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一"字都是指事字,用一横表示数目。"一",笔画最少,古人根据一根手指的形状,造了个"一"字。它的形状,从古至今,从没变过。别看这"一"字就这一笔,它的内容可丰富了。有人从《汉语大词典》中查到"一"字有24种语义。以"一"字为头的词有2400多个,如果加上它在中间和末尾组成的词,那就更多了。"一"字用得最多的,是把它看作是最小的正整数。这也就是"一"字的本义。正因为是最小的正整数,所以很自然地成为序数中的"一"。如"一不做,二不休",这"一"便是序数。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考察"半""一半"和"一A半"等"半"类词语的性质和功能。"半"有数词和副词的性质,并无量词的功能。副词"半"是数词"半"语法化的结果,对"半"的多功能的分化和"一"的虚化促成了"一半"的产生。副词"多/大半"是词组"多/大半"词汇化的结果,同样,对"A半"多功能的分解也促使"一A半"的出现。在现代汉语中,与数词"半"对立分布的"一半"是数词;与副词"A半"主要处于对立分布状态的"一A半"也是数词。虚化了的"一"在"一"类词语中不宜再看作数词。  相似文献   

3.
"一课一得"是语文统编教材倡导的教学核心理念。"一课一得"听起来简单,想起来也不复杂。语文素养的提升,需要精心养育。"一课一得"的提出主要是遵从语文教学规律,剑指语文教学的软肋而应对的长期策略。"一课一得"必须精准把脉,厘清"一课一得"的"课"与"一课一得"的"得"。  相似文献   

4.
从散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大部分教师忽视了每一篇散文的独特性,教学偏离了"这一篇"散文的"语言"与"人文"境界。散文教学应更近"语言"、更近"人物"、更近"散文"来关注散文的教学意味,回到课堂去发现"这一篇"语言的独特,发现"这一人"体验的独特,发现"这一篇"文体的独特,守护文本的独特,收获一片独特的意境,过上一段独特的教育生活。  相似文献   

5.
今天上午,我在阳台上写毛笔字,发现"一"字很难写。初看"一"字,我觉得只是一横,并不难写。但我反复地写,写出的字却始终不能令我满意。看来写好"一"字,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字虽然只有一笔,但它是汉字中经常出现的一个笔画。只有写好"一"字,才有可能写好"二"字,从而写出更多漂亮的  相似文献   

6.
"五·一"假前,通过学习"分数的意义",学生知道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其中"一个物体"和"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他们都有了较深的理解,而对"一个计量单位"的理解却只浮于表面。于是,长假后的第一节数学课,我"后补"了这样一个细节:首先  相似文献   

7.
"一ⅩⅩ"和"一Ⅹ一Ⅹ"是"一"和量词组配的两种重叠形式。"一ⅩⅩ"和"一Ⅹ一Ⅹ"都有多种语义、句法功能。两种格式的句法功能既有差别,又有交叉,而且两种格式在语义表达上有相似之处,也有交互现象。  相似文献   

8.
<正>举一反三一般是指教师"举一"之后学生很快就能"反三",这其实是一种美好的设想罢了。虽然举一反三的情况经常发生,但"举一"不"反三"却是教学常态。语文阅读教学尤为如此。对待阅读问题,教师要有"举三反一"的思想准备,从不同角度给予学生启发,如果能够顺利获得"举三反一"的教学效果,这无疑也是一种教学策略的胜利。一、拓展问题外延,展示教学宽度"举"是因,"反"是果。不管是"举一反三"还是"举三反  相似文献   

9.
正"剖析一种现象,只有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才能得出客观全面的评价!"这是因为每个现象都会涉及多个方面,都会折射出多个视角。数学也是一样,一个知识、一组公式、一种思想,从表面上看,它们就是"一个"、"一组"、"一种",然而细究起来,就会发现这"一个"、"一组"、"一种"的背后隐藏着许多层次的内容,如果我们忽视这层次背后的世界,就会给学生呈现一个"笼统且模糊"的数学,而不是"清晰且逻辑"的数学。为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有  相似文献   

