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又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怎样才算“活”呢?笔者认为,“活”起码应包括三方面的内涵,即学习方式的“活”、教学过程的“活”以及学习内容的“活”。  相似文献   

2.
陈鹤琴先生在创立“活教育”理论时,提出“教师要活”。所谓“活”,就是指教师在师幼互动中要具备活的教育思想、活的教学手段、寻找活的教材、培养活幼儿。我们在师幼儿互动过程中,重视的大多是常规、形式,结果,“活教师”的内涵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在工作中,我就曾遇到这两件事:  相似文献   

3.
陈鹤琴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 ,他的“活教育”理论 ,在中国幼儿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陈鹤琴先生认为,自动的学习 ,自发的学习 ,乃是以做为出发点 ,在做的过程中去教 ,在做的过程中去学 ,在做的过程中求进步。“做”是“活教育”的中心、灵魂。我园在幼教实践工作中 ,以陈老的“活教育”理论为依据 ,以现代教育思想、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 ,建立儿童工作室 ,努力为幼儿创设相应的活动环境 ,让幼儿在做中求知、做中发展 ,从而促进了幼儿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一、儿童工作室的建立在陈老先生的“活教育”…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先生结合生活教育理论提出的“活学校”的教育思想,对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系统阐述,在当今教育中仍有其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特别是在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对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管理思维都赋予了新的内涵,对一系列的教育热点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视角。学校在运用“活学校”的理念,办好“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新路子,创新新方法,提炼新亮点。  相似文献   

5.
叶莉 《学语文》2009,(5):32-32
《提醒幸福》全文共29个自然段,从“提醒”人手.描述了一系列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的而现在看来确有些荒谬的“提醒”。正是这些“提醒”.这些对“幻想的不幸”使我们一直活在“对未来充满恐惧的期待中”。一件灾祸未曾临到的形象,比着灾祸本身更加骇人,因此恐怖的痛苦格外强烈,并且正如作者对“提醒风暴”的分析那样.这种“提醒”其实更加无聊、没有价值。“我们从小就习惯了在提醒中过日子。”  相似文献   

6.
1、突出悲剧美质。以“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为教学主线,真正把《祝福》作为悲剧来教。悲剧,只有悲剧人物的价值表现得越充分,悲剧人物的毁灭给人的痛感才越强烈,欣赏的认识和情感才能在更高层次上获得肯定和再生,悲剧产生的社会意义才更大。悲剧教学的要义就在于把这一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和悲剧人物一起欢欣,一起痛苦,在痛苦中思考,在痛苦中奋发,在痛苦中升华。因此,《祝福》教学的中心就在于揭示祥林嫂的“价值”和“毁灭”的根源。探寻“价值”,经过二个阶段:感悟价值——祥林嫂的健康、能干、勤劳、善良而又坚强。突出其作为一个劳动妇女的价值;深化价值——封建势力对祥林嫂的不公待遇,祥林嫂对不平命运的强烈反抗。探寻“毁灭”,重在突出其“无主名”、“无意识”,似乎没有人存心要害她.要她死,但似乎每个人都在她的“死”上出了一把力。从而使学生深悟其悲剧的悖反性,使祥林嫂悲剧的美质不言而自明、无言而深入学生的内心,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姜珊荣 《中学文科》2006,(12):68-68
吕淑相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活”其实就是激活学生的情绪,使之精神振奋,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将这种积极性迁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对于思想品德学科来说,由于理论性比较强,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比较枯燥、不易产生兴趣。因此,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起来,是有效实施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前提。那么,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呢?  相似文献   

8.
语文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是“教什么”和“怎样教”的过程,课堂里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导什么”和“怎样导”的过程。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以“活的书、真的书、动的书”为目的的实用导学方式。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中的“三活”赵嫣萍中学语文课的教学需要“活”。只有活,才可能体现语文的工具作用;只有活,才可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只有活,课堂气氛才不会沉闷。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我认为,“活”的语文课主要体现在三...  相似文献   

