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汉字的单位、分类及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是一种用来记录汉语、反映汉民族文化和思维的义音形视觉书写符号系统。汉字的符号性是第一位的,表意性和表音性只能居于其次。字位(“汉字位”的简称)是汉字研究的基本单位.字位变体是字位的具体表现.分为典型变体和非典型变体:字素是字位的构成要素。根据汉字的形义是否统一.我们可以把汉字分为形义统一的表意字和形义不统一的假借字(或记号字)。汉字具有记录汉语、蕴含汉民族文化和反映思维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汉语是一种语文型语言,它的形体表意特性以及与汉语之间的特殊关系是汉字发生、发展孳乳演变而来.汉语教学既要突出汉字自身的结构规律和系统,又要突出汉语的表义性及语义间的制约性、序列性.  相似文献   

3.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它是表意的书写符号系统。早期的汉字从形体、构形上反映了先民们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先民们通过自身以及对周围世界的认识,选择适合的符号建立了汉字符号系统。观察早期的汉字字形可以发现,先民们的“人本位”意识影响了汉字结构类型的分布以及汉字的面貌。  相似文献   

4.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非常重要,因为汉字与汉语的关系非常密切,汉字的表意性影响词语意义的构成,汉字的象形性影响字义理解,汉字对汉语的发展与规范也有重要影响。掌握汉字有助于掌握汉语,能够以简驭繁,扩大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范围。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要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对来自不同地区的留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要与词语教学密切结合,对汉字偏旁系统讲授,适当俗解汉字。  相似文献   

5.
作为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汉字,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认为汉字不仅是汉语的书写符号,更是汉民族思想的载体,它蕴藏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识、伦理思想、哲学思想……而且还由此发展出独特的书法艺术.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坚实根基.  相似文献   

6.
马晓敏 《考试周刊》2014,(59):15-16
部首作为汉字构形系统中表意的符号,成为古代人思维、文化、观念的载体,积淀汉民族特定的、厚重的民族文化内涵。部首"女"就是这样一个符号,由"女"及其他部件构成的"女"部汉字,在字形结构等方面或多或少地反映其产生时所蕴含和使用过程中所积淀的女性文化意识。本文以《说文》女部字为例,选取表示姓、名的"女"部汉字,以点带面,谈谈《说文》与女性文化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汉字是迄今发现的产生年代最早的文字之一,而且使用人口最多,并且至今通行。汉字文化虽然经历了数次重大的变革,但汉字的字形结构总体还是相对稳定的。汉字文化是研究汉字作为一个文化系统与民族的历史、文化制度之间的关系,通过汉字来了解汉民族的历史、文化形态和思维模式。重现象、重直觉是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特点。中国的汉字以象形为基础,具有以形构意、以形表意和形声合义的特点,使汉字具有跨地区和超时代的特点。因此,应该更多从汉字本身的结构特点,来研究汉字与社会历史、文化制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汉语是汉民族使用的语言,汉字是书写该语言的符号系统,汉字的音节和印欧语系与表义无关的语音结构单位的音节不同,汉语的音节具有表义作用。不仅元、辅音的拼合可以表示意义,而且声调也可以区分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作为其基础的汉字与词语教学尚处于摸索和研究状态中,针对中小学阶段留学生认为汉字难写、词语太多、使用太复杂以及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对字词综合运用能力的要求高这些现状,从汉字和词语音义结合的特点入手,利用部件表音表意作用,以及部件与汉字关系,进而分析由这些字词组合而成的相关词语、句子之间的表音、表意关系,得出了利用汉字规律教学、情境教学和组合式学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汉字与汉语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是汉字汉语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目前学界对此看法分歧,存在种种错误或模糊的认识。“汉字与汉语的关系”是一个大题目,本文只谈其中的两个问题:(1)汉字是汉族人的“第二语言”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汉字跟拼音文字一样,只有通过语音才能表意;(2)汉字对汉语有哪些影响?文章提出三个方面的影响并举例加以说明:一是汉字对汉语有补充作用,二是汉字改变口语读音,三是汉字对日源词的借入具有助推作用。除了这三点,汉字对汉语的影响应该还有其他方面,值得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11.
笔者从文化的涵义人手,通过对汉字记录语言的途径进行不同层面的分析,考察汉字符号的表意特性,从而从本体论和关系论的角度,分别揭示汉字符号的文化内涵及其与文化之间的多层次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传统节庆的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传统节庆化之中,自来就蕴涵了厚重真切的传统化和民族精神内涵。和谐对称、淑世精神、历史意识和乐观自信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正是其中鲜明较、引人注目的成份。历史地看,由传统节庆所负载和传布的这种化精神,自始至终地成为渲染化气氛、塑造民族性格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中国油画家在民族审美意识的指导下对油画的语言进行探讨和运用,在这过程中体现着崇高的现实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不是直接从西方拿来的,而是通过咀嚼和消化,把西洋油画纳入自己的语汇体系,形成富有中国油画民族化的语言风格.这种风格表现了艺术家对生命体验的独特过程,是灵魂的吟唱.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主义的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中华民族意识得到理性的升华,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民族觉醒时期,表现为对中华民族整体认同的理性意识.在民族主义的感召下,中华民族奋起救亡,显示了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和前所未有的民族凝集力,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重新回顾和探讨抗日战争与民族主义的关系,对于加快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19世纪中叶始,在中西剧烈碰撞、全面冲突的时代背景下,国人通过对西方国家实力的认识、认可,对民族意识进行了新的体认,使近代民族意识走上了理性化发展的道路,指示了民族意识向理性化、现代化迈进的方向。民族的繁荣、强盛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振兴、弘扬,但振兴、弘扬民族精神离不开对民族意识的正确体认和把握,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都是历史与时代高度统一的产物。反观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来振兴、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6.
儒家思想本身存在的一些不可忽视的消极因素对创新教育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但是,中华五千年悠久的文明传承至今没有消亡,这是儒家思想功不可没的最好注脚。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塑造是彪炳史册的。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传统儒家思想与创新教育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与灵魂,萌芽于中华原始文化。那些被后来思想家或理论家所阐释或提倡的自强不息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发明创造精神,厚生爱民意识,伦理道德意识,注重血缘亲情、讲究家庭伦理,敬畏生命与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品格,以及和谐礼让、尚中精神等,已经孕育在原始神话传说、原始宗教和原始礼乐等中华原始文化之中。中华原始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中发现民族精神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恰好解决了大学生群体的自我存在问题、个人和群体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所以是建构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文化教育和民族性中 ,缺乏创新精神及创新所必备的自主意识 ;我们虽宏扬集体主义 ,但却又缺乏平等分享与合作的习惯 ;加上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及情感体验的功利化或精英式教育 ,从而构成了知识经济时代对中华民族的极大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