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厚油层油藏由于长期注水形成了次生底水油藏,在油藏顶部剩余油富集,因而此类剩余油称为"油帽子"。针对胜利油田整装油藏的具体特点,利用正交模拟实验方法对剩余油富集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该类剩余油主要受渗透律级差、油层厚度、射开程度和韵律性的影响,影响程度为:渗透率级差油层厚度避射厚度韵律性。实验结果显示,渗透率级差越大油层中的油帽子现象越明显,水驱采收率越低;油藏厚度越厚,油藏顶部剩余油越富集;正韵律油层比反韵律油层在油藏开发中后期更容易形成油帽子。  相似文献   

2.
温祥彬  牟雷 《内江科技》2011,32(4):137+134-137,134
以孤岛油田中一区馆陶组Ng5-6油藏为原型建立了辫状河厚油层概念模型,对辫状河厚油层内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辫状河厚油层内的剩余油在重力、隔夹层、正韵律特性以及开发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主要有两种富集形式:夹层下部遮挡区局部富集的"高压油"和厚油层顶部富集的剩余油,后者是辫状河厚油层Ng53内剩余油的主要富集形式。  相似文献   

3.
大庆长垣喇嘛甸油田主要发育泛滥-河流平原相沉积的厚油层砂体,厚油层内部非均质性突出.经过30多年的开发,综合含水已达94.09%,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厚油层内部.为了寻找剩余油,开展了厚油层内部建筑结构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研究.通过对四级结构单元及各类结构界面的模拟,揭示厚油层内部结构界面和夹层的空问分布特征,为层内剩余油分析及有效挖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反韵律厚油层长期注水开发后,易产生优势通道,使层内水驱渗流更加复杂,剩余油的赋存位置和形态发生变化,对厚油层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可视化物理模拟实验,模拟反韵律厚油层内存在优势通道时,对剩余油的赋存规律进行直接观察;基于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不同韵律优势通道概念模型,分析了优势通道对剩余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优势渗流通道的存在,使反韵律层内非均质程度加重,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低渗透率层段,并且优势通道渗透率越高、厚度越大,低渗透层段剩余油富集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5.
油田开发后期,厚油层内夹层是控制复杂水淹形式的主要地质因素,是合理调整层内注水结构和产液结构的基础,因此研究油层内夹层及其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厚层水驱数值模拟模型的构建和厚层水驱数值模拟研究,剖析厚层夹层及其对地下流体运动的控制作用,认为夹层是影响储层内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有效提高剩余油预测精度,从而更好地指导高含水期油田的剩余油挖潜,并重点研究了夹层对厚层剩余油分布影响的模拟,认为在高含水后期对存在夹层的厚层来说,剩余油富集的潜力大于无夹层的厚层,也是高含水后期主要的挖潜对象。  相似文献   

