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7 毫秒
1.
《楚辞文心管窥》是李诚第一部楚辞研究专著。此书结合历史典籍、宗教祭祀、图腾神话的广阔背景 ,对屈赋的文化内涵、艺术构思、作品结构及神话传说的特点作了探讨 ,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多有新的发明和突破。其治学严谨朴实、注重证据 ,研究角度新颖。但仅从屈赋的“时间”、“空间”总结其结构方式 ,显得过于单调划一 ;从屈作“两两相对”、“配属关系”寻其构思来源显牵强 ;“图腾崇拜”说也欠科学。  相似文献   

2.
汤炳正先生在《屈赋新探》一书中,探讨了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一系列问题.书中第五篇——《〈楚辞>成书之探索》,陈述了他对《楚辞》成书的研究,为后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论据.汤先生以《楚辞释文》的篇次为依据,将其分为五组,并详细分析每组的成书年代、纂辑者等问题,虽然这一见解颇有新意,但仔细分析,尚有不足之处.本文从篇次、篇目、五组分法、“楚辞”一名、作品增补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证分析,以期为后人研究《楚辞》和汤先生的《屈赋新探》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3.
规划楚辞研究系统工程,建立当代楚辞学体系,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除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努力净化学术这气,加强队伍的自身建设外,还需扎扎实实地做好以下工作:实证性的基础研究;以鉴赏和批评方式出现的应用性研究,以探讨文学发展为主要方向的理论性研究;文艺性创伤及其成果的研究;交叉学科之间的综合研究;“边缘问题”的研究;楚辞研究的再研究;《楚辞》作品及其成果的翻译介绍(中外文化交流)等等。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然而由于教育的缺失,今天已经有不少人对《楚辞》感到陌生了。近读汤炳正先生的《楚辞讲座》,我隐然看到了一座通向楚辞研究的要津。汤炳正先生乃当代楚辞研究大家,担任中国楚辞学会会长十余年,其《屈赋新探》、《楚辞类稿》为楚辞研究的力作,乃当今治楚辞学者之必备参考书。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然而由于教育的缺失,今天已经有不少人对《楚辞》感到陌生了。近读汤炳正先生的《楚辞讲座》,我隐然看到了一座通向楚辞研究的要津。汤炳正先生乃当代楚辞研究大家,担任中国楚辞学会会长十余年,其《屈赋新探》、《楚辞类稿》为楚辞研究的力作,乃当今治楚辞学者之必备参考书。  相似文献   

6.
周建忠先生《楚辞考论》运用“楚辞研究与楚辞学研究”同步进行的方法,将本体研究与史学研究结合起来,对楚辞及楚辞学研究领域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其双重的述结构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研究风格;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对于苏雪林先生的“楚辞域外文化论”,我们应扬弃其具体的甚至总体的结论。而取其研究思想的合理内核。通过对出土实物的分析,笔者发现,古希腊罗马人的审美心理、审美趣味竟与楚国人十分相近!而且整个“南方丝绸之路”上各地域、各民族人民的审美心理、审美趣味都非常相似!事实证明,比之中原文化,楚文化多了一道域外文化背景,这对于楚辞和楚艺术文化的研究,显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林云铭的生平际遇分析了《楚辞灯》的成书原因,并着重论述了《楚辞灯》的主要特点:通俗性和普及性;深入浅出,言近旨远;评析能顾及屈子全人,眼观作品全局。认为林云铭继承了他的前辈在楚辞研究方面的进步因素,在研究方法上有所更新,在义理阐示、结构分析和词句解释方面不少地方独具慧眼,在楚辞的普及工作上亦用力最勤,对扩大楚辞的影响,深化楚辞研究,弘扬屈子忧国忧民精神,都有着不可低估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开始了伟大的民族化复兴,这既是今后几代中国知识分子肩负的重任,也是其精神支点。新楚辞学的建构必须在这化复兴的大趋势、大背景下进行,由此促使它对传统楚辞学的全面超越:化复兴将从三方面对先秦化重新认识,新楚辞学则将以典籍、考古、民俗“三重征据法”建立起基础材料层面的三支点结构;化复兴将对传统化深层次的如爱国精神、人精神等层面进行反省,新楚辞学则将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人格精神的建设中起重要作用;化复兴将使中华化与西方化在碰撞、交流、融合中,共同寻求一种大家都可以接受的世界性化氛因,新楚辞学则将在成为世界性学问的过程中实现两个“互动”——与有中国特色的学理论、“世界性学理论”的建设“互动”。  相似文献   

