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莲萍 《科教文汇》2011,(5):153-155
欣赏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教学也正从以前的边缘地位逐步向遵循音乐听觉艺术感知规律的中心地位迈进,音乐教师应架设好音乐和学生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  相似文献   

2.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大学生职业教育技能训练中有助于提高学生音乐艺术审关素质、思想品德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  相似文献   

3.
艺术课程标准当中指出,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艺术和日常生活的连接,才可以丰富自己的艺术体验和感受,提高艺术感知能力,并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艺术化的方式表现生活、美化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现以《画太阳》为例,肤浅地介绍一下我们如何让学生在  相似文献   

4.
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有助于教学资源的利用,提高教师教学专业性,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整合课堂教学资源的时候真正做到创新与交流并重,教学和鉴赏并重,开拓学生发现身边的音乐元素,提高音乐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发校内外资源。  相似文献   

5.
音乐鉴赏教育与音乐艺术性有密切的关联,音乐艺术注重对人们艺术的感知、鉴赏和表现能力的培养,对于人们树立良好的音乐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音乐鉴赏能力的培育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它需要时间的累积和经验的沉淀,在长期的音乐感知、音乐理解和音乐想象等方面不断强化与深刻,尤其在多元文化交流频繁的当今社会,更要用音乐与文化的融合,达到更深层次的艺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当前,流行音乐成了学生音乐生活的主流,一些肤浅、露骨、不健康的音乐充斥着学生的视听感观,使部分学生留恋网吧,去听那些靡靡之音,从而分辨不出美与丑、善与恶。音乐是艺术,但依然要为学生的生活服务,应该将音乐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引导学生在音乐中发掘真、善、美,感悟真、善、美。从而通过音乐更加热爱生活。  相似文献   

7.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音乐不同于文学作品,需运用多媒体把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欣赏课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受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欣赏让学生理解音乐形象、对音乐有灵敏的感知能力。音乐欣赏教学可利用多样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不同感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抒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欣赏教学扩大学生视野、积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8.
想象是人从事音乐欣赏活动的重要心理过程,这使它成为音乐欣赏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笔者认为,想象对于音乐欣赏教学的意义,在于它对音乐欣赏教学、乃至音乐教育本身的促进作用。想象的参与,有助于使学生对音乐艺术形成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想象的参与,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欣赏理念,掌握欣赏音乐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音乐教育中的体验学习是幼儿艺术灵感和创造力的源泉,是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必然。幼儿是通过在环境中与他人的共同生活和体验获得对于音乐的理解和表现的。音乐艺术就是要让幼儿在不断的体验中去感知,启发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去大胆的表达和展现自己的感情理解和想象。对于幼儿来说,音乐体验是对幼儿真正的回报。  相似文献   

10.
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理解音乐、体验音乐情感的一项音乐实践活动.以接受者欣赏音乐的态度、目的,音乐欣赏的心理过程大体可分为感知、想象、思辨三个阶段.因此,本文着重论述了音乐欣赏的心理体验过程,从而让接受者适应音乐艺术的特性,提高和完善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11.
节奏教学中特别要注重学生年龄和年级段的区别。为了进一步培养不同年段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提高节奏学习、音乐学习的兴趣,老师可以在律动中让学生感知节奏,在音乐游戏中渗透节奏训练,在歌唱欣赏活动中贯穿节奏,以及在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中,巧妙设计节奏教学。  相似文献   

12.
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习感受音乐之美,并用艺术的形式,通过音乐来表现生活中的美。因此,小学音乐教学要改变传统的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的教学理念,应该侧重于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长期的音乐教学实践,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从小学音乐教育以音乐的审美教育为出发点,提出了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几点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由于受学习、情感、就业等压力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具有保健作用,所以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播放适宜的音乐可以有助于学生情绪的宣泄.音乐教育在与心理素质教育协同的过程中,对构建大学生的健康心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浅谈高校音乐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受学习、情感、就业等压力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具有保健作用,所以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播放适宜的音乐可以有助于学生情绪的宣泄。音乐教育在与心理素质教育协同的过程中,对构建大学生的健康心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音乐是一门独具特性的学科,音乐对于生活的艺术、个性的构建和创造性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商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学生形成良好素质,发展个性特长具有特别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艳芸 《科教文汇》2007,(7X):81-81
近年来由于受学习、情感、就业等压力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具有保健作用,所以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播放适宜的音乐可以有助于学生情绪的宣泄。音乐教育在与心理素质教育协同的过程中,对构建大学生的健康心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罗巧 《科教文汇》2011,(32):185-185,208
音乐是人类情感最自然的流露,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之一。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渗透情感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之美,同时对塑造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情感体验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出发,分析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渗透情感体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音乐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诞生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它研究人在音乐艺术活动中的感知觉、注意、表象、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及认知过程.其中表象在音乐认知过程中起着桥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音乐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诞生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它研究人在音乐艺术活动中的感知觉、注意、表象、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及认知过程。其中表象在音乐认知过程中起着桥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崔玲  杨改学 《科教文汇》2009,(25):196-197
《艺术的语言——色彩和音乐的通感》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二年级第一学期美术课程中的内容。它是艺术的综合应用,与生活忠患相关。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色彩和音乐在表达情感时的共同之处,通过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利用信息化学习策略将教学活动融入教学过程当中,对培养学生多元智能之一的音乐韵律智能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