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编辑与新闻采访共存于一个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版面编辑在对新闻稿件进行筛选、修改、校对、整理时,它的劳动成果是凝结在别人的作品中的,是不为人知的。编辑工作是一项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工作”。版面编辑可以通过编按专栏、  相似文献   

2.
靖鸣 《新闻传播》2005,(9):42-44
新闻工作从采访到编辑,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新闻敏感,新闻敏感贯穿于新闻传播活动的始终,具体表现在记者的采访和写作过程中,以及编辑的选择稿件,修改稿件,组织稿件,组织版面(节目)等等。大量的新闻实践也充分说明,不仅在记者的发现,捕捉新闻和表达新闻事实的诸环节需要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3.
新闻摄影记者的工作看似简单,到新闻现场拍一张照片,然后回到办公室做一下修改,再配上文字加以说明,最后交给相关编辑即可。实际却不是如此,新闻摄影记者拍摄出精彩的画面都是用尽浑身解数。新闻摄影记者是战斗在新闻最前沿的,因此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4.
一、人造羹女与新闻摄影 前不久北京台曝出的"纸馅包子"事件和时下正在热炒的"华南虎"事件都再一次把我们的目光聚焦到一个古老又新鲜的话题,即如何看待新闻影像的造假问题."华南虎照片"事件截止笔者完成本文时仍无定论.但"纸馅包子"这样的典型假新闻,一味地为制造轰动效应,而采用无中生有、导演摆布的手法,无疑是有违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的.同时,也再次敲响了对虚假新闻影像的警钟.一时间,以假照片、假视频为表现形式的假新闻成了过街老鼠.不但公众对此深恶痛绝,不少媒体也大张旗鼓地对假影像宣战.一些新闻摄影大赛,如"华赛"比赛规则中也明确指出,为保证照片的真实性,比赛严禁经不允许的电脑技术手段修改过的照片参赛,同时也禁止经多次后期曝光和在人为操纵下拍摄的照片参赛".  相似文献   

5.
作为时事编辑,我们明显地感受到去年底以来新华社在新闻业务方面的改革及其新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出新华社新的价值取向:服务用户,服务读者。新华社通过业务改革提高其影响力的同时,也给地市报提供了强大、实用的新闻稿件支持,提高了新闻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不但能写作,也得会修改。这不仅因为它是新闻编辑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因为它是"更上层楼"的一种再创作,是一种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古今中外均重视文章的修改,我们今天搞文字工作同样需要慎重对待文章的修改,同样需要掌握这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以求采编的新闻稿件能够保持较高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7.
新闻编辑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工作。新闻编辑主体面对大量的新闻稿件,不仅要对各类作品的特点有较清楚的认识,而且要对这些稿件进行整理、分析、选择、修改等。新闻编辑的根本性原则是对真实性的把握。《新闻学原理》的作者卡斯伯约斯特提出:“一切新闻主要因素是真实。如果一条新闻并不真实的话,刊登这条新闻的报纸也就和这个荒谬的报道一样荒谬。”从另一个角度说,导致假新闻出现的,除了作品主体的原因之外,就是编辑主体的原因了。因此,新闻编辑主体应运用自己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结构,以及思维意识,对杂乱无章的新闻稿件中的信息进行选择,进而判断稿件所反映的内容是否真实、准确、客观,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等。对新闻编辑的真实性把握可以从不同层面入手,从不同角度切入。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张志宏 《新闻知识》2005,(9):60-60,69
选择新闻角度,不仅是对记者业务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编辑编发稿件的功力所在。选择好的新闻角度,是编辑为了寻求更好的宣传效果所做的刨造性劳动。我们经常说,选择新闻角度要刁、要新鲜、要扣人心弦……,凡此种种,都是对编辑如何选择新闻角度提出的要求。同时,这也是衡量编辑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陈健兵 《新闻前哨》2002,(12):40-40
如何拍好和用好新闻照片,一个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鉴别标准就是看新闻照片是否有新闻意境。一、新闻照片必须有新闻意境什么是新闻意境呢?新闻意境是渗透着新闻摄影者某种感情的生活图景所构成的新闻作品的意蕴和境象。新闻照片是对新闻事实忠实的纪录或表述,必须遵循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用栩栩如生的图像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有新闻价值的人和事。新闻照片是一种视觉新闻,它是通过照片上所看到的背景、人物、物体反映新闻主题,使读者具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就是新闻照片的纪实性。如果一张照片没有新闻意境,它可能是一张艺术照片…  相似文献   

10.
对新闻稿件的修改,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对新闻事实的核实和修正,二是对新闻稿件中思想观点的修正。新闻编辑通过一些具体的改稿方法的运用,完成上述两方面任务,使新闻稿件达到公开发表的水平和标准。  相似文献   

