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街舞流行的动因、诱因和原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街舞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青少年中最流行的一种体育运动文化。文章从社会文化学、心理学的视角分析街舞在我国流行的原因,认为经济、社会背景是街舞兴起的外在动因,本土文化的缺失是街舞兴起的内在诱因,与青少年心理的契合是它兴起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体育师友》2017,(6):63-64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以第三届青奥会街舞项目设置为起点,探究青奥文化与街舞文化的交融与发展。新视角探析街舞文化在青年奥林匹克文化的感染下对我国青少年体育运动发展的促进。推进青少年体育综合发展,引导和激励我国青少年体育向强国发展,构建良好的街舞发展环境。在2018年青奥会街舞项目首次亮相的契机下,从文化的宣传与渗透、人才的选定与培养、赛事的优化与整合等几个方向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3.
街舞是一项全新的体育锻炼项目,最近几年才真正在中国大陆流行起来,已经受到广大青少年人群的追捧。时尚的服装,个性的展示,随意的身体舞动使参加街舞锻炼的广大青少年身心得到更大放松。为了街舞运动在广州高校得到更长远的发展,增加学生对街舞运动锻炼的兴趣。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访问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剖析街舞运动在广州高校推广的必要性,为街舞运动的发展与推动贡献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4.
刘政  杨家坤 《精武》2012,(20):81-81,83
青年街舞的文化意义在于,它以体育为主要载体,反映了青少年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消化与发展。街舞在中国青少年中流行的原因,既有青少年自身内心的需求,也有受时尚潮流的洗礼。街舞对校园文化建设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也要看到街舞热潮下,本土青少年文化的缺失。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个案访谈法、比较等方法,在湖北地区街舞活动的基础上,对学校街舞教学与公益课堂的意义与价值、内容与创新以及校园街舞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研究认为:公益课堂与健身服务的促进功能,有利于推动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街舞公益课堂活动作为精准帮扶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解决我国青少年体育功能、组织和活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通过街舞教学、课程辅导的形式给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青少年送去温暖,为公益课堂的精准帮扶策略和学生健康服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在了解和掌握街舞基本动作的同时,对街舞文化及其相关文化的研究,以把握街舞发展方向,传承街舞文化精髓,为全民健身计划服务。街舞在西方体育中得到成功传播,如今街舞在中国也发展起来,为青少年群体开辟了健身娱乐新天地。  相似文献   

7.
街舞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黑人青少年,是美国黑人“嘻哈文化”(Hip-Hop)的组成部分,具有极强的参与性、表演性和竞赛性。我国青少年最早接触街舞始自20世纪80年代,上世纪90年代中开始,全国各地的青少年就已经开始练习街舞了。如今,在各个城市的街头广场、健身中心、大中小学校都可以看到青少年跳街舞的身影,有跳流行街舞的、有跳健身街舞的、有跳舞蹈类型的(Dancer)、有跳技巧类型的(B-Boy)形成了一条特有的青少年文化风景线。街舞的独特魅力在于其自由的动作风格和脚步动作的迅速多变以及独特的音乐效果。为舞者开辟了更广阔的自由创…  相似文献   

8.
街舞是青少年酷爱的一项运动,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及中国现代体育文化发展来分析街舞风靡全球的原因。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全球化,展现自我、不断超越自我,追求自由、不断创新的生活新理念和街舞的内在魅力是街舞运动蓬勃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流行街舞与健身街舞的动作特点、动作音乐、动作造型等。主要结论:流行街舞与健身街舞的基本动作中,必须含有身体律动;流行街舞对舞蹈动作没有限制要求,一切舞蹈元素均可采用;健身街舞则要求动作幅度大,充分体现出动作的健身性和安全性。建议:完善街舞比赛体制,制定街舞比赛规则;扩大街舞宣传,解决高校街舞教师匮乏问题,提高街舞教师的专业素质。  相似文献   

10.
竞赛是检验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训练成果的重要手段,作为我国跆拳道项目的储备人才,青少年运动员参与比赛训练对项目的影响深远,跆拳道项目的后备人才培养是需要社会各界关注的,也是竞技体育项目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前提。因此,该文围绕我国跆拳道项目青少年竞赛展开研究和分析,结合项目特征,梳理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比赛中的现实问题,阐述和探究我国跆拳道青少年运动员竞赛和发展的优化策略,以期为项目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从人文视角讨论了Hip—Hop运动的文化特点和社会价值。认为Hip—Hop运动属于青年流行文化、体育竞技文化、边缘文化和休闲文化;它对于青年人释放心理焦虑、展示自我魅力、塑造完美人格、加速社会化进程以及带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等为主要研究方法,以上海手狮舞为例对城市化发展背景下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当前的上海手狮舞发展中存在着传承人队伍不稳定;手狮技艺面临失传;手狮舞本土边缘化;改编过度等问题。并提出以下对策:发展本土传人,保障传承队伍的稳定性;重视手狮编扎技艺的传承;发挥手狮舞的健身功能;适度创新,确保手狮舞的原真性;加强对外传播等。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was stimulated by the authors'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skill learning in dance. Its stimulus was a period of fieldwork based at the Royal Ballet School in London, and subsequent discussions with the school's teachers and with academic colleagues about how it was that the young dancers developed their characteristic set of skills. The paper's focus and method is philosophical, although it draws on empirical data (albeit sparingly) where it is relevant to the discussion.