10.
游国恩是新楚辞学的莫基者。他的《楚辞概论》是20世纪楚辞学的一座里程碑,体现了楚辞研究的新方法、新思维:一、以历史的眼光把楚辞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二、把比较法引入楚辞领域;三、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手段严密考证;四、把社会学和民俗学引进楚辞研究中。他的《读骚论微初集》纳新思维是:一、在宏观指导下进行微观研究,对《天问》古史等作新解;二、在《楚辞概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民俗学的基本观点考核《九歌》山川之神;三、运用综合分析推论法解释屈原“见疏”、“初放”、“再放”。新中国成立后,游国恩又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修正或转变某些观点。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离骚纂义》、《天问纂义》则体现了以微观体现宏观,以解剖一肢一节来把握整体的新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从研究旨趣和学术方法的独特性的视角,鸟瞰了楚辞学研究中的”萧兵现象”,从其一种特高层次的“元型迫询”、一种有别于传统考据法的思维风格的特征等两个相关的方面,勾勒了其飞腾的文化想象力和研究贡献;并从方法论与方法的断裂、所涉学科和研究对泉的泛化、偏离楚辞抒情诗本位的视角偏移等方面,指出了其学术方法的特点和局限。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刘勰的《辨骚》篇是楚辞学史上第一篇最精辟、最深刻、最具创见而最富赞美之情的《楚辞》专论。它从通变特征、艺术成就、文学地位、后世影响等方面,对屈骚进行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评价,不仅总结出了“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附其实”的文学创作原则与规律,而且对于后人研究《楚辞》具有方法论意义,刘勰的楚辞观值得重视,此外,对“博徒”一词的误解预予以驳正,认为是褒词而非贬词。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屈赋中的外来词着手,分析这些外来词的来源,借以证明至迟在屈原时代,域外文化对屈原、楚文化乃至中国文化,就有过明显的影响。其影响的源头,既有西亚巴比伦文化,也有希腊文化和印度文化。因此,在屈原时代,透过屈赋,可确知来自域外的巴比伦、希腊、印度的神话和文化因子,已经进入了屈原的知识视野并被写进屈原的楚辞中。  相似文献   

14.
“楚辞”在英国的传播已近200年.1840年以后,多部“楚辞”英译本问世.虽然学界对“楚辞”在英国的翻译、传播、研究已经展开了相关研究,但是,其内容依旧不足.“英国楚辞学”这一概念,是随着“海外楚辞学”的提出而诞生的.在“汉学”研究方法的指导下,“英国楚辞学”将获得更全面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5.
洪兴祖校《楚辞》而撰《楚辞考异》,其中引《楚辞章句》“古本”22条。所谓“古本”,乃指六朝时《楚辞章句》传写本。从“古本”不但可以了解《楚辞章句》文句在六朝时流传的一些情况,更可以据以校正历代《楚辞章句》文句流传过程中出现的误、衍、倒等现象。  相似文献   

16.
楚辞里的“羌”,自东汉王逸始注后1800多年来,莫衷一是,没有确解。这是由于对王逸《楚辞章句》“羌楚人语词也犹言卿何为也”句读不同所产生的。本文从语言、文学诸方面对其作了综合论析,说明“羌”当释为反语副词,全句当断为:“羌,楚人语词也;犹言卿,何为也。  相似文献   

17.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沈德鸿(茅盾)先生对于楚辞研究也颇有造诣和贡献。他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专门为中学生编注了楚辞选本.先后题名《楚辞》和《楚辞选读》。该书的《绪言》从楚辞与神话之关系的角度多所发明,提出了楚辞源于神话等新颖独到的见解.对楚辞的评价即高且新,皆为前人之所未及,于后世楚辞神话学的研究有深刻启迪和影响。该书正文选取《离骚》等8篇26首楚辞作品,分别加以注释,也很有特点和一些独到见解。其注释虽有失当和不足之处,但毕竟瑕不掩瑜。  相似文献   

18.
周建忠作为楚辞学领域的“当代楚辞研究”名评论家,坚持“本体研究”与“史学研究”的前后并进和相互推动。其“本体研究”往往选择某些历史疑案予以考核,显示出慎审翔实的功力和独具的眼光。其“史学研究”的特点为:“当代性”研究重点的确立;“当代楚辞学研究”总体格局的形成;在“学研究”上注重研究“个性”、“方法特点”的把握;重视“信息”,并力求从“史”的发展上驾驭“动态”。  相似文献   

19.
关于屈原在身份,思想及地位,历来颇有争论。有的人贬低屈原,说他是“文学弄臣”;有的人虽认为屈原是“爱国诗人”,但给他戴上“忠君爱国”的帽子。对这两种观点:闻一多都持异议。闻一多从屈原的身份,思想以及他的《离骚》等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充分论证了屈原是“真正的人民诗人”。同时,他用新观念和新方法对《楚辞》作了别开生面的研究,提高了一个时代的《楚辞》研究的新水平,其贡献特别重大。  相似文献   

20.
《诗经》以后,楚辞崛起,自西汉始,楚辞学研究就进入百家争鸣状态,刘安、司马迁、扬雄、班固等各抒己见,此为楚辞研究的初始阶段。自西汉至20世纪的二千余年间,楚辞研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西汉至北宋是开创发展期,重在章句训释,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可为代表。第二阶段:南宋至清末是繁荣期,重在义理探求,朱熹《楚辞集注》可为代表。第三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承上启下的转型期,梁启超、刘师培、王国维等为新楚辞学奠定了基础。1919年“五四”以后楚辞研究至现了新时代特色,游国恩《楚辞概论》为新楚辞学树立了新的里程碑,为第四个阶段的开始。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楚辞研究跃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楚辞研究达到世纪高峰,研究范围之广,参与人数之多,研究方法之新,学术成果之丰,发展速度之快,是二千多年来任何时期所无法比拟的,这一时期的主旋律是学术创新,涌现出了一大批中青年专家学者,与老一辈学者共创辉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