新诗诗学命名的多样性与复杂化.不管这一诗学命名是否得当,是否具有相应的合理性与诗学价值,其对于当代女性诗歌作品的经典化以及女性诗歌在当下多元文化主导下的文学语境中的传播与传承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编者寄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开展,不同年龄段的诗人曾群体性地崛起于中国当代诗坛:“归来诗人”、“青年诗人”、“朦胧诗人”、“新生代诗人”、“女性诗歌诗人”、“城市诗歌诗人”、“新边塞诗歌诗人”……诗坛真可谓风起云涌,引领文学潮头。但孰料仅仅过了十几年后,这一前呼后涌的文学大潮便沉寂了下来,诗歌在文学中的位置逐渐趋于“边缘化”,文学女皇风光不再,再不象她在黄金时代那样引人瞩目。我们认为,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要者有两点:一是相当多的诗人将自己的写作视野缩小到了只关注自我内心的狭小…  相似文献   

3.
当代汉语诗歌在“艨胧诗”、“第三代诗人”和“70后”等不同阶段,在女性经验的书写上,大致经历了一个崛起与深化的过程。而当下最活跃的“70后”女诗人,她们的写作在反抗既存文学秩序之外,呈现出多种姿态,更是汉语诗坛值得关注的风景。  相似文献   

4.
朦胧诗之后,新生代诗人倡导的语感写作引起了诗界的巨大分歧。导致分歧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对语感及语感写作本身的认知,而在于评价视角完全不同。梳理当代诗歌语言变化的历史脉络发现:在社会政治文化视角下,诗歌语感写作获得了高度评价;但在语言学视角下,语感写作乃业界"常识"。在常态社会下,语感写作的定位自然要回归语言学本体,偏离"常识"和夸大"常识"同样危害诗歌发展。好诗一般都有"超语义"的韵味空间和个性特色,同时也离不开语言的意义空间和深藏于语言背后的价值理念的支配。因此,诗歌回归语言本体之后,对语感及其语感写作应有明确的定位:语感是当代诗歌创作中不能缺少又不能过分夸大的重要业务能力,是体现诗歌个性风格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诗人翟永明作为中国当代诗坛“女性诗歌”的代表之一。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女性诗歌”写作的“青春期”后,诗歌创作呈现出复杂的面貌,戏剧性、叙述性以及对诗歌经验的重视等,都体现了她对诗歌艺术的不懈探索,对自我的不断更新,通过对翟永明不同时期诗歌作品的细读与分析,理清翟永明诗歌艺术探索的内在理路、诗歌风格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诗坛主要活跃着四个写作群体:主旋律诗歌写作群体、“知识分子写作”群体、“民间写作”群体和“边缘性写作”群体.在历史总体性解体的情势下,诗歌写作的题材一步步转向边缘的、幽暗的、具体的、形而下的领域,具有碎片性质.为了整合新的写作资源,诗人们纷纷调整自己的写作立场和诗学趣味,开始以个性化的抒情方式介入复杂的现实生活,使得当代诗坛呈现出一种诗歌美学形态多元共生的繁复局面.西川、王家新、欧阳江河、伊沙、侯马、臧棣、沈苇、冉冉、杨晓民等的诗歌则在不同的向度上展示出了90年代以来的诗歌写作实绩和特征.  相似文献   

7.
与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女诗人相比,陆忆敏的诗歌并不拥有众多的读者和模仿者,这与时代造成的审美风尚有一定关系,陆忆敏以其古典、优雅、宁静、节制的美学风格与当时女性诗坛的偏执、激烈甚至暴力相去甚远,这种风格与创作实践为当代女性诗歌写作提供了自我认同和自我反省的精神指向,从而也为20世纪最后20年内现代汉语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向度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当代女性诗歌在其繁荣时期,呈现出对男权话语中心文化的大胆而勇敢的挑战和拆解,并试图建立属于女性自己的诗歌话语模式,在女性诗歌处于几乎“失语”的历史状态下,树起了一面独特的大旗。女性诗歌话语模式主要表现为躯体写作、自白倾诉和语词写作,但最终,女性诗歌仍然陷入到了语言迷失的困境之中,本文从这一角度,对当代女性诗歌的话语模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当代诗歌创作中,女性诗歌一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诗人大多以自己独特的声音和鲜明的个性为诗坛所瞩目。进入新世纪后,网络的发达与普及,使诗歌的传播变得异常简单,谁都可以写诗,谁都可以发表诗。一部分女性诗人更是利用博客创作了大量诗歌,最为真实地展示了自己的情感世界,最为丰富地显露了自己的艺术才华,最为自由地呈现了自己的审美个性,生动而精彩地释放出女性诗歌打动人心的力量。有人将这部分女性诗人的创作命名为“新红颜写作”。  相似文献   

