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宋末元初的陆辅之作《词旨》,开宗明义便提出:“凡观词须先识古今体制雅俗”。陆氏是著名词论家张炎的门生,他的这一意见具有代表性,反映了南宋词坛上一个相当普遍的看法,即注重词的“雅”、“俗”之辨。我们现在来研究这个问题,可以发现,这个“雅”、“俗”词的问题,确实是宋词发展史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宋词的创作方向,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贯穿着“雅”与“俗”的交流碰撞。本文试图通过对诗歌史上“雅”与“俗”衍变的描绘,对“雅”、“俗”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规律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唐宋词史上,“雅”与“俗”的交互作用推动了词的嬗变.由于时代审美观念不同,唐五代北宋词坛上“雅”与“俗”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就创作主体而论,文人词为雅,民间词为俗;就审美趣味而论,士大夫审美情趣为雅,市民情调为俗;就词的功能而论,歌者之词为雅,诗人之词为俗;就词人的品行而论,高洁为雅,低下为俗.  相似文献   

4.
“俗”与“雅”在哲学上是一对矛盾统一的概念,它们存在于同一发展变化的事物中。人们知道:“雅”出自于“俗”中,如“鹤”立鸡群就是一例,无“鸡”的俗也就无“鹤”的雅可言。“雅”依赖于“俗”而存在。然而,在当今的文坛上却盛行  相似文献   

5.
正不是说文化也有雅俗之分么?什么是雅文化?什么是俗文化?形而上是雅文化、形而下是俗文化?风花雪月是雅文化、柴米油盐是俗文化?是不是可以说:雅文化是书本文化,读书人的文化;俗文化则指非书本文化,不读书人的文化?我以为,雅俗之外,还有精粗之分。依照加工程度的粗细深浅,历史积累的多寡厚薄,而判为精文化与粗文化。  相似文献   

6.
鸳蝴和海派的界定历来不能达成共识,考察上海小报文化形态的衍变过程,对这类问题研究具有推进作用。鸳蝴文化和海派文化构成了近现代上海市民文化,这二者的发生发展勾勒出了上海市民文化的轨迹。鸳蝴文化起源于士大夫和市民文化的结合,经历了“由雅到俗”的过程;海派文化接续的是西方现代主义的血脉,在中国市民社会的境遇下,逐渐向“俗”定位。  相似文献   

7.
老舍文学思想的生成发展与中国民间通俗文学石兴泽1.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有两大系统:一是中上层社会的雅文学理论主张.一是引车卖浆者流的俗文学观念。虽然“雅”“俗”两极有着纠缠不清、撕扯不断的“中间地带”、虽然“雅”和“俗”可以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但其问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雅”作为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它的产生是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的长期浸染、熏陶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我们理解“雅”的审美内涵,也必须以此为前提,否则就难以真正把握“雅”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论张爱玲的“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俗”是张爱玲研究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对“俗”寓意的理解 ,直接影响着我们对张爱玲创作的评价及其在 2 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定位。不能否认张爱玲身上的“俗”与其潜意识中的家族自恋情结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 ,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她的“俗”,是日伪政府殖民统治时期的一种生存选择。张爱玲并不是个为“俗”而“俗”的作家 ,在“庸人俗事”的叙事中 ,她寄寓着凌厉的文化批判精神与苍凉的乱世人生体悟。看不到“俗”的这一层意义 ,是没有读懂张爱玲。在“俗”的叙事模式中 ,张爱玲追求一种与喜剧相对衬的悲剧效果 ,通过审丑的方式去审美 ,以此形成一种参差对照的“苍凉”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10.
历来词评家皆以“俗”病柳词,这显然有失公允。雅和俗是中国文学长期并存的两种形态,它只能用来对词的风格特征进行分类,而不应以此作为褒贬轩轾的标准。本文在分析前人对柳词评述的基础上,从曲调、语言、情感及其表达方式等方面,具体阐述了柳词“俗”的基本特征,并试图从较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寻找柳词与时代需要的结合点,从而给柳词以较多的肯定  相似文献   

