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超级原子"AL13 美国弗吉尼亚共同体大学物理学教授施夫·汉纳和他的同行在实验室中将金属铝制成蒸气,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由多个铝原子组成的极其微小的球,其中由13个铝原子组成的小球最稳定.他们从铝蒸气中过滤出这些AL13"超级原子",让它们与呈链形的碘分子发生化学反应.结果发现AL13取代了碘分子中的一个碘原子的位置,其他碘原子也"悬挂"在AL13上,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新的碘铝化合物,在该碘铝化合物中AL13显现出类似碘原子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美国弗吉尼亚共同体大学物理学教授施夫·汉纳(Shiv Khanna)等人在近期的<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披露,他们成功地发现了由13个铝原子组成的"超级原子".这个"超级原子"被命名为AL13,AL是铝的符号,13表示它具有13个普通铝原子.  相似文献   

3.
一、原子的电负性电负性这个概念是 Pauling 最先提出来的。他定义电负性为“分子中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少化学家曾对它作过各种解释。较受欢迎的一种解释是:“除了两个原子相同和带有同样取代基以外,两个原子成键的电子云是不对称的(相对于该键的垂直等分面),电子云基本上不是向键的这边就是向键的那边移动,这要看哪个原子(核加电子)对电子云有较大的引力,这种吸引就叫电负性”例如,在 BrCl 分子里电子云向 Cl 这边移动,以致于在 Cl 旁发现电子的几率比在 Br 旁的大,也就是 Cl 对电子云的吸引比 Br 大,Cl 的电负性比 Br 大。从元素周期表看:右上角的原子电负性最大,左下角的原子电负性最小。电负性的近似  相似文献   

4.
一、有关“分子”、“原子”的定义[例1](四川)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摇)A.分子大而原子小B.分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而原子则不是C.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原子则不能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却不能再分点评:此题重在考查“分子”、“原子”的定义,现行考试中,已很难见到“复述式”的单纯概念考查形式,取而代之的则是将几个概念在同一题目中组合,考查学生对概念之间异同点及相互关系的辨别比较能力,要想能解答好此类题目,就必须对概念有深刻理解。例如本题,分子是由原子构成,但只能说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大,而不代表此分子…  相似文献   

5.
1、分子和原子最大的不同点是 :在化学反应里 ,分子可分 ,而原子则不可分。所以原子才是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 ,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2、元素是一个宏观概念 ,而分子、原子则是一个微观概念。故元素只能讲“种”而不能说“个” ,而分子和原子则既讲“种”也讲“个”。3、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 ,它的国际单位制 (SI)单位为 1 (一般不写出 ) ,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同样也是 1。4、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 ,故一种物质只用一个化学式来表示 ,而决不可随意编造。5、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微粒构成的。但有一特例 :氢原子的原…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考试题出现了借助分子、原子图示考查相关知识的一类新题型郾这类题简洁明了、直观形象,是考查同学们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好题型郾从图示的内容来看,该类试题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郾一、借图表示物质以及分子的构成例1摇图1表示由气体分子构成的几种物质示意图,图中的“○”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其中可能表示氧化物的是(摇摇)郾(200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题)评析摇由氧化物的概念可知,由分子构成的氧化物只含有一种分子,且该分子由氧原子和另外一种原子构成郾通过观察题给图示可知,(A)中含有一种分…  相似文献   

7.
(一) 从增加两个核之间的距离R至无穷大来观察同核双原子分子的分子轨道变化的极限情况的观点叫做“分离原子”观点。根据分离原子观点,当R逐渐增加时,电子云重迭逐渐减小,分子轨道最终变成能量相等的两个原子轨道。因此,人们又将它倒推,近似地认为该分子轨道就是由这两个原子轨道逐步接近而重迭形成的。于是,人们就将分子轨道根据其来源(即原子轨道)进行标记,这样的标记符合就叫做“分离原子符号”。  相似文献   

8.
背景材料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种元素的原子互称同位素 .“同位”之意 ,是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共同占有一个位置 .同位素这个概念是 1 91 3年由英国科学家索迪( 1 877~ 1 95 6年 )提出的 ,当时由于放射性元素的发现 ,在研究放射性元素的性质时 ,观察到有些放射性不同的元素 ,尽管它们的原子量各不相同 ,而化学性质却完全一样 .如铀有原子量为 2 34、2 35、2 38等多种放射性元素 .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虽然质量数不同 ,但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在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里 ,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 ,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百分比…  相似文献   

9.
原子中各电子层之间的屏蔽作用由里向外逐层传递,在元素周期表中,同族元素从上到下随着电子层数的递增,左边IA、ⅡA族元素电子层交替产生膨胀、收缩效应、中部及右边各族元素则交替产生收缩、膨胀效应。同族元素的电离势、氧化态、原子半径及其化合物性质等“不规则”变化大都是因原子模型的膨胀效应所引起。  相似文献   

10.
一、提纲挈领 一目了然 本章内容可以概括成:三个“一”、三个“二”(或两)、三个“三’, 三个“一”是指:一个结构、一个表格、一个式子,即微观粒子(原子、离子)内部结构、元素周期表、电子式。  相似文献   

