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云冈石窟的早期洞窟又称昙曜五窟,洞窟形制较为独特,与现阶段所知的大像窟窟型均不同。论文通过对昙曜五窟大像窟平面形状、洞窟内的雕刻风格以及云冈石窟山顶寺庙遗址的分析,同时对比克孜尔石窟、巴米扬大佛的洞窟形制,得出昙曜五窟的洞窟应是受到印度石窟寺的影响的结论。除此之外论文还对传统佛教文化传播的路线以及石窟寺之间的影响问题、昙曜五窟洞窟的性质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云冈石窟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建都平城(今大同)期间留下的一座历史丰碑,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它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了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云冈石窟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  相似文献   

3.
云冈昙曜五窟的帝王象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昙曜五窟即现在云冈石窟群中的第16、17、18、19、20窟。经多方考证,已普遍认为系云冈第一期工程,由当时任沙门统的昙曜主持开凿。所以人们把它称为昙曜五窟。昙曜是北魏时期一位学识渊博、精通佛典、严守戒律、操行端正的和尚。他经历了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北魏太武帝灭佛事件。《续高僧传·昙曜传》:“先是太武皇帝太平真君七  相似文献   

4.
云冈石窟的开凿,是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第一次由国家主持营造的大规模石窟工程。昙曜五窟是属于云冈石窟群的早期洞窟,以大佛的雕刻最为突出,而这些佛造像既保留了古印度“犍陀罗”和“秣菟罗”的艺术风格.叉具有明显西域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在与中土文化的交融过程中,昙曜五窟体现了一种相适相溶的趋向。无论在服饰的外观,佛像的容貌模样以及雕刻的手法都显示了异于中土的外域文化强悍之风。文章从昙曜五窟佛造像的衣纹及雕线所呈现的视觉印象出发,在同属东方文明的两种文化在共同的艺术载体一“线”的共认之中,对不同的表达方式所引发的另一种审美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5.
云冈石窟     
《历史学习》2006,(4):19-19
云冈石窟在今山西大同市西16公里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53个,造像5100余尊,高者数丈,低者数寸。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太和十九年(495年)迁都洛阳之前,而造像工程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前后历时百年。其中最昙曜五窟开凿最早,艺术成就最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云冈石窟第20窟东西壁立佛与其上部的佛龛的打破关系的考察,认为佛龛的开凿至少要早于立佛的头光.为昙曜五窟开凿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地质、水文地质等方法研究了影响云冈石窟石雕保存的水和盐的来源问题,采用化学方法全面分析了云冈石窟二泉窟、洞窟渗水、石窟区大气降水(雨水及雪水)的水化学特征;分析了云冈石窟各层岩石样品以及其中盐类的化学组份和物质成分及含量。讨论了云冈石窟石雕快速风化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水岩化学效应,其中包括: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解、碎屑长石的水解、盐类矿物的结晶和氧化铁及氢氧化铁矿物形成和转变。  相似文献   

8.
八木春生  丁淑君 《家教指南》2007,(2):14-26,插1-插8
龙门石窟520-530年期间的石窟与宾阳中洞和巩县石窟第1-4窟之间有许多共通点,但从没有中心塔柱和造像配置规则的差异来看,巩县第1-4窟显然不是作为惟一的规范来营建的.龙门石窟这段时期的石窟显然是受了云冈石窟第二期以及第三期石窟的影响.龙门520-530年期间的各石窟中,魏字洞、普泰洞、皇甫公窟之间关系比较接近.慈香洞虽然与它们有许多共同点,但在如来像的袈裟穿着上仍有所不同,石窟规模也比较小.由此可知虽然制作它的工匠们受到了宾阳中洞的影响,但与制作魏字洞、普泰洞、皇甫公窟的工匠不属同一系统.  相似文献   

9.
云冈石窟是我国三大著名石窟之一,是佛教传入中国后首次由国家主持经营的石窟.在吸收融汇印度、西域、凉州等石窟造像风格后,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且加以创造,形成了具有我国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的北魏石窟艺术风格,对我国早期石窟的开凿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须弥山石窟即是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而开凿的,在窟龛形制、造像题材、雕刻手珐、艺术风格等方面均受到来自云冈石窟文化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了一定的时代共性。  相似文献   

