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余华的新作《兄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文章以之为例,具体说明《兄弟》所体现的新变化,并结合余华前期作品,分析余华从先锋向传统的转型轨迹,并进而探讨其转型的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被受争议的《兄弟》是余华首部长篇小说,擅长冷漠叙事和对暴力有特殊爱好的余华一如既往地运用其独特的方式为我们揭露现实的残酷与黑暗。本文结合作者的代表性作品,从小说的主题和叙述手段对《兄弟》进行深入解读,进一步剖析作品的艺术及余华的创作价值。  相似文献   

3.
被受争议的《兄弟》是余华首部长篇小说,擅长冷漠叙事和对暴力有特殊爱好的余华一如既往地运用其独特的方式为我们揭露现实的残酷与黑暗。本文结合作者的代表性作品,从小说的主题和叙述手段对《兄弟》进行深入解读,进一步剖析作品的艺术及余华的创作价值。  相似文献   

4.
《兄弟》:从寓言到"写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兄弟》暗示了余华小说艺术发生的新变。其《兄弟》之前的作品多是寓言性的,《兄弟》逐步走向了"写真",作品因而消解了隐喻性和荒诞性色彩;人物也不再是小说叙事结构中的符号和工具,而是具备了性格特征且具有个性魅力的形象;小说的主题内容也从"闹剧"走了出来,而成为描绘人物命运、揭示历史真相的正剧,其中也透露出作家的情感和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入手,以余华新作《文城》为中心,探讨了在小说中体现的无法抗争的宿命与灾祸、自我塑造与自我选择、直面人生的勇气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并简单对比余华九十年代的作品,论述存在主义解读下《文城》所体现的新质——从对苦难命运的被动接受到对个体生命的主动选择。  相似文献   

6.
长篇小说《兄弟》是余华沉寂十年之后推出的作品,与以往作品相比,具有更为广阔的社会学意义。小说延续了其《十八岁出门远行》、《在细雨中呼喊》等作品的成长主题,性意识的觉醒、暴力与死亡的震撼、对成人世界生存法则的熟谙与运用,使主人公在混乱的中国当代背景下懵懵懂懂完成了个体的成长历程。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体现出整整一代中国人的成长,也揭示出这个时代的最大真实。  相似文献   

7.
长篇小说《兄弟》是余华沉寂十年之后推出的作品,与以往作品相比,具有更为广阔的社会学意义。小说延续了其《十八岁出门远行》、《在细雨中呼喊》等作品的成长主题,性意识的觉醒、暴力与死亡的震撼、对成人世界生存法则的熟谙与运用,使主人公在混乱的中国当代背景下懵懵懂懂完成了个体的成长历程。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体现出整整一代中国人的成长,也揭示出这个时代的最大真实。  相似文献   

8.
从1983年到2005年,余华已经陆陆续续地发表了几十部作品,其中有不少作品都写到了家庭人伦关系中的兄弟之情。本文拟就《现实一种》、《在细雨中呼喊》、《兄弟》三篇小说,透过作品中"兄弟"这个意象,来剖析余华创作中从早期对暴力死亡的偏爱,到90年代温情的注入,再到新作中所反映出来的人情、人性之美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苦难与温情一直是余华小说所蕴涵的两大主题。余华小说之“彻底”,不仅体现在对“苦难”的惨酷雕琢,同时也体现在对“温情”的倾注上。和《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一样,余华的《兄弟》也是一部表现苦难的作品,更确切地说,就是人在困境中表现出来的无比坚韧的承受力。不同的是,这一次余华在描写波涛汹涌的人生苦难时,也描写了细水长流的家庭温情。  相似文献   

