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中生地理》2005,(4):45-46
1.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2.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引起空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3.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4.气压差异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5.当大气环流微弱时,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6.由于城市热岛环流的出现。城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随上升气流而上升,笼罩在城市上空。并从高空流向郊区,到郊区后下沉。  相似文献   

2.
一、热力环流1.形成成因:冷热不均。形成过程:地面受热不均→空气做垂直运动(受热上升,冷却下降)→同一水平面形成高、低气压中心,产生气压梯度(上升运动在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下降运动在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做水平运动,形成风,热力环流形成。可见,大气运动首先是垂直运动,其运动原因是受热不均,其次是水平运动,其运动原因是同一水平面上有气压差。2.高气压和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的气压状况,如下图中A′处的高气压是相对同一水平高度B′处和C′处的气压而言的。若A′处的高气压与近地面A处的低气压相比,气压…  相似文献   

3.
地区间冷热不均 ,引起空气上升或下沉的垂直运动 ,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气压差异又形成空气的水平运动 ,这样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一、热力环流的主要类型小尺度范围内 ,下垫面只要存在冷热不均 ,就能引起环流 ,例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山坡山谷冷热不同、人类活动等都有可能产生热力环流。图 11 海陆风 如图 1所示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 ,陆地增温快 ,气温比海上高 ,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高空气压比原来气压升高 ,空气由大陆吹向海洋 ,近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 ,而此时海洋上…  相似文献   

4.
郑长伟 《新高考》2006,(2):50-55
[原理呈现]一、热力环流 1.形成原因:如图所示 2.形成过程(1)受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若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2)水平气压差异:A地上空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近地面气压差异相反,A地形成低气压,B、C两地形成高气压。  相似文献   

5.
张莉 《成才之路》2012,(25):83-83
正热力环流是关键知识点,也是教学难点。本文通过将大气压这一抽象概念转化为可量化的空气分子数量的多少,试图突破这一关键知识点。同时,对学生的易错题进行了解析,让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变得轻松起来。在热力环流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高一的学生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理解有困难。而低压高压的变化过程,有一些学生也不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方法  相似文献   

6.
“大气三圈环流”是高中地理教材中的难点之一,在本节教学中可采用突出低纬度环流的组成、形成和特点带动中高纬度环流的阐述方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运用边讲边画“经向气流示意图”来讲授:首先提出,赤道地区的大气垂直面上是上升还是下沉运动?为什么?针对问题分析讲解,同时画示意图;赤道附近是整个地球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地区,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大气密度减小,形成赤道低气压带(画出赤道地区空气上升的箭头)同时,赤道高空大气密度增大,比同一高度气压高。接着分析赤道高空大气为什么会向南北流动?指出赤道高空同一水平面上气压梯度力指向南北两极方向,(画出高空气流向南北极方向箭头)接着再分析南北纬30°附近的高空大气为什么会产生下沉气流?引用教材中“大气是在不停自转的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所以当大气一开始运动,马  相似文献   

7.
《高中生地理》2005,(4):32-32
风向:风向是指风的来向。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运动的大气一定受到力的作用。其中,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垂直于等压线.且由高压指向低压,其大小取决于单位距离的气压差。地转偏向力垂直于运动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且随纬度和风速的增大,风的偏向也越大,它不改变风力的大小.只改变风向。摩擦力和风的运动方向相反,它既可以改变风的方向.也可以改变风力的大小。这部分难点是掌握近地面和高空风的受力情况。若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则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在高空,由于摩擦力非常小,故忽略不计,大气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题一议     
[题目1]读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图l),回答有关问题: 高空等压面 (1)据图回答,G为_(高、低)气压区,C为—(高、低)气压区。 (2)A、C、D、E、G五点中,气压最高的是__,气压最低的是_。 (3)用箭头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完成热力环流。 (’)A、B、C三地,温度最低的是_。 [评析]该题实际上考查的是热力环流的知识,只不过是教材中热力环流图的一种变形。 在实际的考题中,有关热力环流的试题只显示某一条等压面的凹凸情况(如例题),据此判断有关气压、气流、气温的知识。因此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笔。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总结出如下四句口诀:“高高低低,上…  相似文献   

9.
其一,温度、高度与气压的关系问题 一般情况下,对于同一地点而言,不同的高度上,气压总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高压"和"低压"都是针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的,所以无论高空是"高压"还是"低压".其气压都不会比近地面的气压高.即任何一个地方的气压都是下高上低.  相似文献   

10.
习题举例     
读下面的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回答:(1)图中表示气压相等的数码是  。(2)表示气压最高的数码是  。(3)表示气压最低的数码是  。(4)A、B两处受热的是  ,空气作  (上升或下沉)运动,冷却的是  ,空气作  (上升或下沉)运动。(5)这种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叫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读图题,内容迁涉到地理、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知识,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图,抓住图中隐含的条件和基本原理,再结合“热力环流”进行答题。从物理知识可知,在地面…  相似文献   