11.
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是和固体、液体、气体同一层次的物质存在状态 ,它是由大量带正电的离子和带负电的电子 ,也还可能有一些未被电离的中性粒子 (原子和分子 )组成的客观体系 .对液体加热使之温度升高 ,可以使它转化为气体 .在通常的气体中 ,物质的最小单元是分子 ,如果对气体再加热使气体温度升高时 ,分子的运动速度增大 ,这使得两分子相碰会相互碰“碎”而分解成单个的原子 ,这种以原子为基本单元而组成的气体叫做原子气体 .使原子气体温度再升高 ,原子运动的速度也增大 ,可以增大到两原子相碰时会把原子撞“碎”的程度 ,这时原子中的一个或几个电子…  相似文献   

12.
采用“发现法”对元素周期表进行教学,从原子的电子排布等方面探究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特点,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推测某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从而使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对构建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创新思维能力等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一、表示分子的构成及物质的类别例1(2005年山东省潍坊市)图1是表示气体微粒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纯净物的是()解析:由纯净物的概念可知,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或同种原子构成的.通过观察题给图示可知,(A)中只含有同一种分子,该分子是由两种不同的原子构成的,属于化合物;(B)、(C)、(D)中都含有三种不同的分子,均属于混合物.故本题应选(A).二、表示反应前后微观粒子的数目例2(2005年广东省茂名市)图2是某个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模拟图.则实际参与反应的○○和○●两种粒子个数比为()(A)1∶1(B)1∶2(C)2…  相似文献   

14.
一、选择题 1.‘·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这句广告词说明了().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C)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归002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题) 2.若用“移”表示氢原子,用“鲁,,表示氧原子,贝嵘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可表示为(). (A)鲁(B)。(c)瞥拍心. (2002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题) 3.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哈迈德.泽维尔开 创了砧飞秒(l。一1砂)化学‘的新领域一,使运用 -L与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可能观侧到的是(). (A)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分…  相似文献   

15.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可谓中学化学之灵魂,高考重现率几乎为100%,且常考常新,现将2005 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中有关《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考点试题分类例析如下: 一、以元素来源及分类考查对常见元素识记能力 [例1](2005年全国高考理综Ⅱ卷-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常温常压下,只有一种元素的单质呈液态 B.周期表中所有元素都是从自然界中发现的 C.过渡元素不全是金属元素 D.常温常压下,气态单质的分子都是由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形成的 [解析]常温常压下,单质呈液态有汞(水银)和溴(液溴)两种,故A项错;元素周期表中用*标出的元素符号表示“人工合成元素”,在自然界中不存在,  相似文献   

16.
一、原子结构知识联系新成果、高科技例1 (2003年全国理科综合高考题)人类探测月球发现,在月球的土壤中含有较丰富的质量数为3的氦,它可以作为未来核聚变的重要原料之一.氦的该种同位素表示为:( ) (A)_3~4He (B)_2~3He (C)_2~4He (D)_3~3He 解析:从题给信息和元素周期表知:氦的质量数为3,质子数为2.由原子符号_Z~AX知,A表示质量数,Z表示质子数,故答案为(B). 二、元素周期表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一、考查对分子、原子有关知识的准确理解例1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B.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C.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D.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在化学变化的前后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8.
道尔顿的原子论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项划时代的成就 ,但是它存在着一个自身不能克服的内在矛盾 ,即道尔顿把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 .这一矛盾的外化 ,导致产生了“半个原子”的问题 .为了解决“半个原子”的矛盾问题 ,阿佛加德罗在盖·吕萨克的实验基础上 ,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推论 ,引入了分子概念 ,提出了分子假说 ,初步解决了“半个原子”的矛盾问题 .在此基础上 ,坎尼扎罗完成了科学的“原子 -分子”理论体系 ,最终完善地解决了“半个原子”矛盾问题 .本文通过对“半个原子”矛盾问题的形成、提出和解决过程的历史考察 ,总结出了科学发展的几点规律性的结论 .  相似文献   

19.
1989年A.Blass和A.Scedroy构造了含有原子的模型V(A)(A足所有原子的集合,参见文献[1])并证明了V(A)是ZFA(ZFA=ZF+A,公理A断言:存在所有原子的集合)的模型.由于集合论的公理系统GB是ZF的一个保守扩充,因此,集合论的公理系统GBA(GBA=GB+A,其中GB足集合论的含有集合和类的哥德尔-贝奈斯公理系统)也是ZFA的一个保守扩充.本文的目的是在集合论的含有原子和集合的公理系统ZFA的自然模型V(A)的基础上,为集合论的含有原了、集合和类的公理系统GBA建立模型.因此,我们首先介绍了A.Blass和A.Scedrov的含有原子的模型V(A);第二,给出并证明V(A)具有的一些基本性质;第三,扩充了集合论的公理系统ZFA的形式语苦CZFA并定义含有原子和集合的类C;第四,构造含有原子、集合和类的模型∑(A),称它为自然模型,最后,证明了∑(A)是GBA的模型.  相似文献   

20.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虽然原子的种类有不同,性质也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结构、性质上的规律,特定的量变质变规律把它们联系起来,我们称之为元素周期系。而元素周期表正体现了这种规律。这是人类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