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养家,聂华苓在台北参加了雷震主编的《自由中国》半月刊的工作。在雷震的关怀下成为该刊的文艺编辑。当时《自由中国》的发行人是胡适,主持人是雷震。1952年,胡适要从美国到台湾。到的那天,为了欢迎胡适的到来,雷震要年轻的聂华苓代表大家到机场向胡适献花,她极大的不愿意。因为胡适因《自由中国》上的一篇《政府不可诱民入罪》的社论,而辞去了发行人的名义。这明里是“抗议”政府,实则是“摆脱”杂志。她对胡适借在《自由中国》与统治势力冲突的时候摆脱杂志的事,颇有看法。聂华苓说“:这是胡适先生的一箭双雕之功。”为了避免见面说话…  相似文献   

2.
胡适的《红楼梦》研究,态度严谨,实事求是;与之相比,胡适弟子苏雪林评《红楼梦》,往往信口雌黄,动辄诅骂,显得粗鲁无知。正因如此,胡适晚年多次严厉而又剀切地批评了她,并教诲她“不轻易写谈《红楼梦》的文章”,认为写这样文章是“平心静气的工夫而不可轻易发脾气的工作”。虽然胡适晚年也说过《红楼梦》“毫无价值”的愤激之言,但从他对苏雪林的批评教诲中,仍可看出他的学术良心和人格风范。而苏雪林在胡适去世后,更无顾忌,出版了《试看红楼梦的真面目》,对《红楼梦》这部名著,极尽诅骂之能事,其学术品格与她的老师胡适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3.
张幼仪和陆小曼曾共同参加过一个饭局,胡适做东.张幼仪弄不清胡适是出于什么心理,把她和新婚的徐志摩、陆小曼请到一个饭局上,但她觉得自己得去,去了会显得“有志气”.她的意思大概是,让世人看看,她并不是一个落寞到不敢面对的弃妇. 饭局上,陆小曼喊徐志摩“摩”摩摩”,徐志摩喊她“曼”或者“眉”.张幼仪想起徐志摩以前对自己说话总是短促而草率,于是她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沉默.  相似文献   

4.
胡适与钱穆是廿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代表了近代文化发展中两种不同的理念。作为新文化运动中开创风气的闯将,胡适往往被人们看成“新”的形象。而作为传统文化守大成的钱穆,却被人们作为“旧”的形象。 一、历史文化背景的研究 比较胡适与钱穆在文学观上的差异,不但有助于准确把握两位大师的各自贡献,对进一步理解新文化运动也将不无裨益。 胡适(1891—1962年)与钱穆(1895—1990年)都是上世纪末出生的一代大家。胡适年长钱穆4岁,成名却比他早十多年。胡适自小又在安徽受的私  相似文献   

5.
丁儒豪 《学语文》2011,(6):54-55
林徽因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她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领域有着自己的一片灿烂天地。曾被胡适称赞为“一代才女”。是后期新月派濒临消亡时出现的另一朵奇葩。她的诗风虽在一定程度上秉承着新月派诗歌创作的整体风格,对爱与美执着追求;但在一定程度上有着自己的诗学理想。  相似文献   

6.
一就一般的史料所言,郁达夫与胡适的交往始于一九二二年“夕阳楼”论争之后,近读中华书局出版的《胡适来往书信选》方知此说是不确切的,实际上早在“文学革命”开始时,他们就有书信联系了。一九一七年胡适、陈独秀等人发动“文学革命”,唤起了一批希望改革,谋求民主的青年知识分子的觉悟。当时留学日本的郁达夫就是如此。他对胡适在《文学改良刍  相似文献   

7.
温利 《今日教育》2013,(5):39-39
偶读集录胡适散文、随笔的《读书与胡说》一书,对这位“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一位中心人物”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20世纪50年代初期,胡适被冠以“资产阶级思想代表”,那场对他全面否定的批判运动后,人们曾一度对其噤若寒蝉。然而,从唯物主义的历史眼光来看,胡适在文学、史学、教育等诸多学术领域中的成绩还是值得肯定的,这也是他一生毁誉双重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黄山学院学报》2006,8(4):129-129
胡适获得的正式博士学位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胡适民国六年(1917年)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毕业,提交的论文是《中国古代哲学方法进化史》。当时由7人组成的考评组中,只有1位德国教授精通汉语,故论文被搁置下来。胡适当时急着回国,未能进行论文答辩,因此也就没有被正式授予博士学位。民国八年(191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了胡适的论文,并定名为《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由蔡元培作序,署胡适博士著,轰动学术界。当时有人对胡适的“博士”身份提出疑问,说胡适是“假博士”。民国十六年(1927年)3月,胡适访问美国,向哥伦比亚大学重新递交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副本,正式领取哲学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9.
胡适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学者,是一位毕生为自由与尊严而战的斗士。然而,他在终身大事上,却选择服从母亲的包办,迎娶了从未谋面的新娘。这桩婚姻被列为“民国七大怪事”之一。胡适曾在自述中说:“我少小离家求学,一直未能陪伴母亲身边。母亲给了我深恩,  相似文献   

