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梧桐由自然物象上升为文学意象,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文化心理积淀的过程,成为文人情感表达的有效载体.如凄凉忧愁的悲秋情结、生离死别的爱情意义、品格高洁的君子品性.这些“梧桐”意义给文学增添了一种凄凉的意境,也更加丰富了“梧桐”的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2.
“梧桐”是宋词中词人们常常引用的意象之一。作为自然物的梧桐在宋词中成为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意象,尤其词人在秋季描写梧桐时往往表现出悲愁的情绪,如:韶光易逝的人生之苦,感士不遇的君子之悲,孤独凄凉、背井离乡的羁旅之愁和生离死别的爱情之伤。这些“梧桐词”给中国文学增添了一种悲凉的意绪,增加了感伤的人生况味,也强化了流传千古的悲秋文学主题。  相似文献   

3.
《秃的梧桐》节选自苏雪林的散文集《绿天》,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文章描述了一株濒临枯死的秃的梧桐,即使在遭到“风和雷雨的劈折”、“蚂蚁的啃蚀”后,在春天到来时,树上仍透出许多绿叶,但是这新的生命又遭到风的侵袭,遭到了蚂蚁的伤害。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求生的志气,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作者赋予梧桐以顽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命力,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之情。该文在写作上,有以下特点:第一,托物言志。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寄情于梧桐,梧桐一贯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  相似文献   

4.
锁清秋     
“秋意浓,离人心上秋意浓;舞秋风.漫天回忆舞秋风……”街边的梧桐萧条凄凉孤立着,稀疏的梧桐叶应和着秋风,呜咽着倾诉着一个个岁月的故事。它连同这萧条的清秋与记忆封存。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日记》2014,(2):30-30
正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在鉴赏诗歌时,如果能熟知并懂得诗歌传统意象的象征性,从而以文化解读来理解诗歌作品,那么鉴赏诗歌也就成功了一半。这里我试举几例有关愁苦寓意的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1、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2011,(28)
梧桐:凤凰来仪,无此不栖 如果要评选对中华文化影响最大的植物,其中必然有梧桐. 古人说,凤凰“非梧桐不柄”,于是为梧桐写了好多美丽的诗句.《诗经》有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古书中只要出现好琴,几乎都是梧桐木做的.唐代聂夷中有诗赞:“有琴不张弦,众星列梧桐.须知淡泊听,声在无声中.”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梧桐”这一形象,并结合相关的古诗词作品,来解说“梧桐”这一形象。以“梧桐”为形象的古诗词作品浩如烟海,难以悉数提及,笔者选取部分加以整理,归纳了古代诗人笔下,“梧桐”这一形象所体现的丰.厚意蕴。  相似文献   

8.
文学创造是以艺术真实反映生活,又以情感评价裁判生活的方式来实现其价值功能的。“底层叙事”作为书写当下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生存境况的新兴文学范式,其情感评价体现出“尚苦”、“尚恶”和“尚苦”更“尚善”的倾向,而前者还是更普遍的倾向。这两种倾向融进了作家的审美价值倾向,呈示着不同的意义,对接受者必然产生不同的精神引导,并且影响着“底层叙事”价值的实现。情感评价成为认识“底层叙事”文学价值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9.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它对于苏轼词风格的转变起到了突出的作用,经历这一劫难后,苏轼前期绝对的乐观与旷达已经沾染上了更复杂、更深重的情感意蕴.不懈追求儒家理想却不可得的痛苦、思念亲朋却不得厮守的孤寂、时光宝贵却匆匆易逝的凄凉,在苏轼“乌台诗案”后的词作中相互交织,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索唐宋文学中异彩纷呈的梧桐意象,以桐雨、桐影、半死桐、井桐等梧桐四大意象为依托,希望能够解开唐宋文学中梧桐意象的奥秘,并以此探究唐宋士人深厚的梧桐情结,为梧桐意象的探索注入新鲜的血液。  相似文献   

11.
一提起“梧桐”,我们的脑海里不禁闪出这样的句子:“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一声梧叶一声秋,一场秋雨一场寒”。梧桐,似乎极其类似于苏轼笔下的“鸭子”:鸭子第一个体会到“春江水暖”,而梧桐呢,也率先告诉人们,秋天来了!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的“还乡”母题创作植根于中国乡土,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还乡”母题文学先后呈现出“缱绻的美梦一沉重的思考一冷漠的叙事”3种不同的情感形态。这3种不同的情感形态与中国乡土所经历的现代发展道路息息相关,交通的发展、作家身份的变化、启蒙的出现与消解等因素,决定了中国“还乡”母题文学的情感变迁。  相似文献   