10.
宁静 《教育文汇》2007,(10):41-41
著名作家、美术家丰子恺先生曾为鲁迅的《阿Q正传》等9篇小说作了插图。他说:“这些插图,就好比在鲁迅先生的讲话时装上一个麦克风,使他的声音扩大。”丰子恺先生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插图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一般文章都有插图,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将它忽视了。其实,挖掘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让插图“活起来”、“开口说话”,大有文章可做呢!  相似文献   

11.
“活在当下”是禅宗的语言,是说人应该放下过去的烦恼,舍弃未来的忧思,把全部精力用来承担眼前的这一刻。失去此刻就没有下一刻,不能珍惜今生也就无法向往来生了。“活在当下”也就是“快乐来临的时候就享受快乐,痛苦来临的时候就迎向痛苦”,在黑暗与光明中,既不回避,也不犹豫,以坦然的态度来面对人生。我把“快乐地活在当下”当作我的座右铭。我希望有期许,有愿望,有好的心情,不只坦然和自然,还希望欣然,使自己永葆喜悦的心。  相似文献   

12.
就像陶行知之于生活教育,晏阳初之于平民教育,黄炎培之于职业教育一样,陈鹤琴是和“活教育”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中国现代儿童教育的主要奠基者,陈鹤琴毕生投身儿童教育工作,“活教育”理论正是他积多年儿童教育实践而建构的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其内涵也已超越儿童教育的范畴,构成了陈鹤琴教育思想的主体。物非人非,时世更迭,在先生逝世二十多年后的今天,重新温习陈先生,不仅有一种穿越时空的亲切感,也感叹,对于当下的中国教育而言,陈鹤琴和他的“活教育”理论远非一句对待历史人物所惯用的“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所能概括。  相似文献   

13.
1923年,陈鹤琴先生在南京鼓楼幼稚园扎根入土、脚踏实地的研究与试验赋予了“活教育”理论蓬勃的生命力与生长力,使之成为适合我国国情与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化、大众化、中国化儿童教育道路之根基。“活教育”是我国学前教育最具独创性和本土性的实践成果。“活教育”认为儿童是活的人;实实在在生活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活教育”在追随儿童的过程之中,立足活的儿童,根植活的环境,生成活的课程。  相似文献   

14.
语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认为语教学应是“实”与“活”的统一,他强调语课的基本训练既要一丝不苟、扎扎实实,又要生动活泼、不拘一格。今天看来,面对新课改、新教材,语教师依然要追求“实”与“活”,“实”与“活”的教学体现了语“工具性与人性的统一”,体现了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孙菁 《山东教育》2021,(12):1-1
观看纪录片《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对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感触颇深。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这是“活教育思想的理论精髓”。陈鹤琴先生认为院在幼儿期,习惯、知识、语言、思想等各个方面都打下了很深的根基。倘使这个时期,根基稍不稳,将来想要建造健全人格就不可能了。  相似文献   

16.
五、要有“活的乡村教师”陶行知先生认为:只有“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活的学生”,故“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乡村教师”’。“培养乡村师资是地方教育之先决问题,也是改造乡村的先决问题……教师得人,则学校活;学校活,则社会活。”。认为“我们要改造中国、改造社会、改造世界,要实现大同之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痛苦,会使人惊醒,在美丽的痛苦中,人们的心灵往往能较好地得到净化。下边,我以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为例,谈谈作者如何采用“平静”、“美丽”的表达方式,记录战争给阿尔萨斯人带来的灾难,以及作品又是怎样做到净化读者心灵的。“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我想就别上学了……”小说开篇就叙述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简单的办法。“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当时,政治险恶、社会动荡、生…  相似文献   

18.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诗就道出了“活”的重要性,语文课堂也是如此。语文课要“活”力四射,应该有一些“活”性激素。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堂教学的“宜”与“不宜”包头铁路第二中学王子令一、宜“活”不宜“死”关于课堂教学,吕叔湘先生早就指出过:“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这个“活”字点出了课堂教学的要害。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当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相似文献   

20.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早在四十年代就提出“大自然是活教材”的主张;他认为“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活教师,我们应该向它请教、向它探讨”。大自然赋予了我们各种草茎、树叶、植物的种子,还有农作物的秸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