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推理法对武术教育文化传承进行研究与探讨,在阐释武术教育文化传承的内涵及价值的基础上,透过文化视角去研究武术教育发展。重构了武术文化层次,解构了武术教育文化传承的思想基础,认为文化是决定武术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武术教育文化传承可以修正武术异化,使武术在传播过程中得到不断增殖与增值。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教育传承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认为:高校教育传承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地位。高校教育传承价值在于:实现武术教育的文化回归,夯实社会基础;唤起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文化自觉,提高民族文化主体性;提供强大的精神凝聚力。文章最后探讨了其价值实现的途径,以期为高校教育传承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变迁与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传承武术文化是个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对2000年以来体育类中文核心期刊中有关武术文化传承方面的论文进行梳理,以武术文化传承与社会变迁、武术文化传承保护、武术教育传承等研究视角为框架,就社会变迁的影响与武术文化的主动适应、"非遗"保护机制与策略、传承人与传承内容、师徒制与师生关系的比较、教育传承机制与路径选择等主题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基于此,从理论与现实需求的层面对武术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武术文化与异质文化融合发展、武术文化与时代需求契合、武术文化传承体系构建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以我国学校武术教育作为研究对象,立足当前文化全球化背景,对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境遇及存在问题进行解析,进一步阐述中国武术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价值,提出全球化进程中发展学校武术教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议。研究提出:通过"练打结合",实现学校武术教育的本真目标;"德艺兼修",实现学校武术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术道融合",实现学校武术教育精益求精的更高目标。旨在促进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郑勤  吴志远 《精武》2011,(A1):77-78
采用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归纳分析法等研究武术文化传承模式,旨在结合少林武术实例,提出武术文化传承中的四种基本模式,即制度模式、经济模式、文化模式、教育模式。其中,制度模式是保障,注重武术文化的时代性;经济模式是基础,注重武术的社会性;文化模式是特色,注重武术的民族性;教育模式是根本,注重武术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6.
颜世亮 《体育科技》2014,(1):163-164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从文化传承的视角下,阐述了现代学校武术教育中存在的"教育与教学混淆"、"重技术教学轻理论育心"等种种弊端,并提出合理的建议,旨在使更多的学校重视文化传承和武术教育,有关教师加强武术教育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7.
武术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推广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融合程度更加契合。武术是集武德教育、形体美学、武术基本功、搏击等为一体的综合健身、健心项目,武术表现形式多样、实施简易、修身养性,是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延续,值得我们研究。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比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通过对中小学武术教...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广州市小学武术开展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小学武术教学重技能轻文化传承;专业武术教师少,教学内容单一,多以长拳(五步拳、初级长拳等)为主,鲜有岭南武术内容;武术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系统性。得出结论:岭南武术深受小学生的喜爱,但由于受到师资、教材等因素的制约,岭南武术文化在广州市小学教育中传承前景不容乐观。基于此,文章给出建议,为规范化、系统化培养岭南武术后备人才,使岭南武术文化可持续传承奠定基础,也为广州市小学落实“武术进校园”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体育师友》2019,(2):8-10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新时代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少年儿童教育和我国的文化发展有了新的要求。新时代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应遵循少儿身心发展规律,实行安全第一、全面育人、文化传承、长远发展等教学训练原则。在少儿武术教学训练过程中,应注重武术基本功,强调武术动作规格;注重武德教育,提倡文化传承;教学与训练相融,游戏与体能贯穿;并要求身心健康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大武术观”涵盖内容广泛,文化内涵丰富,对于推动武术发展,促进武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我们重新审视中国武术提供了一个多维度和多角度的窗口.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当代武术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从而对“大武术观”内涵的认知;“大武术观”对传统武术的影响和“大武术观”背景下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策略的建构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时代的选择,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以世界性、开放性、发展性的眼光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以便推进和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问题研究。同样,近年来,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不容乐观,尤其受到"外来武术"的冲击,令其发展更为艰难。为此,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道路进行研究,结合中国武术与外来武术的对比分析,提出"世界武技中国化"的观点。武术发展过程中应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并通过研究与分析外来武术传播速度如此之快的原因,实现世界武技中国化,进而力争达到中国武术的全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影视武术、竞技武术以及武术国际传播等方面对传统武术传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影视武术、竞技武术以及国外武术等都是传播传统武术的一些重要途径,但是在这种欣欣向荣的传播浪潮之中却也存在着制约传统武术长远发展的因素。文章旨在通过揭示这些制约因素,并给出一定的解决方案,促使传统武术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彭翔 《精武》2012,(25):78-78,81
本文借鉴课程理论中"显"和"隐"思维形式,按照武术文化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将教育活动中的武术内容分为"显形武术"和"隐形武术",提出武术文化在教育传承中具有"显形传承"与"隐形传承",武术教学是在二者辩证统一条件下进行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4.