11.
"雅"与"俗"都是中国诗学的审美范畴,作为审美意识,"雅"与"俗"的对立是分明的。虽然尚"雅"观念在古代文人的意识里根深蒂固,但在文学漫长的演进过程中,"雅"审美内涵自出现之日起,就与它的对立面——"俗"结下不解之缘,二者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经历了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明代中后期文学发展的一个主要倾向,是它的世俗化.在诗歌和散曲的世俗化中,民歌是起推动作用的关键因素.它不仅从形式上影响了二者的体式和语言,更从内蕴上使其具有了一种“世俗之趣”.这种变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雅→俗”的回归过程,而是映射出在审美趣味世俗化的大背景下,雅、俗两种文化由传统的“俗为雅用”、“化俗为雅”开始转向平等的互动.  相似文献   

13.
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主任、中国年俗文化研究资深专家陈竞教授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表示,“中国现在还不启动春节申遗工程,还要待到何时?”“我们做这个题目,就是为了呼吁更多的人关注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让每个人都可以为‘春节申遗’做出贡献,只有申遗成功才能遏制年文化的消失。”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学的扬州叙事呈现出亦俗亦雅的城市审美风貌,雅为先声,俗为主调.以俗为美主要表现为讴歌世俗生活,张扬物质欲望,肯定个人诉求,彰显大众娱乐精神;以雅为美则主要体现为依托扬州城建构精神之旅的文化平台,在对历史的回溯中完成对现实的指认与批判,以沉重的社会人世的沧桑之感和无限悲哀的历史兴亡之叹取代个体放浪形骸的快意以及对人生享乐的追逐.经济基础、地理环境、审美传统以及创作主体的心理需求,共同铸就扬州叙事亦俗亦雅的城市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15.
把雅与俗这一文学鉴赏理念引入汉语国际教育,是想用文学研究的成果分析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改进,使之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从教学内容来看,可分为两部分:语言上的雅与俗、文化上的雅与俗。目前的汉语国际教育中需要加入一些“俗”的内容,但要进行选择,并与“雅”的内容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6.
"雅"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论范畴之一。将历代关于"雅"的论述加以分析,我们会发现"雅"是一个内涵丰富且富于变化的范畴。作为一种审美典范,"雅"对创作主体的精神修养、文学文本的审美风格、文学创作的原则、文学鉴赏的标准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艺术内涵和审美意旨始终贯穿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一直是文学艺术创作追求的最高审美理想。研究古代文论中的"雅"范畴对指导当今的文学创作与批评、发展现代文学理论、弘扬中国文化精神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雅与俗观念是中国文学中的重要观念,纵观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雅文学与俗文学一直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在俗与雅的影响,嬗变和演进的交替中,中国文学的发展态势呈现出主流文体越来越通俗化,文学消费主体越来越大众化,这成为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趋向和基本规律之一。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当对中国文学史有新的视角和新的描述,对当下中国文学有新的认识和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论民族文化的雅与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文化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民族文化有雅俗之别,而礼则是传统雅文化的核心,是俗文化的升华。礼是不断演变和外向辐射的;礼与俗之间是相互影响的。礼不断外向辐射影响俗的变迁,俗则部分地不断上升为礼。雅与俗如果隔绝,就是民族文化衰败的前兆。在现代中国社会,任何时候都要自觉地为雅文化与俗文化按照其自身固有的互动规律进行沟通创造条件,并积极促进之,从而达成民族文化的"自觉",来回应全球文化一体化带来的冲击,这是一个极其重大而重要的命题。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鬼的故事可谓源远流长。其中有部分鬼还能够作诗,出现了大量的“鬼诗”故事。这些所谓的“鬼诗”典雅隽永,在后人裒集诗歌、编订诗歌总集的时候,它们也堂而皇之地列入其中,名日“鬼诗”。甚至在中国古代文论中还有“鬼诗”的诗歌批评。于是,无形中,它们成为雅俗文化互动的一座桥梁。本文分析“鬼诗”由俗入雅、以雅融俗的文本功能,同时分析其审美特色,以展现“鬼诗”现象中雅俗文化的互动。  相似文献   

20.
刘勰雅俗论的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艺美学发展史上,刘勰是将雅与俗作为审美范畴,并从理论上进行全面论述的重要人物。他在《文心雕龙》中着重推崇尚雅崇雅的审美观念,从雅俗比较和变化中看待文学审美现象,标举“圣文之雅丽”,强调文艺创作必须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指出文艺创作主体应注重品德修养,必须“儒雅”与“文雅”,提倡“括乎雅俗之际”,隆雅轻俗,并且具体论述一系列雅俗审美命题,如“典雅”、“温雅”、“和雅”,常常“振叶以寻根,观澜以索源”,把《诗经》中来自民间、化俗为雅的诗作的审美经验作为论述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