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学习型社会形成过程中,如何以浓郁的人文气息、鲜明的价值关怀真正引导学生自主步入实践殿堂,培养其学习追求的道德责任,是高校的历史使命,亦是高校德育人性化实践的发展趋势。然而高校内部德育整体融合观念的缺乏,德育目标指向与价值功能的偏离,对学生主体性的忽略等严重制约了人性化德育的实施。为此,本文提出:一是要拓展德育视野,将德育与整体教育融合,全面确立教师教育者主体地位;二是要转变德育观念,将德育目标指向教育对象的道德智慧的培植与开发,努力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三是改革德育模式,“德育过程生活化,生活过程德育化”。在独立性向整体融合性、说教感化型向实践互动型转化过程中走出一条高校德育人性化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2.
论述我国“德育过程”研究的缘起,以及这种研究何以陷入误区,并通过对德育问题的历史的比较的研究,揭示了我国如今普遍存在的宽泛的“德育目标”与狭窄的“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者群体”之问的反差现象。  相似文献   

3.
高校德育人性化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卫青 《高教探索》2005,42(5):78-79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国的高校德育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为指导,借鉴中西方德育人性化的成果,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德育人性化之路。  相似文献   

4.
高校德育是人对人的一种特殊教育活动,身处其中两极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有着极强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故都是德育活动的主体,即“双主体性”。坚持德育“双主体’’原则,既是德育客观规律的表现,也是德育“互动”特征的体现,是网络信息面前人的主体性的反映。因此,必须充分尊重和发挥教育者、受教育者在德育活动中的“双主体”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潜在”教育自身的特点出发,论述了其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德育工作者要重视“潜在”教育方法的运用,寓教育于环境熏陶、榜样激励、活动践行和情感交流之中,以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6.
试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三个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做好新时期的高校德育工作,要立足现实,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首先要尊重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单向德育”向“互动德育”转变;其次要充分挖掘并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从“说教德育”向“实践德育”转变;再次要积极探索高校德育教育新路径,从“经验德育”向“创新德育”转变。  相似文献   

7.
为了有效地实现高等学校德育任务的落实,增强德育的有效性,高等学校德育必须创新。本文认为“创新性德育”是德育创新的一种理念,并就“创新性德育”的概念和“创新性德育”的观念体系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本分析了“生本德育”产生的社会背景动因,从德育理念,思想,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论述了学校“生本德育”的实质和作用。并提出了当前学校德育必须实施“生本德育”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高校德育应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应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为指导,理解、尊重学生。发展学生个性。明确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必须正确认识大学生群体;正确认识高校德育的功能;正确认识高校德育的内容,采取切实可行的道德方法,不断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0.
“以德治国”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治国思想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批判与总结,是提高综合国力,促进国家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肩负着培养跨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高校德育应全面贯彻“以德治国”思想,用“以德治国”思想作指导,浓化德育氛围,净化德育环境,优化德育内容,深化德育改革,强化德育管理,量化德育绩效,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素质,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1.
赵佩玲 《天津教育》2004,(12):32-34
需要是人的本性。在德育活动中,忽视、压抑学生的需要,也就是忽视压抑学生的人性。教师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合理的内在需要,以人性关怀为己任,切实推动德育过程的人性化。所谓德育的人性化就是强调对学生需要的尊重。它要求德育工作在进行教育活动时,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需要的眼光观察和分析他们的行为,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和满足需要的不同行为,分别进行分析和引导,并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创造、提升需要,并创造、利用条件,使自己的合理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促进他们完善德性,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高校德育在教育效果方面上存在着“瓶颈效应”。要突破高校德育效果的“瓶颈效应” ,就必须要转变德育教育者的观念 ,把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大学生追求发展、追求成功的需要结合起来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充分发挥网络在高校德育中的积极作用 ,注重榜样示范教育 ,为人师表 ,强化道德实践教育 ,增强道德教育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3.
和谐兴国论对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基本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拉开了新时期“和谐兴国”的帷幕,和谐兴国需要维护社会稳定的和谐交往,培养大学生的和谐交往意识和能力应该是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务,高校德育应围绕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现代礼仪习惯、主体德育能力等方面,大力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从而克服德育过程中的“弱化”和“虚化”等低效现象。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高校德育面临着众多问题和严峻挑战。并针对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的现实问题,强调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指导高校德育建设,做到与时俱进,使高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更加明确,德育内容的实效性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15.
由于在认识上存在着对“人”的曲解和德育过程中以传统的“三要素”作为德育实践的误区,从而影响着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实现.作者认为,有必要准确地把握“以人为本”和践行其教育理念,提出了构建以大学生为主体、德育环境资源为客体的德育过程“两要素”观点,以此形成完整的主客体关系的德育过程,才能真正意义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现代高校德育育人效果不理想有着诸多外因,但“知识化”倾向则是使其自身面临困境的更为根本的诱因。重道德认知、轻情感培育,重灌输说教、轻主体自觉,重德育“专修”、轻课堂延伸,“知识化”德育导致的严重后果是大学生“知德”与“行德”的割裂。  相似文献   

17.
借鉴传播学的理论,可将高校德育过程视为一种特殊类型的“传播”,而在此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具有消极影响的冲突可看成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噪音。高校德育过程中存在着失衡型冲突、排除型冲突、两难型冲突与人际型冲突。文章对诸种冲突类型及其对高校德育实践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不同类型冲突各自的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18.
“以德治国”的提出为高校德育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高校德育的首要地位是我们党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时代强烈的呼唤。21世纪高校德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必须着力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科学创新。  相似文献   

19.
德育课程建设作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一环,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内容。古今中外不同的民族文化哲思理路为德育课程建设提供了不同的路径经验,“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是中西方截然不同的哲学思路,决定了双方在高等教育德育课程设置上的分野。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把教化功能融入课程体系当中,实现了知性与德性的完美融合。这种传统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逐渐式微,最终导致传统文化德育职能在现代课程体系中的缺失。进入新时代,高校面对德育存在的种种困境,应重回“天人合一”的思考方式,实现德育课程向课程德育的转变,构建课程德育体系,真正肩负起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20.
高校德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在阐述新世纪高校德育所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侧重从新世纪高校德育的核心、新世纪高校德育的创新两个方面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新世纪高校德育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