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成长的核心问题是确立自我同一性,或者说是获得自我认同感——一种对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将要去向何方以及在社会中处于何处的稳固且连贯的知觉.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会对自己的人生作一系列的思考及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是我想要的?我该秉奉哪种道德观和价值观?作为男孩或女孩,我是什么样的?茫茫人海中我所属的位置是什么?青少年只有很好地解决了同一性问题,才能获得健康发展,从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道德人格。理想道德人格是指人的道德尊严、道德品质、道德境界以及社会道德价值几方面最完美的结合 ,它体现着一个时代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 ,体现着做人的方向和标准。笔者认为 ,现实的主体性道德人格是体现当代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理想人格。一、主体性道德人格及其特征主体性道德人格是主体内在的道德规定性 ,是主体所具有的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品格的总和 ,是对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肯定 ,是统一人的各种素质的本质特征的价值。如果说理想人格是时代精神在个体人格上的凝聚与表征…  相似文献   

3.
自我是个人发展中整个人格形成的核心,理解自我时涉及个体的自我和发展的自我两个方面,青少年时期是自我发展的关键期和转折期,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生理、认知机能和社会的期望的变化第一次聚合在了一起,使整个的自我的发展在内涵上表现出了明显的特征。自我认同是个人个体与自我身份的确认,青少年阶段的核心任务是自我认同的实现,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有早定、拖延、迷茫、达成四种方式。青少年要正确认识自我,积极促进自我认同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以道德理想主义为精神主旨,以"内圣外王"为人生坐标,追求德性和"道德自我"的精神建构与价值实现,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精神内核和个体生命价值理想主题.道德自我的建构与价值实现兼具伦理自然主义与道德理性主义相统一的特征;通过道德实践奉献于社会以及通过修养提升个体人格,是道德自我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和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5.
圣人是儒家理想人格的终极目标,历朝历代的儒家思想家都曾围绕这一目标探讨如何成为圣人。南宋时期的陆九渊亦是其中之一,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个体自我限隔、资质气质、物欲意见以及邪说的影响,使得人的本心被遮蔽,故而与圣人目标渐行渐远。因此,人要成圣就必须通过一系列工夫去蔽明理,使本心澄明,从而实现道德主体的自由之境,成就圣人事业。  相似文献   

6.
丁国友 《教师》2011,(8):111-113
圣人是儒家理想人格的终极目标,历朝历代的儒家思想家都曾围绕这一目标探讨如何成为圣人。南宋时期的陆九渊亦是其中之一,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个体自我限隔、资质气质、物欲意见以及邪说的影响,使得人的本心被遮蔽,故而与圣人目标渐行渐远。因此,人要成圣就必须通过一系列工夫去蔽明理,使本心澄明,从而实现道德主体的自由之境,成就圣人事业。  相似文献   

7.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的和谐发展要求其中的每一个个体必须具有和谐的特质,人格的和谐发展是和谐社会对社会成员人格的必然要求。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可塑性极强的时期。这一时期塑造形成的人格特征,将会对今后的一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应当成为学校培养学生的头等大事。音乐能以更直观、更形象、更加接近人内心的方式作用于人的意识,使人的精神陶冶、净化、升华,从而更和谐地适应自然、适应社会。因此,音乐教育作为这一时期深受中学生欢迎的教育方式在中学生和谐人格的塑造中将会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和谐人格的特征与中学生的人格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体,人的自然性为授之父母的“身”,社会性是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中形成的思想、情感、观念、道德等,其中社会性构成了人格的主体。人格是在不同社会条件下的人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是个体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和谐社会要求个体“身”、“心”和谐,能较好的利用人的社会性调控人的自然性,实现个体与他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这是和谐人格的本质特征。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心理断...  相似文献   

8.
道德人格作为个体自我人格的道德规定,是道德自我在现实中的理论表达、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类主体自我发展的论述,在人类历史上出现了三种不同的人格范型:依附型人格;物化型人格;自在自为的人格范型。三种范型依次递进,表达着道德层面的不断超升。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当动用一切道德教化手段,贬抑低级人格,提升中常人格,树立起社会主义人格典范。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中的"内省"不同于西方出于知性的自我反思,而是一种"德性内省"。它是个体在思考和处理自我-他人关系中对自我言行、品质、观念进行道德检视的实践活动,是与个体道德感知力、道德自觉性、理想自我等相关联的,能够提升个体道德品质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实践活动,对当代道德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伦理学思想中,有一种伦理道德观特别引人关注。这就是强调“人格”、义务和为人根本原则的人格主义道德观。人格主义道德论者把道德和人格紧密地联系起来。主张在人的道德性中有自我构成的人格。一个人实现他本质的中心性行动,就是道德行为。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道德就是在人与他人的人格相遇时成立其人格。在社会团体中,道德是指生命在团体中建立其人格。具体地说,在人格主义道德论者看来,首先,人格与生命里的“自我意识”密切相关。人格的生命总是个体自我的生命。我的身体、意识、记忆和期待、知觉和思想,意志和感情,一切都属于我,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