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提高读者服务质量,近期山东省图书馆在读者服务部门开展了一次“假如我是一名读者”讨论。讨论议题涉及读者服务各个层面,见仁见智。现摘发其中15位同仁的感想和体会,作为对此次活动的总结。  相似文献   

2.
“假如我是一个顾客”,“假如我是一个病人”,“假如我是一个乘客”,“假如我是一个……”一些商店、医院、公共电车汽车等直接从事社会服务的行业、部门,都常常提出这样的口号,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我以为一个新闻记者,要想写出人民群众喜欢读并能从中得到启示、受到教益的报道,也应当学习这些部门的做法,时时想想假如我是一个读者,我需要知道什么?应该知道什么?  相似文献   

3.
新华日报最近以“假如我是一个读者”为题,开展了一次业务讨论。讨论中涉及到报纸的对象、内容、版面、形式,如何进行经济宣传,以及记者、编者和读者的关系等问题。下面是这个讨论中几个同志的发言。  相似文献   

4.
上回谈到的注重直视效果,是新闻媒介为读者着想的一个方面。报纸要为读者着想——“假如我是读者”,这个问题已经讨论了不少,似乎是天经地义,不必多说了。其实呢,问题是不是解决了?恐怕未必。我觉得在报纸同读者的关系上,有两个偏向值得注意。一个偏向是以为读者什么都不懂,象我在《多余的描写》和《多余的议论》两文中所说的,我们往往把毫无个性的描写、老掉了牙的日常真理反来复去说个不休,生怕读者不能领会,实际上读者的感觉是“你不说,我也知道”。另一个偏向是以为读者什么都懂,于是把生僻的术语、难懂的名词、抽象的论题等等不加任何解释地硬塞给读者,使读者望而皱眉,百思不得其解。两种偏向,看似矛盾,其实是一回事,就是为读者着想不够。这里  相似文献   

5.
“看了《南风窗》几期文章,感到不错,办得很活。文章别具一格。”广东省委书记林若如是评说。一位报业行家说:“过去,我们这些新闻出版界的人都有一个愿望,办一份真正有特色的新杂志。如今看到《南风窗》,我们都说:有了,就是它!”它究竟是一份什么样的刊物,获得如此好评? 《南风窗》是一份新闻性、社会性、综合性月刊。打开创刊号,扉页上的《告读者》,谈的不是自己创刊的主旨,而是刊物发起的一项活动:《假如我是广州市长》。文章说: “假如您是市长,您想为广州做什么好事呢?”“假如您是市长,您有什么兴利除弊的措施要实施呢?”“广州的事情是大家的。想,要大家一起想;做,要大家齐心做。这是一篇不是发刊词的“发刊词”,它告诉读者,《南风窗》是大家的刊物,是大家发表意  相似文献   

6.
新闻报道要打进读者心坎,收到最佳的宣传效果,不能不认真研究读者心理。“假如我是一个读者”,这句话是深得新闻三昧的口号。我们有不少新闻之所以不受读者欢迎,与那些新闻的作者不懂得读者心理、一厢情愿作灌输有关。随着新闻改革的步步深入,读者心理的研究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了。读者(包括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在接受新闻的时候,有一些什么共同心理需要我们新闻工作者重视的呢?  相似文献   

7.
在我们的印象里,小学生们的作文题往往是:“假如我是科学家”、“假如我是解放军”等等。“假如”的都是让人钦佩、羡慕的人物、心向往之的角色。可是,《工人日报》1月2日刊登“让人眼晕的作文题”一文披露,西安的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给学生出了一个作文题:《假如我是本·拉丹》。《新华每日电讯》去年12月21日揭露,哈尔滨市场出售“恐怖魔鬼贺  相似文献   

