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声音的力量     
高坳 《百科知识》2004,(6):20-21
声音是物体振动时产生的具有不同频率、并通过听觉反应的波。现在,经过科学家的努力,利用声音控制技术为人类服务的途径竞相而生。从而使声音资源在各个领域大显身手。  相似文献   

2.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电脑逐渐进入了千家万户,视觉和听觉效果是多媒体技术所不断追求的两大性能指标,因此多媒体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声音卡的名声也是越来越大。声音卡(简称声卡)的基本功能是把来自话筒、磁带、光盘的原始声音信号加以转换,输出到耳机、扬声器、扩音器、录音机等声响设备,或通过音乐设备数字接口(MIDI)使乐器发出美妙的声音。  相似文献   

3.
姚丁杨 《百科知识》2012,(24):20-22
近日,美国科学家成功将1878年录制在锡箔上的一段声音转移到电脑上。这段录音被记录在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上,虽然声音嘈杂并且只有短短78秒,但却是现代人能够听到的最古老的可播放录音,也是历史上第一段被记录下来的音乐演出。录音,顾名思义,就是将  相似文献   

4.
潘渊 《金秋科苑》2010,(22):113-113
声音转换就是将一个人的声音信号进行转换,使其听起来像另一个人说话的声音。声音转换的用途很广泛;声音转换需要训练阶段和转换阶段两大步骤;对于每种声音转换都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上评价其性能。  相似文献   

5.
听声音并不只是耳朵的工作,皮肤和眼睛同样参与了听的过程,我们对人体听觉系统的传统看法需要改一改了。  相似文献   

6.
音乐是声音艺术,是听觉艺术。音乐欣赏就是激发学生音乐兴趣的一种有效途径。它是通过听音乐,对作品进行感受、理解、鉴赏品评的一种审美活动,也是通过音乐艺术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7.
声音制冷     
一看题目,你也许会问:声音是空气的振动,到最后无非是化为热,怎么能制冷呢?的确,噪声是当前社会的几大公害之一,吵得人无法工作、无法休息,甚至损害听力。但在适当的情况下,用声音制冷,代替传统的氟利昂制冷剂,减少另一种污染,这也可谓以毒攻毒吧!通常的制冷机是用一种导热很好且易于液化的气体作为制冷剂。首先用压缩机把“工  相似文献   

8.
克隆声音     
正我们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人类是靠喉腔内两块肌肉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的。因为音色、音调、振幅等区别,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属声音。靠着这种独特性,在很多方面我们都可以用声音代表自己的身份,比如,声音密码锁。比起输入又长又难记的密码,用一句话解锁显然要容易得多。但现在,这种用声音代言的方法可能要行不通了。最近,加拿大一家名叫Lyrebird的公司开发了一种可以模仿人类声音的新技术。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你那独一无二的声音会消失,你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声音从别的"嘴"里说出来。  相似文献   

9.
尽管在20世纪以前,人们还没有开展对水下声音的科学研究,但水下声音的存在早已为人们所知。南太平洋和西非的原始渔民采用自己发明的方法,只要将耳朵紧贴桨柄,水下声音产生的振动就能传递到木头上,被人耳听到。直到20世纪40年代以后“,静寂的”海洋世界里的动物们可以用叫声传递信息这一事实才广为科学家们接受。水下声音只所以这么长时间都没有被发现,主要是水面所造成的障碍:空气振动产生的声波碰到水面时,99%的声音不是被反射,就是被吸收;水下声波的振动也同样被“囚禁”了。轻装潜水员几乎听不到经由耳朵里残留的空气所传递的水下声音。…  相似文献   

10.
下落不明的声音许多年前,有一位研究声波的传播的教授,请人给他做一只复杂的哨笛。这只哨笛的声调,要按照管子的长短来改变。什么都做好了,可就是其中有一个管子,怎么吹也吹不响。无论做哨笛的人怎样想尽方法,增加管子里的气压,改变气体入口的宽度,也不中用。  相似文献   