11.
随着报业的发展与竞争,新闻摄影已成为报刊提高宣传质量、增强可读性、占有广泛读者的手段之一,照片不仅用得多、用得大,而且位置也很显著,但是,在照片的使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表现在,画面雷同,构图老套,新闻不新,缺乏个性。我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编辑没有严格把关外,与摄影记者没有把照片拍出个性和特点有关。下面笔者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常听编辑讲:“过去好新闻照片很多,现在好新闻照片,新闻性较强的照片越来越少了!”  相似文献   

13.
王伟  房宝树 《新闻传播》2005,(11):68-68
“如今的媒体已经进入一个读图时代,人们喜欢看电视活动的画面,看报纸第一眼进入视线的是生动的新闻照片。所以一张报纸没有好的新闻照片就会失去很多读者,就会失去竞争力。”这是鹤岗日报社社长杜广成说的一番话。鹤岗日报社十分重视新闻图片在报纸上的作用,要求摄影记者多深入现场,多下功夫,多拍好照片:要求编辑们要重视图片新闻,好照片要上头题,要给大版面。  相似文献   

14.
新闻采访是记者采集新闻事实的社会调查活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编辑提供新闻线索、采访对象和报道思路的既定式采访,另一类是记者在没有任何新闻线索的情况下独立进行的自主式采访。既定式采访只要有熟练的访谈技巧就可以轻易地完成并被编辑采用,而自主式采访不仅需要熟练的访谈技巧,更需要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敏锐的新闻敏感。在对受众眼球的争夺战中,新闻竞争愈来愈激烈。一名优秀的记者不能仅仅盯着编辑安排好的新闻事实去完成采访任务,而是必须主动地沉浸在生活之中独立地发现、判断新闻事实。这是对记者综合业务能力的考验…  相似文献   

15.
赖忠华 《新闻界》2001,(1):53-54
新闻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新闻宣传可以说无处不在,影响深远,而法制新闻作为一种重要的宣传门类,近年来异军突起,不断蓬勃发展。而搞法制新闻写作,除了遵循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小,还必须对我们国家的各种立法情况有及时、全面的了解,才能使我们的报道客观,公正、准确,起到打击犯罪、弘扬法制、正确地引导人民群众的作用,我们国家正步入依法治国的轨道,各种新的立法和对原来一些法律的修改法案层出不究,特别是作为社会生活中一部基本法的《刑事诉讼法》在实施了16年之后,进行了重大的修改和补充,它标志着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重大改革,其中的一些内容对法制新闻题材的写作和报道密切相关,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从而避免无意中的“违法”现象或出现常识性的谬误,以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严肃性。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媒体行业的飞速发展,各种媒体传播工具应运而生。电视、广播、报纸、网络这些媒体工具使得我们的生活多彩多姿。然而又是什么使这些传播工具在我们生活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呢?毫无疑问,那是由于我们的身边总是充斥着各色各样的新闻。在新闻行业发展如此飞速的今天,新闻稿的编辑也随之变得非常重要,对新闻稿编辑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也愈加严格。因为只有不断地增强新闻编辑人员的专业能力,不断深入探讨新闻稿编辑理念,才能使新闻行业前途愈加光明。  相似文献   

17.
如何写出生动鲜活而真实深刻的经济新闻,为读者提供及时、可靠、准确的信息,提升所在媒体的人气值,成为众多经济新闻记者编辑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华尔街日报式新闻”写作方法来写活经济新闻。  相似文献   

18.
由于电视的普及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现在新闻摄影越来越受报纸编辑和读者的重视了。表现为照片用得多,用得突出。用得多,拿北京日报来说,现在每个版至少用一幅,多则两三幅。每天照片用量少说也有十几幅;用得突出,一是刊登的篇幅大,一幅照片可以占半个版。好照片,不惜版面。够分量的照片可以上一版头条。这种情况过去是没有的。更重要的是观念的变化。过去仅仅是用照片来装点、美化版面。版上先空出位置,然后找照片来填充。现在则认识到照片同文字一样,也是信息传播手段,也是新闻的一个兵种。 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一方面报纸真心实…  相似文献   

19.
曾嘉 《军事记者》2004,(7):60-61
新闻报道的组织与策划的主体通常是新闻媒体而不是军或师这样的部队。军队的新闻工作不同于新闻媒体,新闻干事的工作性质也不同于新闻记和新闻编辑。但是,如果我们能像解放军报社的一个编辑这样理解新闻策划:“新闻策划说到底是一个报道方式问题。采集的事实报道出来叫新闻,如何采集和报道便成了一个创新地带。……同样的新闻资源.你能做到视角独特,立意新颖,气势非凡.你这个就是新闻策划的精品。”  相似文献   

20.
浅谈体验式新闻的策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验式新闻,是记者转换角色走入生活,用第一人称叙述自己所见所闻的报道,带给读者真切、自然、鲜活的感觉,引领读者进入不熟悉的生活领域。这类报道确实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但是如何把握体验式新闻的“度”,这就要我们的编辑有极强的新闻策划能力。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