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直觉体悟式思维方式的特点,在文学作品阅读中采用该方式,可以引导学生体悟作品中的形象之美、音韵之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悟作者的情感.  相似文献   

2.
诗词是抒情的艺术,诗篇中那浓浓的"诗情"是诗词之所以为诗词的重要特征,亦是诗词能打动读者的基础,诗词之美,美在深情。作为读者,只有被诗情"感动",才能真正体会到作品中的情感之美、诗词之美。因此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体悟诗词中的情感之美,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是中职语文教师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执教者采用“体悟法”组织《氓》的教学.通过朗读、鉴赏、讨论、写作交流等环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情节丰富之美、情感变化之美,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管窥《氓》的人物命运悲剧之美和自我觉醒意识之美.  相似文献   

4.
李健 《教师》2011,(19):71-71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方式读课文、让朗诵贯穿课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能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收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朗读的意境中体悟到语言美,想象美,情感美,“读”是我们语言教学的第一法宝。  相似文献   

5.
诗歌教学是最好的文学教育手段之一。诗歌是情感的形式 ,作为文学教育的诗歌教学有什么特点呢 ?我想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一种生命体悟。学习诗歌 ,首先要有情感体悟 :春风是怎样吹开百花 ?燕子是怎样痴恋着绿杨 ?诗歌渲染、张扬诗人真诚、自然的情感世界来呈现自己生命的意义。故学诗要先有情感体悟。情感体悟的途径之一是 :诵读悟情。吟诵把文本的美与学生领悟的美融合到一起 ,因为接受者与作者之间一旦产生心灵对话 ,就会产生强烈的共鸣。以吟诵方式表现的诵读注重涵泳、体悟、意会 ,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延续了几千年 ,培养了大批学…  相似文献   

6.
孙国琴 《教学随笔》2014,(10):20012+12
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能让学生塑造形象美,展示品质美,感受文字美,体悟情感美,领略写作美。  相似文献   

7.
语文的一字一语,是作者顺从内心的自然表达,也是随性而发的自然流露。或发端于自然,或起源于瞬息变化的情感,微妙且又多变,如何以最为接近作者创作的方式走进他内心的深处,去感触和体悟作者的情感?以《乡下人家》为例,重点围绕"文意的排他性之殇"和"文意的整体性之美"两个方面阐述了走进文意纯粹之美的解析方式。  相似文献   

8.
《师恩难忘》这篇课文记述了田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教授孩子学习古诗词、培养孩子成长的往事,体现出他巧妙的教学方法,歌颂了老师的敬业精神,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崇敬感激之情。文章叙述平实、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教学中,可创设“师爱”的美境,让学生充分体悟作者情感。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选择定格画面的方式表现诗词的场景之美,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表现诗词的故事情节,以坐针毡的方式理解诗词情感,戏剧化的教学活动能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古诗词,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改变古诗词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借助生活经验进行创意表达的过程中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与体悟,在即兴式参与、具身体验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得到审美与文化的双重陶冶。  相似文献   

10.
正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古代许多优秀的诗词意象之美深入人心,我们可以品读意象感悟作品的情感之美,创作之精。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古人伤春怀秋作品中的经典之作,曾被誉为"秋思之祖"。文中旅人忧伤的情绪情感、断肠之痛均未直接慨叹,而是自然融于意象之中,以丰富的表现手法来展现。教师可以同学生一起,通过咀嚼此篇意象之美来体悟其创作特色,更可以通过品读来启  相似文献   

11.
体悟型学习方式着力培养学生学会用心灵去感知、体悟事物,在多种反复体悟的过程中达到情感的陶冶和理性的升华,真正体现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有利于提高思品课的实效。体悟型学习方式以学生体悟为主线,经由“亲历过程—体验情感—规范行为—自悟道理”,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这一方式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活动为主载,体悟为主线,在师生互动、共同创设的学习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自主体验、自悟道理、平等交流、求同存异,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内化过程。一、体悟型学习方式的实施体悟型学习方式由教…  相似文献   

12.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美育运用到语文的教学中,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不仅被美有所感悟,从中还得到了熏陶,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在心理和思想上得到全面的发展和升华.在本文中,笔者从欣赏语句,品味语言之美;创设情境,感受意境之美;熏陶感染,体悟情感之美;言行揣摩,体现形象之美;引导诵读,鉴赏整体之美;拓展延伸,学习创造之美这六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正>古诗词是中华文化最璀璨的瑰宝,短小精练,词藻灵动,意境深远,情感丰沛,既凝聚了中华文化的优秀精髓,更代表了民族精神的深层积淀。研读古诗词,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趣、写作能力及良好语感的重要路径。在教学中,诗是情感与文学的交响乐,是开启思考的一把钥匙,教师可以通过读诗,让学生感受诗之意境美;通过赏诗,让学生体悟诗之情感美;通过写诗,让学生探寻诗之灵魂美,感受诗词的独特魅力,润泽学生心灵。本文以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古诗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4.
石娜 《教学随笔》2016,(8):81-81
诵读法是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方法。它不仅能帮助学生体悟到语言的节奏之美、韵律之美,逐步提升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逐步感悟到文言文的人文内涵,实现人文性教学目标。但是在当前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当中仍然还存在偏颇,本文将通过论述现阶段诵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简要分析研究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的策略优化。  相似文献   

15.
诵读法是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方法。它不仅能帮助学生体悟到语言的节奏之美、韵律之美,逐步提升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逐步感悟到文言文的人文内涵,实现人文性教学目标。但是在当前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当中仍然还存在偏颇,本文将通过论述现阶段诵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简要分析研究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的策略优化。  相似文献   

16.
古诗词教学,反复诵读必不可少,在诵读的基础上,造境亦不可缺。古诗词教学中的造境,可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具体学情等,尝试场景还原、身份置换、问题激趣、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把握诗词的情感之根,体悟诗词的精神之魂,发现诗词的独特之美,挖掘诗词的思想之源。  相似文献   

17.
尤慧娣 《考试周刊》2023,(10):159-162
舞蹈作为义务教育艺术新增的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方式。但在笔者的调研中发现,当前少儿舞蹈教学存在过度关注技能,忽视审美价值的问题。基于此,文章以少儿舞蹈基本艺术特征为导向,精心优化“肢体美”;精细雕琢“童趣美”;精确体悟“风格美”;精准发掘“情感美”,实现舞蹈教学的精准转变,由此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助推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形成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散文是高年级重要的教学内容。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因此教师很难聚焦教学内容,正确选择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散文的意象,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意蕴;抓住散文语言,引导学生体悟散文的美,并积累语言;抓住文章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深层次的情感。这样,能让学生真正体悟作者独特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内容(意象、意境)美、技巧美、形象美等四个角度为切入点,介绍探寻《诗经》之美的方法,即通过反复吟咏、创设情境和展开想象领略意境,细心地探究、体悟,多维度挖掘诗歌内涵等方式来体悟诗情。  相似文献   

20.
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可以促进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的提升,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语言、多媒体等营造美的氛围,让学生沉入诗歌的世界;通过朗读、追溯本源等,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情意之美。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而且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提升审美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