8.
我们从抽样分析一版头条新闻中发现有“五多”:头条份量不足多;会议消息多;时效性不强的新闻多;长新闻多;可读性不强的新闻多。头条新闻“五多”的问题,在新闻界具有一定代表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它同采编人员缺乏读者意识有关。党报是为读者办,办给读者看的,就要研究读者对报纸有哪些心理需求?经常提醒自己:假如我是一个读者。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年初,恩施州档案局馆结合业务工作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假如我是服务对象"体验活动。一是在全局开展"我心目中的工作人员形象是什么、我最希望工作人员应具备什么样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我最期盼工作人员有一个什么样的办事效率"等为主要内容的"假如我是服务对象"讨论。换位思考是一种心心相印的情  相似文献   

10.
“颠倒”是产生幽默的一个因素。什么是“颠倒”?《辞海》说,“颠倒”是上下倒置。其实不止于此,主客的错位,词序的变换,本末的倒置都是“颠倒”,不一而足。世事中有很多因“颠倒”而产生的趣事,创作中有很多因“颠倒”而产生的妙文、妙画。我说个有趣的故事。传说有一次康熙皇帝去郊游,当走到一座设有石人石马的古墓前时,问一位翰林:“这石人是否就称石人呢?”翰林匆忙回答说:“不叫石人,叫仲翁。”他把翁仲错说成仲翁了。皇帝很不说。其实康熙是晓得石人叫翁仲的,他不过想试试翰林的学识,没想到碰上这么个胡涂人。皇帝第二…  相似文献   

11.
“我最不喜欢的书有奖征文”启事发出后,投稿致函者踊跃异常,对此,我们亦喜亦忧,喜则是广大读者这么热心于我国的出版事业,关心我们的这个活动;忧则是这从侧面反映了我们出版物的确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但这也正是我们举办这项活动的出发点。我们举办这项活动,既不是针对某个出版社,也不是针对某个人,我们是想通过读者评书,造成出好书、读好书的社会风气,纠正出版业中的一些不正之风,促进出版事业的繁荣。为了这个目标,我们愿意同广大读者一起做一些具体工作,尽微薄之力。今年是质量效益年,所以我们在开办第一期“我最不喜欢的书有奖征文”栏目时,首先选编了二篇批评粗制滥造图书的征文来稿,在以后的各期中,我们还将分专题地刊登一些读者宝贵的批评意见,欢迎更多的读者投稿。  相似文献   

12.
我一向重视日记、证件等史料,在不同肘间阶段留下的物件,凡我认为有保留价值的都会留下保存。 看到一张从前的少年儿童图书馆读者积极分子证件,使我回想起了三十多年前我生活中的“朋友”。 在我读小学的的候,少年儿童图书馆成了我生活中的“朋友”,它是我的第二学校,从四年级起它刚建立,我就成了它的第一批读者。当时每个班级还只有一个名额呢!成为读者后,我还帮助做过义务服务员。图书馆将我们这些人组织为“读者积极分子”小组,还发下了证件,常常组织活动。活动内容有编排刊有“读后感”的墙报,与作家开座谈会等等。记得参加了一些与作家的座谈,话题围绕《十万个为什么》,《挡不住的洪流》以及当的的热门书《红岩》等等。  相似文献   

13.
新华日报主办、今年元旦创刊的《扬子晚报》,在筹办时,就把晚报置于读者之中,拜读者为师,广泛征求读者意见。新华日报去年10月25日、27日,在头版和第四版以《怎样把〈扬子晚报〉办得大家爱看》为题,发表《致读者》,动员大家参加“假如我办《扬子晚报》”的讨论,请广大读者为办好这张晚报出谋划策。《致读者》与读者见面后,就如同磁铁一  相似文献   

14.
自济南市档案局组织开展“假如我是利用者”大讨论活动以来,长清区档案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档案利用服务水平为目标,不断完善窗口服务机制,进一步优化档案利用环境,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优质、规范、高效的档案利用服务,为“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稳定”  相似文献   