11.
如果一个人想自杀,第一个信号就是他的声音有微秒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充气式耳机     
内耳式耳机在嘈杂的环境中依然可以获得清晰的听觉效果,因此受到不少人的喜爱,但长时间使用这种耳机却容易对耳朵造成伤害。对于外界产生的过大声音,耳朵本身带有防御机制,但是佩戴耳机使得耳道中形成了封闭密室,在声音过大时加重了耳朵防御系统的工作量,从而使耳朵  相似文献   

13.
充气式耳机     
《发明与革新》2011,(7):55-55
内耳式耳机在嘈杂的环境中依然可以获得清晰的听觉效果,因此受到不少人的喜爱,但长时间使用这种耳机却容易对耳朵造成伤害。对于外界产生的过大声音,耳朵本身带有防御机制,但是佩戴耳机使得耳道中形成了"封闭密室",在声音过大时加重了耳朵防御系统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族唱法越来越多的受到国人乃至世界的关注。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音乐专家、学者都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千人一声",就是"民族唱法缺乏个性",认为都是模式化的演唱。针对在声乐教学和演唱实践中,通过对民族风格歌曲与声音形象的塑造来分析,提出了要根据歌曲的风格来确定声音的个性。  相似文献   

15.
奇异的声音     
众所周知,我们听到的声音由空气传播。一般说来,离声源越近的地方,听到的声音越大;离声源远的地方,声音越小。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其能量随距离增大而衰减。至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是否会出现反常现象呢?2005年12月11日拂晓前,伦敦附近的一个油库发生连环爆炸,橘红色的火焰和滚滚浓烟升腾到数百米的天空,60公里以内的居民都感受到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比这更远的地方,人们则是从电视等媒体上了解这一事件的。一个奇怪的声学现象很快曝光。远在300多公里外的荷兰人,居然听到了这次油库爆炸的声音,尽管爆炸声并不大,但是毕竟让人听见了。气象学…  相似文献   

16.
《大众科技》2009,(2):9-10
人工耳蜗是一种替代人耳功能的电子装置,它可以帮助患有重度、极重度耳聋的成人和儿童恢复或提供听觉。据《新科学家》(www.newscientist.com)网站报道,最近研究发现,红外线能够像声波一样刺激内耳的神经元,这一发现也许能够使人工耳蜗植入技术更加先进。  相似文献   

17.
曾晖 《科技新时代》2002,(12):45-45
与普通扬声器向空间中的所有方向发射声波不同,美国技术公司的超声波扬声器只向外发射一束声波,就像手电筒的光束。而且只有当声波在传播方向上受到阻碍或反射时,我们才能够听到声音。因此我们可以控制声音是让一个人听到或是让所有的人都听到。  相似文献   

18.
《发明与革新》2011,(7):27-27
韩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装置,允许手机在通话的同时充电。这项技术能够将声音转换成电,通话的声音越大,充电越多。然而,人们对这种装置也产生担忧,理由就是一些不顾他人感受的手机用户会在公众场合制造更令人难以忍受的噪音,为手机充电。除了手机外,这项技术也可用于为私人音乐播放器充电,做到娱乐和充电两不误。  相似文献   

19.
韩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装置,允许手机在通话的同时充电。这项技术能够将声音转换成电,通话的声音越大,充电越多。然而,人们对这种装置也产生担忧,理由就是一些不顾他人感受的手机用户会在公众场合制造更令人难以忍受的噪音,为手机充电。除了手机外,这项技术也可用于为私人音乐播放器充电,做到娱乐和充电两不误。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有许多有趣的声音。有些声音我们听着不舒服,而另一些却非常悦耳。你在一天里能听到几百种不同的声音,所有的这些声音是不同的:有些柔和,有些喧闹;有些高、有些低;有些声音是有用的。没有声音我们就不能相互交谈了。闹钟的铃声把我们唤醒,汽车的鸣鸣声警告人们有危险。有些声音是有害的。飞机在陆地上低飞时、其剧烈的响声会引起房屋损坏,甚至使人耳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