10.
阿毛是活跃在湖北当代诗坛的极有影响的一位女诗人,她以其独特的视角与极具女性特色的抒写赢得了湖北乃至全国诗界的认可。本文通过对阿毛诗作的整体分析,从作为女人的预言式写作、理想的浪漫主义与高傲的梦想、回忆中叙说三个方面来阐释其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1.
晚明女性诗坛崛兴,女诗人不仅振兴闺秀诗坛,而且争衡大家,以其卓绝的诗歌才华,创造了中国女性文学史上一段辉煌的历史。本文考察晚明女诗人的群体分布与构成、时代文化心理、诗歌创作艺术,揭现了晚明女性诗坛的概貌和诗歌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我们很少能看到具备思想的高度与力度、具备文化的包容性与深广的经验厚度的“女性诗歌”文本。当代女性诗歌常常在一种情绪化的激愤中,一方面将个体经验推入本质化、实体化的境地,另一方面又将女性的“精神视角”转换为文化批判。“女性诗歌”的写作因此陷于对本质化、实体化的个体经验的执迷与超越个体经验的文化批判的悖论之中。走向一种“类”经验的处置与表达是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这包括两方面的任务:首先是以“类”的经验改造“女性诗歌”的写作经验的构成与写作生态,提升其品质;其次是以“类”经验承载文化批判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文学的发展离不开作家的开拓创新。活跃在中国当代诗坛上的巴蜀诗人,是一支有着强烈开拓创新意识的文学劲旅。在当代诗歌发展的各个时段,他们多发挥了首开先河、奠基开派与砥柱中流的重大作用。在民族诗型、多样风格、诗歌理论的建设上,也都有着出色的表现与非凡的创造。追溯巴蜀诗人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开拓性贡献,对冲破当下诗歌困境、推动中国文学走向繁荣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宜宾学院学报》2015,(11):101-107
新媒体的出现为中国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崭新的生存空间。当前社会现实以及互联网的固有弊端,网络诗歌作为一种新型的诗歌艺术表现形式,其艺术价值缺失,娱乐化倾向严重,作品数量惊人却鲜有上乘之作。我们应该在充分尊重当今文学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把网络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文学强势,促进网络诗歌的健康发展,为中国当代诗坛提供更丰富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史诗神话、知识分子写作、民间写作、先锋情结、女性意识、身体写作等命题的全面寻绎,可以发现90年代诗坛呈现以下特点:史诗神话已离我们远去,长诗与作只是诗人们理想主义情怀的某种实现;“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例题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对立,倒是有着很强的通约性;先锋情结趋于淡化,乡土意识开始回归;走出身体写作的误区,成为诗歌中女性意识自觉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致橡树》是一篇爱情宣言,包括了三个层次的女性意识:自我觉醒、自我审视、自我超越,这是时代与经历孕育诗人诗歌女性意识的主旋律。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是对传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的传承,人格独立是当代女性文学回归这种女性意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诗歌和生活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以当代诗坛的北岛、于坚、王家新的诗歌作为分析对象,探究了诗歌和日常生活、精神生活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8.
翟永明作为80年代中期崛起的女诗人,一直以她独到的诗歌造诣称颂于以后的诗坛,成为众人关注的对象。其诗歌以90年代为分割线,在女性视角上产生震撼的攀升,无论在语言还是在力图展现的意象上,都是基于本原而更加娴熟的飞跃。  相似文献   

19.
真正张扬性别意识的中国当代女性诗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浮出地表,其最鲜明和为人瞩目之处在于对女性自我的书写。这表现在身体写作、欲望叙事和对自我/女人在自然、时间及两性关系中的认知和定位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困惑和追问。当代女性诗歌在自我书写带来的正负两面的影响下陷入两难的发展境遇,并进行着艰难的突围。  相似文献   

20.
舒婷的爱情诗突破了“文革”时期文学的禁区,体现了她对完美爱情大胆而热烈的追求,对女怀独立人格和命运的关注,使舒婷的诗歌洋溢着鲜明的女性意识,成为中国诗坛的一道奇特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