Many accounts of skill learning are premised on the presumption that learners come to know about their environment by representing it in the mind and that such representation is a result of a computational process involving information received through the senses. This is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weaknesses in thi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and explore the elements of a more satisfactory approach. The account offered here locates dance skills within the context of development, in which skills are incorporated in learners through practice and training in dance environments. Dreyfus' theory of expertise and Bourdieu's theory of practice offer insights into the practical mastery young dancers carry in their bodies, which cannot be accurately formulated in terms of a system of representations. Dancers, from this perspective, do not passively follow instructions, but actively engage in tasks involving characteristic ways of moving that are situated in the nexus of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 and the distinctive contexts of dance.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skill learning in dance (or indeed any domain) is not a matter of processing information, but is imminent in the active, perceptual engagement of learner and context.  相似文献   

14.
于淑华 《冰雪运动》2010,32(1):25-29
现代冰上舞蹈的创编中,融入各国文化与民族元素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我国冰上舞蹈运动员在冰上舞蹈的创编过程中融入中华文化元素,对于提高我国冰上舞蹈的比赛成绩、促进世界花样滑冰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认为中华传统武术与民族舞蹈体现出的中华文化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提出冰上舞蹈运动员在设计与表演中应从内容的来源、节奏的表现、舞蹈的编排、风格的展现等方面借鉴传统武术与民族舞蹈的元素,利于其用精彩的技术动作,深情地演绎出故事情景与音乐感受,使音乐表达与节奏的配合谐调、优美,用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征服观众与裁判。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日本基础教育运动技能课程内容进行概述和解析,并归纳其主要特点为:基于学生选择运动技能课程内容;各学段运动技能课程内容更加明确化和系统化;注重各学段运动技能课程内容的衔接;重视武道和舞蹈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我国构建基础教育运动技能课程内容的启示为:基于体育核心素养选择运动技能课程内容;中小学运动技能课程内容设置一体化;运动技能课程内容彰显本国体育传统与文化。  相似文献   

16.
李炜  唐一丹 《冰雪运动》2011,33(6):20-24
舞蹈的表现和表演能力日益成为限制我国花样滑冰运动员竞技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培养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舞蹈表现能力和表演能力是目前我国花样滑冰运动员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任务.采用文献资料法对花样滑冰运动员舞蹈技能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表明:舞蹈技能是花样滑冰运动员应该具备的基础能力,其包括芭蕾舞、国际标准舞、现代舞和民族舞等4种表现形式.提出花样滑冰运动员舞蹈技能的培养应从音乐素质、舞蹈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等3个方面入手,为花样滑冰竞技训练水平的提高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郝秀艳  王珂  陈玲 《冰雪运动》2011,33(2):11-15
花样滑冰舞蹈训练中的芭蕾舞教学法,是侧重研究花样滑冰训练中对运动员芭蕾舞蹈的教学训练方法。围绕着教学训练的有效性这一目的对教学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对芭蕾舞教法在教学训练中的重要性、芭蕾舞蹈技能形成阶段中的教学训练方法进行论述。同时还对不同年龄阶段芭蕾舞蹈教学训练内容和方法的侧重点、芭蕾舞蹈教学法的原则等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并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重庆文理学院健美操专选课程加入民族舞蹈进行教学的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将民族舞蹈的韵律、作用、特色与健美操结合引入健美操教学体系,可以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协调性、稳定性及教学质量,同时能更好的对民族舞蹈文化的内容进行传承,使健美操更加具有中国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第29 届奥运会中国女子平衡木的优势与差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及数理统计和比较法,分析中国女子平衡木的优势与差距.发现:中、外选手成套技巧和舞蹈两类A分动作的完成比例相当,但整体技术平均实力以中国稍强,在向后的技巧串和舞/技(或相反)混合串个性化动作的实力连接等方面,占有技术领先优势;而顶尖选手成套动作完成不稳定、连接价值丢失及出现重大失误,是中国平衡木没获得更好成绩的主要原因.强化动作连接和减少失误、完善提高成套动作完成的规范熟练性,是中国女子平衡木未来人赛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健康的休闲健身方式,广场健身舞越来越受广大群众的关注青睐,然而其相关研究还比较落后。本文以山西省大同市为例,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影响广场健身舞发展的多元因素,得出影响广场健身舞发展的因素有:参与者的微观因素、广场健身舞活动场所的中观因素、社会环境的宏观因素,为广场健身舞的推广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