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释“玉”     
葛力力 《文教资料》2011,(29):25-26
为了深入探讨“玉”字的起源与发展,以及“玉”族词语的文化内涵.作者从甲骨文入手.对“玉”字在纵向的字族发展与词族义的横向扩大.尤其是对词义的文化内涵做了一番探寻,对玉族词语做了一个较完整的叙述归纳.有利于人们更加广泛深入地了解词语“玉”和玉文化.  相似文献   

2.
元代“渎山大玉海”是我国第一件最大玉器,是琢玉工艺史上的杰出代表。最早研究“大玉海”玉质的乾隆帝释义“渎山”即“岷山”,但不产玉;周南全认为是四川之永康玉;我们自1998年首次认为是独山玉,后经亲自考察。探讨其玉质存疑、玉石原料特征、近距离肉眼观察及矿物学特征分析与对比,于2003年3月确认其玉质为独山玉。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汉语词汇中,以“玉”为词根的同根词十分发达,而且衍生得极其快。华厦先民在其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何以喜欢如此大量的使用“玉”及其同根词?本文拟通过对大量有关“玉”的同根词来源的分析,从玉的质地、赋予事物以玉的美好品质,讳饰文化的影响等角度,探索古代汉语词汇中为何有关玉的词汇极为发达的原因,试图从中窥探出汉语词汇衍生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4.
玉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反映在语言文字上,用“玉”字的词语相当多。综观“玉”字的用法,有以下四类:一、用其本义,表示玉或玉制的器物。例如:玉石、玉器、碧玉、美玉、玉簪、玉镯等。  相似文献   

5.
独山玉因产于河南南阳北郊的“独山”而得名,具有“色俏质润”的特点,是与和田玉、岫岩玉、绿松石齐名的“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独山玉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唯一达到玉石工艺要求的“斜长石质”玉石。相较于翡翠、和田玉等名玉,独山玉的研究程度较低。不同颜色独山玉的矿物组合、形成原因也更为复杂。本文利用偏光显微镜、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 P-A ES )对各色独山玉进行了测试分析,并进行了系统的讨论,认为“致色矿物”的不同导致独山玉绚丽多彩,各色独山玉的致色元素赋存在相应的致色矿物内。  相似文献   

6.
“品”字在商末、西周金文中用为量词,表示事物的种类。由此可以肯定《鲜盘》中的“祼玉三品”当指三种祼礼用玉。根据学界对“瓒”研究的最新成果,作者认为商末《子黄尊》中“黄瓒”应是祼礼用的玉“璜”,这种解释能为“祼玉三品”含义的正确理解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玉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6000多年前的古人已经开始使用玉,到《诗经》时代,玉器的制造与使用已经趋于成熟,各种名目的玉在那时也已经出现。文章通过对玉的名目的梳理,厘清了各种玉器,还分析了《诗经》中“玉”物象繁多的原因,证明了当时人们重玉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玉含有的精多。  相似文献   

8.
赵倩 《文教资料》2007,(7):56-61
本文以李白高适王昌龄以及李商隐所有带“玉”诗歌所体现出的:1.意象之表面具象,地域特征,诗人具体感受,诗人本性特质,诗人生平经历2.“唐韵”独质:“文化经济政治”之于唐以及“玉”之于唐3.分析“玉”的文化属性以及之于唐的特殊属性  相似文献   

9.
“君子比德于玉”,“玉”与“德”的关系密不可分。中国是爱玉之国、崇玉之邦,人们人为地赋予了玉石丰富多样的文化含义,其中就包括人们把玉的品质和人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相结合,使玉有了德的内涵,而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表征理想人格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君子比德以玉”说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阐述君子人格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原本玉篇文字研究》一书中提到的“《玉篇》写作及其成书年代、《玉篇》的修订情况、野王案中的个别问题和字类说”等四个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1.
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与最早提出“五育并举”的蔡元培及其时代相比,新时代所提出的“五育并举”,有独特的时代需要和时代问题;“五育融合”给新时代带来的是“教育新体系”;“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假设”“育人实践”“育人理念”“育人思维”和“育人能力”;“五育融合”难在“日常”“机制”“评价”“主体”和“生态”,它们同时构成了破解“五育难题”的基本维度和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2.
方位词“上”和“下”的空间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位词“上”或“下”所表示的空间位置,主要由它们依附的名词所代表的物体的物理形状和几何形状来决定。物体的使用面和使用部位的不同,造成方位词所表示的空间位置和意义的不同。方位词“上”一般可以表示“上面”“下面”“里面”“表层”“深层”“方面”“上级”“上方”“角度”“范围”“部位”等空间位置和词汇意义。方位词“下”相对比较简单,可以表示“下方”“下部”“下面”等意义。  相似文献   