7.
利用水平井配套开发技术提高孤岛油田采收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孤岛油田为河流相沉积的疏松砂岩稠油油藏,1992年进入特高含水期后,重点开展了以“砂体内部夹层空间预测”为核心的河流相储层构型分析、三维建模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等技术研究,配套形成了独具孤岛特色的水平井开发管理模式,水平井配套技术的应用,使孤岛油田特高含水期正韵律厚油层、稠油水淹层顸部、窄薄油层、高含水潜山油藏、断层边部等挖潜取得了新进展。截止2007年底,已投产各类水平井76口,提高了孤岛油田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8.
文明寨油田于1982年投入开发,经过多次平面、层间调整,目前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阶段,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近几年对厚层夹层识别、平面展布规律及层内韵律段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系统研究,表明厚层韵律段仍有较大潜力,通过不断开发实践,实现了"层中找层,水中找油"认识上的突破,初步形成了厚层韵律段研究、挖潜技术系列,为提高采油田收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董燕  周超  甘永刚  王金秀 《内江科技》2007,28(9):114-114
本文以孤东七区西63 4单元厚油层为研究对象,以厚油层内各韵律段之间的薄隔档层为边界,结合沉积的等时性和相控砂体分布原则,将厚油层细分流动单元,研究流动单元间夹层特征、展布情况及对流体运动和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在此基础上,采用新井、取心、监测、动态、数模等资料综合分析各流动单元剩余油分布规律,采用水平井有效挖掘厚油层剩余油潜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韩萍 《内江科技》2012,(4):156+188
本文通过对胜坨油田大厚油层内影响夹层有效性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其主次关系和影响程度,对夹层进行分类分析,指出特高含水开发后期韵律层挖潜与调整的依据以及技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文明寨极复杂断块油藏在高含水开发后期,利用高精度碳氧比指导下的细分小层技术,针对厚油层层内非均质影响,对剩余油监测手段进行了优选,利用高精度碳氧比测井,结合沉积微相研究,层内分层能力达到0.5米-0.8米,剩余油挖潜对象从二、三类层向一类层厚层转移,建立适应剩余油分布特点的注采系统,体现了油田高含水开发后期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2.
代鹤伟  李新峰 《内江科技》2010,31(9):103-103,105
本文对葡北油田剩余油分布从沉积微相、断层及微构造、夹层和井网因素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找出剩余油相对富集的区域,并在剩余油相对富集的区域优选出水平井靶区。根据所选靶区实际地质情况利用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研究不同方位和不同水平井段长度下水平井的开发效果,在此基础上进行水平井轨迹的优选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大情字井油田黑98区块储层孔渗低及东西向裂缝发育的地质特征,通过开展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为研究区油藏开发提供挖潜及调整的方向。在对研究区油层和储层情况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综合利用研究区以往的勘探和生产资料,以石油地质学、油藏工程、油田开发地质学、渗流力学及油层物理等学科理论为指导,对研究区油藏进行地质建模及数值模拟分析研究。根据模拟成果,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对剩余油挖潜价值进行分区,作为油藏调整注水开发方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陈长征  毕建福  卢黎霞 《内江科技》2013,34(5):155-156,154
随着油田开发进入高成熟期,剩余油分布更加分散,剩余油分布模式和剩余油控制因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研究区剩余油平面分布规律研究,总结了平面、层内和层间三个方面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平面模式包括边缘沉积相带、微构造高部位、封闭性断层附近和注采井网不完善四种剩余油分布模式,层内模式包括滨浅湖砂坝复合韵律、水下分流河道正韵律、河口坝反韵律三种剩余油分布模式,层间的物性差异也导致了剩余油分布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5.
牛明超 《内江科技》2011,32(10):134+116-134,116
正确认识油藏水淹特征是改善和提高油藏开发效益的前提条件综合利用油水井地质、动态、监测、敷模等资料,评价了胜利海上埕岛油田馆陶组油藏的水淹特征,经研究认为,油藏水淹在平面上受沉积微相及注采井网的影响,在纵向上受油层非均质程度的控制.在层内主要受砂体韵律性和重力的影响,注采比是影响水淹的最主要因素,对指导馆陶组下步注采结构调整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罗述华 《内江科技》2011,32(10):139+129-139,129
本文对孤东七区西馆上的5^2-3、6^3-4厚油层的地质特征、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对水平井设计及主要技术政策界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矿场试验证明.特高含水期利用水平井开发正韵律厚油层提高单井产能,减缓含水上升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杨宗霞等 《内江科技》2014,(2):69+68-69,68
<正>油藏数值模拟是研究剩余油分布的重要手段。应用EclipSe油藏数值模拟软件,根据模型的需要输入油藏的地质参数、动态开发数据等,经过一定方法的计算后,可得出油层平面和三维空间上的剩余油分布,在指导老油田开发调整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针对胡状集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储层非均质严重,剩余油分布高度分散、挖潜难度加大、开发效果变差等系列问题,解放思想,摸清剩余油在平面和储层间的规律,进行严重非均质油藏剩余油分类与韵律层重组研究,为油田的后期开发打下基础,在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魏肃东 《内江科技》2013,(9):112-113
大芦湖油田樊15块具有油层厚度大、裂缝发育、渗透率低等特点,在开发中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选取樊15块的主力油层沙三中4、5、6、7组作为研究对象,在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开展精细油藏数值模拟和剩余油分布研究,收集整理地层分层数据,并对收集到的数据分别整理建立地质数据库,通过该数据库建立了三维油藏断层模型、构造模型、储层模型和裂缝模型。同时,根据大芦湖油田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成果,考虑各个砂层的不同特点,经多次研究与协调分析,分别提出了调整方案,并采用了油藏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大芦湖油田调整方案开发效果的预测与分析,为大芦湖油田的开发调整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隔夹层在陆相沉积中是普遍存在的,其规模、展布及在储层中的发育位置对流体的流动有重要影响,也是油田开发中后期储层描述的重要内容。认清层内及层间隔夹层的分布规律,有利于进一步进行剩余油挖潜,提高注水开发效果。坨A块纵向及平面非均质性强,隔夹层较发育。由于对隔夹层认识不清,导致设计的一口水平井实际穿越泥岩隔夹层,S11-X井1428m~1435m段为蒸汽吞吐,开发效果较差,对该层段进行精细分析,发现该段存在3个隔夹层,净毛比为0.5,不利于蒸汽吞吐。因此准确识别隔夹层,对精细表征油藏地质特征,研究剩余油分布,采取有效的挖潜措施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