通过运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东、西方武学的人文环境进行了对比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西方武学的文化理念的差异,乃至于全球武学与中华武学理念的差异,是形成各自不同武学指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59,自引:5,他引:54  
无论从文化视角、战略视角,还是教育视角,都必须把武术教育提高到一个重要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武术教育任重而道远。目前武术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在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上都存在不少问题。建议武术教育改革应在教材内容的选编、教学方法的创新上下功夫,借鉴国外武技发展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6.
绵延100余公里的微山湖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水产和富饶的土地,也曾经接纳了自鲁西南的郓城、巨野和嘉祥几县的大规模移民。移民的到来曾对微山湖一代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经济利益与文化习俗冲突的交织,使得双方势如水火,并爆发激烈冲突。沛民的"尚武"与客民的习武,从客观角度评论,在扩大习武群众基数的同时,也积极的接纳了例如"大刀会"等外来武术,微山湖地区的移民在将鲁西南武术文化"带进来"的同时,也曾将沛县的武术"拿回去",最终促进了微山湖沿岸地区武术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校武术课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但近年来武术课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主要问题在于高校采取的授课方式、内容,师资力量以及武术课的分类单一;武术课中传统文化的缺失的原因有:学生兴趣缺失、重"竞技"轻"文化"、重"大纲"轻"素质"和新兴体育项目的冲击等。提出的策略有:明确武术课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加强师生交流和互动,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技能传习与文化传承并存,变被动为主动,在武术课中引进外来文化。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中国武术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有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外来武技的影响,使武术面临严峻的危机;世界范围内文化竞争引起的武术文化的争夺、流失、自信和自觉,需要武术界引起注意;武术进入奥运有利亦有弊,利在于文化的融合、对话以及东方文化给奥运会的贡献,弊则在于武术本色的淡化失却;武术教育是当今武术界面临的重点课题,应在广大青少年中通过武术教育来培养品格和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背景下对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进行文化解读,不但有助于提高对其概念的理解,而且更能提高我们对两者的认识,传统武术是建立在我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一种武术文化,而现代武术则是在西方体育文化影响下,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竞技性体育文化。对两者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武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Wushu, also known as Kung Fu,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artial art. It also symbolises the strength of the Chinese and their pride in their history. Wushu came to be associated with Chinese nationalism after China's various defeats at the hands of foreign imperialist powers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is relationship has been further strengthened through martial arts film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martial arts films helped to construct national identity among the Chinese. They also facilitated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making it a symbol of indigenous virtue and strength. From the late 1960s, influenced by a defensive strain of nationalism, Chinese film-makers began to adopt a new approach to the portrayal of Wushu. Martial arts films were endowed with polit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evolved as a unique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nationalism. Several decades later, martial arts films still retain at their core a sense of ‘Chineseness'. From Bruce Lee's Fist of Fury to Donnie Yen's IP Man, Chinese martial arts films have demonstrated not only the important place of Wushu in Chinese nationalism, but also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ism on Chinese cine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