10.
1917年10月,胡适把他一年来写作的白话诗编成《尝试集》,给钱玄同看,并请他作序。钱玄同和胡适还没见面时,1917年7月,他就对胡适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一些新诗提出过意见,说胡适的“白话诗”“犹未能脱尽言的窠臼”。胡适看了钱玄同的批评,给钱玄同复信里说:“此等诤言,最不易得……”所以胡适后来在北京所写的白话诗。就都不用言了。  相似文献   

11.
苏雪林与胡适关于文化动态问题的两封通信,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长期以来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通信的核心内容并非关于鲁迅的评价,而是抗战前的文化领导权问题。两人的分歧,凸显了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不同视域下,右翼知识分子内部不同的政治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2.
胡适与傅斯年一生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关系。在他们交往中,傅斯年始终都愿为胡适效力,但也只有他敢直面批评胡适。在学术方面,他们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在行政办事方面,胡适却远不如傅斯年。他们都不愿参加国民党政府,愿在政府外做"诤友",但最终都黯然离开大陆。  相似文献   

13.
胡适在白话—拼音文字相位提出"白话"主张,发起白话文运动。白话—拼音文字相位不仅为解决"言文背驰"问题提出,也是为中、西语言与文化沟通而作出的有针对性的设计,白话文运动因此走上与晚清以来语言文字变革不同的方向。在白话—拼音文字相位上,"白话"是一个理论观念,它构成白话文运动的逻辑起点,构成胡适有关白话文运动历史叙事的理论前提。"白话"与"白话文学"之间的紧张关系推动着白话文运动的实际进程。  相似文献   

14.
胡适学成回国后应聘到北大任教,在北大实践他的教育理想,继续他的学术之路,同时以北大和《新青年》为阵地推行文学革命。北大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改革最成功的典范,为胡适推行新教育理念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胡适和一批新文学、新教育前驱在北大培养青年学子,后者积极响应和支持文学革命。新教育与新文学之间的相互推进关系,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北大表现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胡适的日记、来往书信,以及北大收藏的相关史料表明:胡适任院长的时间是1932年2月,不是学界一般认为的1931年。胡适对于1930年代北大的中兴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他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是以兼职教授身份为北大帮忙,不愿意在北大正式任职。“九·一八”事变后,国内政治环境和北大校务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最终促成了胡适出任北大文学院院长。  相似文献   

16.
试析徽州文化精神在胡适文化心理中的积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是从徽州走出来的,走向了世界,作为一个民族文化人,胡适并未对传统文化抱有虚无主义的态度。胡适曾经坦然承认徽州故里的生活经历,浸染的徽州地域文化精神是构成他的思想进程的重要背景,在胡适的文化性格里沉淀了许多活跃的徽州因子,或隐或显于胡适的生活方式里,而且对胡适的学术研究、政治思想、文化心理等都产生了浓厚而广泛的影响。程朱“新儒学”、戴氏“汉学”与徽州商人文化就是徽州文化得以坚实、稳定的两个对立统一的层面,即形而上的精神,形而下的物质力量。本文将从胡适思想的发展历程中拣出这儿个积淀在胡适文化性格中徽州文化精神的因子,微观地分析徽州人文精神与胡适文化性格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天命思想是胡瑗理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哲学基础。胡瑗认为,天命的本质就是天道自然,所以要顺天,也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同时,胡瑗还认为,自然是始终处于变易之中的,当事物发展变化到一定阶段时,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并认为变易是永久不变的通行之法。所以,他特别强调变易之道。在变易之道的基础上胡瑗又提出了有序变革,以主动顺应时事变化与发展的主张。此外,胡瑗还把变革与"中道"思想结合起来,阐述了"行过"的尺度问题,很有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8.
胡适以特别的方式大力推崇寿生的小说可谓是现代文学史上一桩耐人寻味的个案,寻析这个中缘由,既可窺胡适关于小说的美学理念,亦可见寿生小说的特征。从艺术内容看,寿生的小说表现了一种乡土经验,与胡适文艺平民化的美学观念相契合;从艺术精神看,寿生的小说以一种真实得近乎奇特的手法表现社会和人生的悲剧,令人震惊,具有反传统"大团圆"的小说模式的功能,实践了胡适所提倡的新文学应具备西方悲剧精神的美学主张;从艺术形式看,寿生的小说用了一种活泼、生动、自由的乡土方言作为语言媒介工具,体现了胡适建设"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9.
李俊 《天中学刊》2014,(2):81-84
胡适以白话文学研究开一代风气,其研究成果及方法论上的开拓,深刻地影响了五四时期及后代学人。在俗文学研究领域,郑振铎深受胡适影响,却因政治原因而在后来修订其著作时刻意谈化或抹去这些痕迹,使得今人大多只看到郑氏本人的开拓与创造,少有察觉其学术上与胡适的一脉相承。寻找郑振铎与胡适被掩盖的学术关系,是清理学术统系,还原20世纪古代文学学术史本来面目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20.
胡适曾赞助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文献的翻译,遗憾的是,相关研究却为数寥寥。黄兴涛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刊文论述胡适与《资本论》翻译之关系,将胡适不支持李季翻译《资本论》的原因归结为两人立场的对立,并给出了三点证据,这其中确实存在不少误解。笔者借助胡适日记、书信等一手材料勾勒胡适与社会主义关系之变化,梳理胡适对社会主义文献翻译的赞助,并对黄兴涛的观点做出回应,从而揭示胡适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社会传布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