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探索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过程中创立的、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优越性.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中国政党制度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与挑战.需要从正确处理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关系、巩固扩大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法制化的建设和不断加强各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等方面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国政党制度的宪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党制度的宪法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化水平的重要依据。因为政党制度被纳入宪法的框架体系,政党的独立性、自主性、制度的稳定性和程序性就得到了根本保证。我国现行宪法所规定的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其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将我国政党制度纳入宪法体系,确立政党制度的法律地位,理顺党法关系,对于维护宪法的权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中国政党制度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其功能主要是政治整合、政治民主、政治稳定等.中国政党制度促进了中国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促进了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在当代中国转型期,坚持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4.
一部颇具特色的研究政党制度的专著──《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研究》评介宋镜明近读徐育苗、梁琴教授和唐明勇合著的《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深感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政治学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在总结当代中国政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潘坤 《时代教育》2012,(7):1-2,4
从十月革命到1922年是苏联布尔什维克党一党执政的政党制度形成的主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俄国的政治传统、阶级基础、文化状态、经济模式以及内忧外患的处境是其形成的社会历史基础,而十月革命之后列宁有关国家、政党理论阐述的转变又将其进一步巩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曾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反思苏联政党制度形成的历史原因,无疑对我国当前所面临的政治体制改革和党的民主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特色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白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基本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回答和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创立者所未曾面临和解决的无产阶级执政以后的政党制度问...  相似文献   

7.
"世界政党发展与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6月25-26日,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了“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成立大会暨“世界政党发展与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建设”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近百人,与会者中既有高校和社科界的专业研究人员,又有统一战线和民主党派的实际工作者,既有多年从事政党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专家教授,也有思想活跃、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者。会议共收到论文60多篇。 “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是以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政党研究中心为基础,在中央统战部领导下,由北京市委统战部组织支持,集中在政党和政党制度研究方面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和统战工作人士,进行理论研讨和实践课题调研的学术机构。基地成立仪式后,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世界政党发展与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建设”这一主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中国政党制度经历了多党制,一党制失败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总结了长期斗争的经验,凝聚全中国人民的智慧,开创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调制度,充分显示了这项制度的特点与优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这项制度必将更加充实与完善。  相似文献   

9.
运行机制的科学性,是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优越性的重要因素。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运行机制包括协商机制、监督机制、参政机制三种形式。要进一步增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生机和活力,就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政党制度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0.
政党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基本适应,对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一些具体层面也出现了诸如政党趋同、党政结合过密等问题。只有正视这些问题,积极面对、主动解决,加强政党现代化和民主化建设,才能完善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更好的发挥其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政党立法问题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依法治国的条件下,有必要根据宪法对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问题所作的原则性规定,制定一部专门的政党法,依法规范执政党和参政党的活动。我国政党法的结构应体现中国特色,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政党法应明确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在中国大陆组建新的政党。  相似文献   

12.
十六大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明确提出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思想。建设中国特色政治文明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政治支持和体制保障。建设中国特色政治文明关键在于理解其基本精义 :人民当家作主是其本质要求 ;依法治国是其基本方略 ;党的领导是其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同时也是执政党。坚持党的政治阶级性是维护政党权的需要,扩大党的政治容纳性是维护执政权的需要。坚持两者的辩证统一,是对党的领导和执政能力的一个考验。执政党的政治容纳性,主要体现在执政党的执政理念、组织基础、社会基础、政策主张等方面。执政党既然掌握了公共权力,那么,它就占据了公众进行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等方面的主渠道,因此必须处理好代表特定阶级、阶层和群体与代表社会整体的关系,这也要求执政党政治应具有容纳性。政治容纳性是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的内在规定;中国国情需要执政党的政治容纳性。  相似文献   

14.
政治文明语境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所在,而党执政能力的高低又是党能否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增强其执政地位合法性的关键性因素。由于时代背景、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执政党必须正视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只有通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政治意识文明、政治行为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是整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政党的民主功能及其中西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党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政治权力的中心、代议制民主的关键,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操作者和主导者;政党制度文明与政治文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在我国,政党与政党制度建设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有效切入点。但是,由于政党-国家-社会关系不同,中西政党制度与政党功能也有所不同。同西方国家的执政党相比,中国共产党承担的责任重大得多,同政府、社会的联系密切得多,不但肩负着政治领导职能,还肩负着执政职能,对国家发展、人民幸福、民族复兴、执政成败负总责。我们要正视中西政党与政党制度的特点与功能差异,坚持正确的民主政治观与制度衡量标准,避免在政党与政党制度问题上的"简单化"或"趋同论"。  相似文献   

16.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体制改革及实现民主政治的目标,写入党章,标志着我国治国方略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依法治国的核心是法治。本文阐述了依法治国的内涵、目标和重大意义,对实现依法治国的方法和步骤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而成功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二,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正确有效的政党制度。但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还不够成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就当前而言,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应抓住两个重点,即基层民主建设和党内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是人民民主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其根本立足点是实现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权利。因此,应该树立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的治国宗旨与执法理念,依法行政,严以律党、严以律政、严以律吏;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提高思想理论品质,以道德规范强化法律责任和义务,推进民主政治、政体改革。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而坚持依法执政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关键,是实现民主的基础和要求,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核心。因此,依法执政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法治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种制度的安排,都应该建立在特定的人性认识基础之上。中西不同的人性假定,导致了不同的治政方略和制度路径。西方政治制度理念的基本分析框架,是建立在人性恶论基础之上的权力分立和制衡思想,其基本的哲学判断是"制度高于人性";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理念的基本分析框架,则是建立在人性善论基础之上的崇尚德治与集权专制思想,其基本的哲学判断是"人性优于制度"。"性善"与"性恶"两种不同的人性假定,导致了中西"德治"与"法治"不同的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设计。"德治"与"法治"分别构成了中西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儒家文化中的人性本善假定从民族文化精神和心理的角度看,固然提升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尊自豪感、民族自信心以及民族凝聚力,但却对中国政治发展也产生过一些不良影响。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必须突破和超越人治的范畴,必须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两相区分的前提下,参照西方的宪政理念与法治经验,方可为当代中国的政治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