13.
“爰”在甲骨文中作 ,上 为甲人之手,下 为乙人之手,中/乃一棍状物。其本义当为援引。约在西周时,其拉引、援助之义便另加一义符写作“援”来表示,“爰”义则趋虚化。唐兰将本为“哥”字之金文岛误为“爰”字,不妥。“爰”作实词时主要意为“迁移”,犹“曰”和“到”,作虚词时主要用为介词、代词、连词和助词。  相似文献   

14.
《辞海》和《辞源》引《易·乾》“九五,飞龙在天”释“九五”为“君位”,似未探得其字义训诂的依据,两字应是源自华夏远古时代的“九部”、“九州”、“九井”、“九门”和“五帝”以及与五帝相应的“五方神庙”,有其丰富的文化意蕴。“九部”、“九州”指空间和地面区域,“九井”乃祭祀神灵的九个圣水池,“九部”则是通向天界的九个门口;“五帝”乃是远古部落大联盟的五位首领,“五方神庙”则是与五帝相应的大统一原始宗教政权的结构模式。二字均有神圣而高档次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考释徽州契约文书中"笔上"、"笔下"、"标挂"、"标祀"、"挂栢"、"出山"、"出水"、"的笔""蒂欠"、"开述"等十七则语词,可丰富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内容,亦可补《汉语大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等大型辞书编纂之缺失。  相似文献   

16.
"性与天道"是宋明理学特别是北宋理学中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吕大临"性与天道"思想形成于美学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继承并超越了张载,并在"性与天道"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吕大临以"虚而诚"表达了"天道"无形而实有的特征,并在"性与天道一"的理论框架下,推演出"天道"下贯于"人性"也同样"虚而诚"。在分别阐述"天道"和"性"之后,吕大临又以"理义者,人心之所同然"来表达"性"与"天道"的贯通之意,最终使得儒家的大道精微之"理"落实到现实的"礼"之上。不难看出,吕大临在"性与天道"问题上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具格是指表示工具、方式、材料等的格表现。现代日语中,通常用「Nで」的形式来表示具格(在表示材料时,也可以采用「Nから」的表现形式),而上代日语中则存在“零格”、格助词「にて」「より」「ゆ」「よ」「して」「に」、“以”以及复合格助词「によりて」等多种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8.
"观光体验"与"真实性"为观光旅游研究中极重要的议题,本文回顾观光社会学家Erik Cohen多年来对"真实性"的探讨,并运用其理念引申出部分补充观点,作为论证观光场域"真实性"的基础。笔者整理出六大类"真实性"之形貌,由最传统的"真实性"到创意的"真实性"再到"舞台化的真实",以及各种类型对"观光体验"之影响,论证运作"观光体系"时把握"真实性"精神的重要性。未来吾人对于"存在的真实性"也应深入研究,以期有助于提升游客之觉知。  相似文献   

19.
智者与苏格拉底对“技艺”理解的差异,让“技艺”成为哲学的重要话题。智者将“技艺”视作一种基于感觉的能力,能够对“现实”做出判断、给出对策并寻觅操作的适当时机。苏格拉底认为“技艺”是“知识”,是对目标的通晓和熟知,也是对知识体系信仰与实践。智者和苏格拉底“技艺”的观念分别显示出“艺术”和“技术”的意义,在“技艺”观念的变化中,理智化、科学化的“技术”意义逐渐显现,非理性、创造性的“艺术”意义逐渐退却,“技艺”的两种哲学意蕴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20.
潼关方言“了1[.li?]”是动词“了”字声调虚化的结果,“了2”有[.lia]和[.li?]两种语音形式。潼关方言常见的“V了1N了2”式可以分为动宾式和动补式两种;潼关方言可以如普通话那样说“吃了1饭了2|嫁了1人了2”,也可以如西安方言那样以把字句的形式来表达;潼关方言“V了1N了2”等形式具有宽泛性,其谓词限于动宾式结构、动补式结构或形容词。潼关方言的“了”字还可以表示假设等;潼关方言“了2”的语音形式([.li?]或[.lia])常常可以处于“了1”的语法地位,而处置式把字句里的“了1”不能是“了2”的语音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