10.
《兄弟》是余华搁笔十年之后带给读者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它展示了余华在叙事领域的新探索。通过与余华之前发表的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相比,可以从主题和风格两个方面来探讨《兄弟》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兄弟》是余华搁笔十年之后带给读者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它展示了余华在叙事领域的新探索。通过与余华之前发表的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相比,可以从主题和风格两个方面来探讨《兄弟》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余华是著名的中国当代作家,其作品多以细腻的描述刻画丰富的人物形象。《活着》以小人物福贵的视角,诉说了中国从现代走向当代一段时期的变化以及整个家庭命运的更迭。本文拟从聪慧明理的顾家女性、历经苦难的坚韧女性、活着之上的抗争女性三个方面来探讨余华小说《活着》中的女性形象,旨在借助家珍、凤霞等鲜活的女性人物,揭示余华作为男性作家如何在作品中塑造女性的多面性格及其形象背后的多重意蕴,以此更好地关照余华作品中的女性人物。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余华后期的作品《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三部作品的解读,从震颤人心的主题、真实丰满的形象、质朴细腻的语言以及温暖人心的真情细节这四个方面来分析他后期作品中的感人因素。正是因为这四个方面的因素,使得余华后期作品中的平凡小人物拥有了感动人心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14.
刘洋 《英语广场》2017,(3):41-42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是美国当代小说家,其作品展现了现代社会中的道德沦丧与人性缺失,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探索。《玉米少女:欧茨梦魇故事集》收录了欧茨所写的七则恐怖故事。其中一篇小说《毒伞》描述了一对兄弟彼此嫉恨却最终共同毁灭的故事。这里试运用弗莱原型批评的理论,从《圣经》原型的角度对欧茨小说《毒伞》进行分析,探讨小说中人物及意象与《圣经》故事情景的置换与对应,从而达到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揭示人性复杂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自相继发表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后,有评论根据上述作品中父亲形象的变化,认为余华叙事风格发生明显变化是其由先锋重又回归传统的表现。余华是否已然向传统回归?文章通过解读余华作品中的父亲形象,认为余华虽已进入转型期,但在对待“传统”的态度上却仍然保持着与其“先锋期”相似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吴崑 《培训与研究》2009,26(4):8-10
自相继发表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后,有评论根据上述作品中父亲形象的变化,认为余华叙事风格发生明显变化是其由先锋重又回归传统的表现。余华是否已然向传统回归?文章通过解读余华作品中的父亲形象,认为余华虽已进入转型期,但在对待“传统”的态度上却仍然保持着与其“先锋期”相似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我国当代文坛杰出的作家余华不同阶段的作品有着不同的叙述声音和形象,这体现了作家强烈的自我挑战、自我超越意识及无以伦比的探索姿态。从早期的先锋叙述,到先锋向写实的过渡,继而是写实叙事,余华的每一步探索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本文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三部作品为例,分析余华作品从先锋叙述到写实叙事的嬗变。  相似文献   

18.
存在主义作为20世纪西方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其产生对当时社会的文学、艺术、音乐等诸多领域产生广泛影响.存在主义提出的“世界是荒诞的”、“存在先于本质”等哲学命题影响深远.余华的《兄弟》中有着强烈的存在主义因素,他是在用存在主义的笔调抒写着时代的悲歌.余华向我们展示了作品中两个主人公的命运与两个时代的众生万象,兄与弟两人承受着时代变迁的悲欢离合,诠释了孤独的感伤与命运的篇章.  相似文献   

19.
陈洁琼 《现代语文》2006,(12):55-56
余华、莫言等人是较早从“先锋派”热衷于本实验、叙事方式探讨中突围的作家,他们90年代后的作品更多的以平实的语言格调和人精神的关注,完成了从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化。其中以余华最具有代表性,早期创作中,余华在杀戮、残暴、鲜血中沉湎不已,《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现实一种》等堪为代表,充斥其中的无不是血淋淋的暴虐场面,令人心惊肉跳。而90年代后,他的作品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乃至最近出版的《兄弟》等更注重揭示生存的苦难意识,精神的痛苦裂变,更多的是接近现实与本土化融合,在本实验后走向现实主义的创作转型。  相似文献   

20.
杨谢 《华章》2011,(25)
余华“十年磨一剑”的长篇新作《兄弟》,仍然继续保持着他独特的写作风格,运用他一贯的残酷与血腥的死亡叙述视角以及汪洋恣肆的暴力话语.文章从欲望、悲情两个方面论述余华在《兄弟》中的叙述,以此揭示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