11.
读图回答以下问题。1.若该图是热力环流侧视图。(1)A、B比较,________处温度较低,________处气压较低,引起这个环流的原因是________。(2)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空气的升降运动,引起地面冷热不均B.上空的气压高低与近地面一致C.气流在垂直方向上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D.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形成了大气的水平运动(3)大气运动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A.三圈环流B.大气环流C.热力环流D.季风环流2.若此图是冬季风侧视图。(1)根据热力环流原理,A、B两地哪里可能是亚欧大陆?_____________。我们感受到的西北风应是数字号_____处,造成…  相似文献   

12.
高一地理教材上册第二单元的“全球性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这两节内容,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帅必须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理清头绪,知道因果。在教学过程中.可把教材中的大气环流图设计成立体图形(如图1),使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不同纬度上的大气环流中,空气在地面和高空的运动形式(图中①~⑨不同箭头的表示),根据此图教师加以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3.
热力环流是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形式。由于近地面空气的受热不均致使同一平面和垂直方向的气压都有所改变。如何根据不同的变形来比较气压值的大小,主要有以下类型。【例1】图一中箭头表示空气的运动方向,试比较 a、b、c、d4点气压值的高低。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之间的关系,一些人总是理解不透彻,以致于遇到问题时便深感头疼。为此,笔者特把自己的经验介绍给大家,以对大家有些帮助。一、弄清三圈环流的成因、过程和影响三圈环流包括低纬环流、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我们以北半球的低纬环流为例:低纬环流是由地球上不同纬度的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不同造成的。赤道地区纬度最低,接受太阳辐射最多,因而气流以上升运动为主,在近地面形成了赤道低压带(如图A所示);暖空气上升至高空后,一部分向北极上空流动,一部分向南极上空流动;在流动过程中,由于受地转偏向力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气旋为什么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 锋面一般可分为冷锋和暖锋,不管是冷锋还是暖锋,都有暖气团的上升运动。而气旋是低压系统,内部有空气的上升运动,有助于锋面的产生。而反气旋是高压系统,内部盛行下沉气流,这种下沉气流会抑制锋面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三圈环流是高中地理教材上册“大气环境”单元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全球气候形成和分布的基础。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要有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很多同学都觉得它是地理学科中继“地球运动”后又一个非常难的知识点。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难点呢?如果将其分解为6个小点,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自然就会化难为易。1.两个必要的铺垫第一,掌握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热力环流,为理解“地跨赤道到北极的半球热力环流”打好基础。第二,两支相对运动的气流相遇后的运动方向是,近地面的气流相遇后空气将会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形成低压的…  相似文献   

17.
采用25点低通滤波技术对2006年6月2—3日和2007年8月8—9日渭河流域两次突发暴雨过程环流形势和动力学特征进行了分析,探索渭河流域致洪暴雨形成的中尺度动力机制。结果表明:中低层(700~850hPa)中尺度切变线或辐合是这两次暴雨过程产生的直接影响系统,产生于滤波前中低层弱切变线左侧大约50~100km处;垂直运动的上升支两侧有对称分布的下沉运动中心相对应,证明了中尺度次级环流的存在。垂直次级环流圈的形成促进了上升支强烈上升运动的发展,为强对流和暴雨天气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随着中尺度次级环流缓慢向东北方向移动,强降水区逐渐向次级环流上升支的右侧扩展;正涡度中心向上伸展加强,表明中尺度气旋加深,增强,范围增大,有利于中低层气旋性环流的生成和发展,对暴雨的产生和维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风向形成的相关知识风向的形成跟三个力有关。①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直接原因,其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无其它力的影响,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一致;②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偏转方向是指观测者面向物体运动方向,方向垂直与风向,只改变风速,不改变风向,高空大气(无地面摩擦力)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③摩擦力与风向在同一直线上,但方向相反,  相似文献   

19.
一、大气循环大气循环是具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受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全球大气循环由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三圈组成。如下图所示:赤道地区(0°)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上升的气流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流向高纬度,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不断偏转(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流到副热带(南北纬30°地区附近)风向平行等压线,不能继续流向高纬度,堆积  相似文献   

20.
1“积雨云”和“对流雨” 雷电实际上就是云层之间云层与地面之间发生的放电现象。一般出现在积雨云里。积雨云是由于上下层空气发生强烈的对流运动而产生的。夏天,地面附近的空气被太阳烤的很热,体积膨胀,密度减小,受浮力作用上升,或者高空的空气遇冷急剧降温,都能导致空气发生强烈对流。夏天地面附近的高温,使江河海洋以及泥土中的水分大量蒸发,空气中往往含有大量水蒸气,高空气温又非常低,上升的空气遇冷,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凝华形成积雨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