10.
想知道"一整年"的价值,就去问留级的学生。想知道"一个月"的价值,就去问曾经早产的母亲。想知道"一周"的价值,就去问周报的编辑。想知道"一天"的价值,就去问有十个孩子待哺的领日薪工人。想知道"一小时"的价值,就去问在等待见面的情侣。想知道"一分钟"的价值,就去问刚错过火车的人。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三册《项脊轩志》第三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配套参考书把句中的"先妣尝一至"译为"先母曾经来过一次"。笔者认为,把"一"讲成"一次"太拘泥于"一"的常用意义了,不符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12.
"一丝不挂"在现代汉语中常用于形容赤身裸体,但这个意义相对晚出,《汉语大词典》在这一义项下,引用的例证是宋代杨万里的《清晓洪泽放闸》诗。其实,这一成语最早源于汉译佛经,原本形式为"寸丝不挂",此外,还有"一缕不挂"、"一丝不著"、"不挂一丝"、"不挂寸丝"、"不挂一缕"等形式,由于类推机制的作用等原因,最终,确定为"一丝不挂"。  相似文献   

13.
以往语法学家们所说的汉语量词重叠"MM",其实是"一+量词"短语重叠的省略形式,它可以表示"一类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人或事物数量众多或种类繁多"、"动作行为重复的每一次或每一个时间单位"等语法意义。在现代汉语中,"MM"与"一M一M"及其另一种省略形式"一MM"并存,但三者的语法意义、语法功能和语用功能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MM"产生于古代汉语中,是古汉语数词"一"习惯省略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动物笑谈》是人教版新教材中的新课文,这一课教学基于创新理念开展了大胆实践,由"一个词"到"一篇文",由"一篇文"到"一本书",由"一问题"到"一任务",由"一节课"到"一理念",努力把快乐、思维、成长的必经之路还给语文课堂,还给每一位学生。  相似文献   

15.
"从隐含到呈现"是汉语词汇发展史上一种重要的现象。"峰"呈现为"山峰"是"从隐含到呈现"的一组典型例证。"山峰"一词最早见于晋代文献中,唐代至明代的使用频率较低,清代时使用频率增高。"山峰"一词呈现出来的原因有二:一是词义泛化,二是词义抽象化。  相似文献   

16.
中职学校作为"双创"教育的重要力量,在探索"双创"教育教学实施中,要在总体"靶"向目标上,明确"一个核心,一个重点,一个体系",即以锻造"双创"意识品格为核心,以提升创新思维水平为重点,构建包括创新思维训练、实践教学、独立探究、指导协助、文化引领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在开展"双创"实践教学中采取"树"状实施路径,即夯实教学团队这一"根基"、做强通用课程这一"主干"、做优实践教学课程这一"主枝"、做精个性化指导课程这一"花朵"。同时,建立"双创"教育"养护"体系:多元评价,硬件保障,校、政、行、企、科研院所五方协同。  相似文献   

17.
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教育方法可以是"无中生有",一项教学改革也可以是"无中生有",一种优秀的学校文化也可以在"无中生有"中形成。我们要回归教育的本源,在让学生学习"有用"知识的同时。更应让学生多学些"无用"的知识。教育需要以"无痕"的方式,达到"润物无声,教育无痕"的至高境界。而"无为"是一种对管理效能的追求,是一种管理态度,是一种管理方法。实施"无为",最终要达到"无不为"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8.
开心巧克力     
《科学启蒙》2012,(2):56
校园里的小笑话说一成语语文课上,老师让大家说出"一……一……"格式的成语,比如"一心一意"。画家的儿子:"一笔一画。"船长的儿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房地产商的儿子:"一室一厅,一厨一卫。"科学家的小故事自己是自己的镜子爱因斯坦小时候整日贪玩,以致功课不及格,父母都很为他的前途担忧,可他自己却不在乎。一次钓鱼回来后,他的父亲给他讲了下面一个寓言。  相似文献   

19.
以课文为"引子",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教学,在充分的阅读实践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活"教一个节选,"引"一本书。"活"教一篇文本,"引"一个单元。"活"教一种文章,"引"一类文体。  相似文献   

20.
<正>最近常有高三学生常问我,《蒹葭》中"蒹葭凄凄,白露未晞"一句中"凄凄"一词的字形写法,到底是"凄凄"还是"萋萋"。或振振有词说是这个"凄凄",或理直气壮说是这个"萋萋"。我想,区分和识记是"凄凄"还是"萋萋",并不难。一、从课用的教辅资料看记得以前在一次听课活动中,听过一节《蒹葭》。老师在引导学生诵读欣赏到"蒹葭凄凄,白露未晞"一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