15.
最具活力的硅谷,总是以“随时吞食自己的幼崽“来加速自我否定,以求生存。微软公司每3分钟出一个“视窗“新品,诺基亚公司则挖空心思地运用改变、替代、颠倒、转换等手段,使企业每天都有新品种问世。他们都谨记着一条定律:一成不变的企业必定要消亡。 当我从报纸上阅读着上述信息时,我本能地联想到提供这些信息的我的新闻同行们:你敢吞食自己的“幼崽“吗﹖ 报纸是整个社会市场中的一种产品,稿子又是一张报纸中的一种产品。以稿谋生的人,固然需要打出自己的个性风格,经营好自己的“拳头产品“,以自己的特长和特色开辟通途,站稳脚跟。但在当今形势下,我以为也要学一学“随时吞食自己的幼崽“的硅谷精神,敢于和善于让自己既有相对稳定的个性风格,又有不断变化的创新追求;既能保住“老字号“,又能常有“新名堂“。 我知道这是一种近乎苛刻的要求,但“无情“胜有情:假如你是一个写通讯的高手,同时消息也出手不凡;假如你是写训练报道的大师,同时也能够在政工报道的领域纵横驰骋;假如你已经形成了“小桥流水“的风格,又已初显“大河奔腾“的气势……你的产品不仅能够更有市场,你还将成为众人争抢的“厂家“。别人我不好说,我这个小小编辑组长就常常陷入这样的痛苦中:看中了一个...  相似文献   

16.
新华日报主办、今年元旦创刊的《扬子晚报》,在筹办时,就把晚报置于读者之中,拜读者为师,广泛征求读者意见。新华日报去年10月25日、27日,在头版和第四版以《怎样把〈扬子晚报〉办得大家爱看》为题,发表《致读者》,动员大家参加“假如我办《扬子晚报》”的讨论,请广大读者为办好这张晚报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17.
“读者讨论”是报纸进行宣传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我们“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针的鲜明体现。最近一段时间,报纸上的读者讨论有了新的发展:原来是偶一为之,现在办成了定期专栏,讨论话题也海阔天空,上自国家政策,下到生活小事无所不包。版位也越来越重要:原来一般是放在“读者来信”之类的群工版,如今许多讨论也堂而皇之走上头版。拿上海几家报纸来说:《解放日报》在双休特刊上展开了“大哥大应不应当进入校园”的讨论;《人民日报·华东  相似文献   

18.
我们报社今年为我们每位同志订阅一份贵刊,14人人手一册,看了今年两期,我十分赞叹:贵刊办得好,办得活,活跃了新闻界。我在南化公司南化报干校对工作,平时也很关心我们企业报的新闻,尤其是我喜爱收集珍藏企业报,目前已经收集到全国各地八百多种,我时常翻阅企业报,强烈感到企业报应利用它的发行优势(发到基层每个班组),增加新闻的可信性,可读性,可亲性。我看了第一期贵刊《当寒流袭来的时候》一文的“编者按”,很有感触。虽然我的工作以校对为主,但我天天与基层读者见面,读者对什么是好新闻自有读者的评价,对一个记者的“功”“过”,读者也是清清楚楚的,至于“新闻背后的新闻”,可以看出记者站在什么角度说话,说真话还是说假话,读者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在《人生识字糊涂始》中说过一段很有趣的话: ……假如有一位精细的读者,请了我去,交给我一枝铅笔和一张祗,说道:“您老的文章里,说过这山是“峻(?)”的,那山是“(?)岩”的,那究竟是怎么一副样子呀?你不会画画儿也不要紧,就钩出一  相似文献   

20.
创造读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造读者”虽是由发行直接导出的话题,但讨论这个问题则要复杂得多,不可能局限在发行策略的探讨上。我想,创造读者的前提应是创造作者、编辑。只有这个先决条件具备了,才有讨论“创造读者”的空间。我们凭什么去“创造读者”?当然得拿出东西来。这就是精品图书。所以,首先需要“创造”的,乃是生产精品图书的作者和出版者。创造他们以得出他们的创造,“创造读者”才不致沦为空手道。这一点,本文不拟多谈。身处商品社会,绝大多数人都有一个深刻的感觉,那就是自己的消费往往总是被引导着的,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