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本文以七言古诗、乐府与“歌行体”的关系为切入点 ,从唐前歌行体的演化历程及其发展阶段 ,对唐代最终成型的新兴诗歌样式“歌行体”的诗体定义和形式特点作了界定与阐述。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李白的歌行的考察与确认 ,论析了其歌行以“主体性”为内核的表现形态和艺术特征 ,从而肯定了李白歌行的创作成就与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2.
李白的歌行     
李白的歌行由“古题乐府”和“非乐府歌行”两部分组成。李白七言“古题乐府”中的个人抒情之作,是李白“古题乐府”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它在内容方面有两个显著的共同特征:一是诗人自己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极其鲜明,占据着诗歌抒情的中心地位;二是抒情与叙事、与客观场景描写的结合。李白的七言“非乐府歌行”体现出抒情与叙事相结合和诗作的酬赠性质等内容特点。从歌行发展的演进过程看,李白一方面在创作“古题乐府”的过程中致力于改造乐府诗而使其歌行化、个人抒情化:另一方面,又大力创作不用乐府古题的、纯为个人抒情性质的“非乐府歌行”。前者是旧事物在一定程度上的新生,后者则是全新的艺术生命,它无疑更富有生机,更能代表歌行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以李白的歌行体诗篇为例,探究其诗歌“雄”“逸”的审美特征。“雄”的审美范畴主要是从李白歌行体的内容、句式、意象及营造的神仙境等进行分析,“逸”的审美范畴则从诗歌抒发的流畅自然和透彻真实等进行分析,并进一步阐释了李白诗歌“雄逸”之美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课本收录了多篇歌行体经典诗作,如李白的《将进酒》、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而其中高适的《燕歌行》被明末学者黄周星称赞为“歌行本色”。该诗为何能够从多篇歌行体杰作中脱颖而出,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呢?这与《燕歌行》边塞主题、诗人典型的唐人思想,以及歌行特有的表达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李白乐府歌行的“奇变”风格表现为:几种诗体的综合运用;长短句型的交错综合运用;别具一格的韵律节奏感;抒情语象的跳跃性。李白乐府歌行的“雄放”风格表现为:开阔的视野;数字运用之妙;时空之久远与浩渺;感情落差大。  相似文献   

6.
汉乐府“行”题歌诗与七言歌行体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七言歌行的成熟正是全面吸收和发展了汉乐府“行”题歌诗的精神和特质,因而汉乐府“行”题歌诗作为一种诗歌范式对七言歌行的定型起到了奠基作用。“歌行体”所受汉乐府“行”题歌诗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由叙事功能向抒情转化;沿用一些句式及铺排手法;由外向内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7.
王维的七言歌行在七言歌行发展史上呈现出过渡性。文章综合三个方面,论述了这种过渡性特征,即王维的七言歌行既是初唐体调的沿革,又是盛唐之音的体现,也具有中唐叙事歌行的风韵。同时,也对这种过渡性特征的形成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今人所论“梅村体”已不在少数,但多仅偏重某一方面。通过较为全面地论述吴伟业七言歌行对唐人歌行的继承、创新与发展,以突出“梅村体”的特色及其杰出贡献,并进而说明吴伟业在清代诗坛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9.
李白《草书歌行》诗的真伪问题石云涛宋敏求编《李太白文集》所收《草书歌行》诗是否李白作品,北宋以来屡有异议。虽曾有人欲加肯定,但因论证不足,未能为人接受。1978年4月23日《光明日报》发表《有笔如山墨作溪》一文,提到李白此诗。同年5月28日又发表常林...  相似文献   

10.
“梅村体”较全面地继承了历史上七言歌行的优秀传统,尤其以唐诗为宗,学习借鉴初唐“四杰体”、杜甫“少陵体”和元、白“长庆体”最为突出。“梅村体”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诗歌内容更客观厚重,形式更工整欧丽,结构更新颖复杂,开启了七言歌行和我国古代叙事诗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歌行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诗歌样式,属于七言古诗中的一类。黄遵宪在古体诗方面的成就可以他的歌行体作为代表。其歌行共33题35篇,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缘事而发和以文为诗是他创作歌行的主要手法。因此,他的歌行诗有着浓厚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面貌形式,从而开辟了晚清诗坛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2.
历来的研究者都公认七古和七绝最能代表李白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北宋苏轼早就指出李白诗“飘逸绝尘”(《书学太白诗》)的特点。南宋严羽在以他与杜甫诗歌作比较时,又强调了“飘逸”的特点,并举他的歌行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远别离》等作代表。明初高(木秉)重申严羽之说,再次突出了“李翰林之飘逸”是“盛唐之盛”的观点。 李白七言古诗一开始就走着歌行诗的路子。它的直接渊源虽是汉魏六朝乐府诗,却也受了初唐诗人的影响。但李白“瓢逸”诗风的形成,却有更早、更重要的渊源。 一般研究李白的学者,比较注意他尊重《诗经》传统,反对雕饰造作,指出李白诗反映了唐代前期进步诗人对六朝“绮丽”余波泛滥初唐诗坛之不满和对开创盛唐崭新诗风的要  相似文献   

13.
歌行体     
《同学少年》2014,(3):54
<正>歌行体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为南朝宋鲍照所创。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做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日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日行;兼之者日歌行。"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以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歌行体研究     
歌行之名自汉代产生,其体兴于盛唐。但至今为止,其定义仍呈现某种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搞清楚歌行的含义及其发展的来龙去脉,是研究歌行体诗歌的前提。本文认为,歌行是具备起调高昂,一唱三叹、层叠复沓、余音不绝的特点的七言古诗。  相似文献   

15.
王维的七言歌行在七言歌行发展史上呈现出过渡性。文章综合三个方面 ,论述了这种过渡性特征 ,即王维的七言歌行既是初唐体调的沿革 ,又是盛唐之音的体现 ,也具有中唐叙事歌行的风韵。同时 ,也对这种过渡性特征的形成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唐代武后时期,歌行体的发展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主要表现在:题材丰富,脱离古题;篇幅宏大,铺张叙事;婉转流利,自由灵活,而这些正是歌行体的主要文体特征,因此,可以说武后时期是歌行成熟与定型的阶段。之所以这样,一方面是文学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受近体诗刺激和对古体的抗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针对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的歌行诗进行分析,结合中唐之前歌行体的发展历程,探讨韦应物歌行诗的兴讽特色,以及歌行诗中蕴藏的盛唐情结。  相似文献   

18.
李肇《唐国史补》评价元和诗坛风尚时说:“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学术界对此论点没有做出必要的评价说明。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从形制体调特征上对歌行加以界定,并进而分析张籍歌行“流荡”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一什么叫歌行?先看古人的几种说法: 方其意有所可,浩然发于句之长短、声之高下则为歌。欲有所达而意未能见,必遵而引之以致其所欲达则为行。(李之仪《谢人寄诗并问诗中格目小纸》) 体如行书曰行,放情曰歌,兼之曰歌行。(张表臣《珊瑚钩诗话》)  相似文献   

20.
李白接受与模拟汉魏六朝古诗而创作的大量七言歌行,是唐诗成就达到最顶峰的标志之一,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明代"前七子"领袖李梦阳也创作出了许多七言歌行,一般认为在题材与风格上他是受了杜甫的影响,其实,从题材、语言、艺术手法三个方面考察,他更多地是接受与取法了李白的创作风格与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