13.
文学的文化——阐释学批评,意在从“文化——阐释学——文学”的三维空间中构建作为审美情感表达的文本系统.在这个立体的精神空间中,文学以一种开放的姿态面对文化的世界和阐释者;文化是这个空间中的“整合阀”,它制约并内渗到文学的文本系统和阐释者的批评系统中.文化为阐释提供不可或缺的“阐释视野”,阐释在此基础上才得以发生。在这个动态的综合的结构中,单一文学的、文化学的或阐释学的视角都会因自身的局限而不能真正、全面、深入地把握文学的特性。在宏观的、整体地批评强调文化、文学、阐释学的独特性的同时,使批评在综合中获得了一种“全息”的广视角.这种批评并没有取消文学的审美情感性,它是在更深更广意义上对文学特性的肯定.  相似文献   

14.
    
它是四季中很普通的一季;它短暂,但带给人们许多;它是大自然的一件新衣;这便是秋。秋,金色的秋;秋,丰收的秋;秋,清凉的秋。老师教我识字时,“秋”下一“心”便是“愁”。我诧异:秋进入人的心中,为何就变成了愁选幼年生活中,最快乐的事就是轻踩堆积在路边的一层黄叶,踩上去又软又松。满树的叶子像蝴蝶一样打着旋儿,飘落而下。进入花季,不知何时,在秋天,心中真有了愁。学习的压力,生活的烦恼,在秋天表现得淋漓尽致,难道是老师播下的种子发芽了芽万物是美好的,但进入秋季不免有些凄凉,是被愁搞得吗芽梧桐是百树之王,可有人却吟:“寂寞梧桐,深院…  相似文献   

15.
《高中生》2005,(1)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在这秋雨黄昏,对着窗外的梧桐,心中涌起无限的忧思与惆怅。秋雨梧桐,点点滴滴,落进我心里,没有温度,没有声音。几许凄凉,注入了我所有的思念。———摘自湖南石门县第三中学高二刘敏的《梧桐雨》母爱像朵百合,久久飘香;母爱像夏日的大槐树,轻摇枝叶,为我送来凉风;母爱像港湾,在默默中守候远航的我归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是我一辈子也报答不完的恩情。———摘自湖南东安县教师进修学校胡赛男的《母爱》我曾经以为我们会永远在一起,而今天我们却要在人海茫茫中分…  相似文献   

16.
晋末宋初是中国文学演变的一个重要历史关节点,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精神就是由此奠基的。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由“喻象文学”转变为以山水文学为标志的“意象文学”,其内容包括:1、晋宋时期以谢灵运为代表的新兴意象文学,抛弃了传统的拟喻性类比或直白性表述的情感表达方式,开始追求一种情感内容潜隐化的崭新的创作原则。2、晋宋时期,我国文学中自然景物改变了孤立从属地位而具有了创作本体的意义,从而形成了我国文学中情景关系的新建构。3、晋宋时期,文学语言由描述性语言转变为造型化语言。  相似文献   

17.
打开文学     
文学是什么?文学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高远,是“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阔,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奇伟;文学是“长烟一空,皓月千里”的清明,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恬静,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空灵;文学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忠贞,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达观,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豪迈……文学是什么?文学是一幅画。你尽可以凝神定睛,感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凄凉,欣赏“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的淡泊,领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相似文献   

18.
诗经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若能如是相伴走过冬季,便也是最温馨的幸福。秋风瑟瑟,梧桐更兼细雨。寂静的黄昏,无人的花坛,零落的枯叶,这个深秋更显凄凉。我抬头望向天际,一轮斜阳缓缓下落,泪水就那样在不经意间从脸颊滑过,痒痒的,凉凉的。回响在耳边的声音在安静的世界中愈加清晰起来。  相似文献   

19.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的情感,使人们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冶炼。“乐由情起”。也正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童心,使之受到美的感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首先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从而愉快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梧桐”做为古代庭院常见植物入词,是宋词中词人们所喜引乐用的意象之一。“梧桐”意象所表达寄托的意蕴多种多样、不一而足。有的传承古义,体现其文化内涵,有的又抓住其形、其色、其性等方面的自然特征,抒发创作人的情思。根据其观察点的不同,宋词中“梧桐”意象在名、形、性、影、声五个方面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深厚人文精神和重要审美意义的抒情性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