10.
一九五六年十一月间,云岗保管所在整修第二十窟(即著名的昙曜五窟,俗称露天大佛)前过去崩塌的窟石工程中,发现了一块石质较细的砂岩阴刻造像颂石碑。碑高30厘米,宽28厘米。字迹大小不一,最大者约为3×2厘米,最小者约为1×1厘米,字体均属魏碑体。全文横数共10行,应为一百一十二字。除第一行与末行(年号)各缺两字外,余均字迹清晰可辨。  相似文献   

11.
根据宜兴南部溶洞的全面调查,阐明了岩石成分与结构、地质构造、地下水动力与水化学、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等对溶洞发育的影响。并提出了层面溶洞发育模式和羽状溶洞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12.
1914年奥登堡率俄国第二次西域考察队,专程考察敦煌莫高窟,摄影了大量的洞窟内外的照片.由于种种原因,今天莫高窟的外貌以及窟内壁画、彩塑已有较大的变化,或不存或毁坏.对此,奥登堡当年的照片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秦始皇陵有无石刻雕塑,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从历史文献中的诸多记载、秦勒石成风的社会风尚以及秦人日趋成熟的雕塑技艺来看,秦始皇陵有石雕应确实无疑。之所以今天在陵前看不到这些石雕,应是在楚汉相争之际和汉人"过秦"思想的影响下,毁于历代的兵火和人为破坏。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营山县太蓬山有龛窟104座,造像1476身,主要集中于透明崖、东门、南门一带,开凿时代主要是唐代和宋代,清代也有零星开凿。龛窟形制多为摩崖小龛,也有个别石窟和剔地浮雕,造像题材丰富,部分龛窟有题记。  相似文献   

15.
S.P.76《维摩诘经变稿》试析──敦煌壁画底稿研究之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S.P.76白描稿,作者经过详细的分析研究,表明其中的三小部分是为敦煌壁画底稿《维摩诘经变稿》。作者又通过对敦煌莫高窟洞窟壁画《维摩诘经变》的考查,根据画稿与壁画在成作时代、画面内容、佛经版本、布局结构等诸多方面的对应一致,认为S.P.76《维摩诘经变稿》是莫高窟第98窟《维摩诘经变》的壁画底稿,同时也应为五代宋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壁画绘制的参照底稿。  相似文献   

16.
石窟考古测绘在石窟考古工作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为了科学、系统、准确、全面地反映石窟的历史遗迹,我们将绘制不同类型的测绘图来反映洞窟的结构、塑像、壁画内容。由于敦煌石窟群中具有不同形制的佛龛,不能在一个角度把龛内壁画内容全面地记录下来。考古绘图工作必须采用龛内展开这种特殊的测绘方法,将佛龛中的壁画内容客观、真实、全面地一一展开在画面上。  相似文献   

17.
现在的宁夏、内蒙古境内分布着多座石窟,其中与西夏有关的主要是山嘴沟、须弥山、阿尔寨三座石窟群。通过实地调查,结合前辈的研究成果,初步整理了这三座石窟的西夏遗存。笔者认为,山嘴沟石窟是西夏中心区最为重要的石窟遗存,最能代表西夏中心区的石窟艺术,既有与敦煌石窟一脉相承的艺术作品,也有同时期敦煌石窟所不见的十牧牛图等佛教题材;固原作为长期处于西夏和宋金争夺的地区,虽然保存了规模巨大的须弥山石窟群,但仅能找到西夏的游人题记,证明西夏人曾在这一地区活动,找不到西夏时期的作品;鄂托克旗作为西夏河南区辖地,在历史上非常重要,但阿尔寨石窟现存洞窟主要为蒙元时期的作品,也无法确认有西夏的遗迹。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最新发现的考古材料 ,结合历史文献 ,对六朝石刻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 ,并从佛教石刻雕塑艺术、陵墓神道石刻雕塑艺术、铭文石刻书法艺术三个方面论述了六朝石刻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凌家滩遗址第五次发掘新发现的大型猪型石雕为题,着重谈了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考察猪雕的埋藏位置,在与玉器制造业同样发达的其他遗址对比后发现,目前为止墓上放置石雕的方式是凌家滩遗址所独有;其次对放置"玉猪"的动因作出分析,认为与当时的自然崇拜有关;最后将史前猪的雕塑做了归纳,认为以野猪为原型的石雕在史前被人们赋予了比陶塑作品更深远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汉代篆书的成果因隶书的巨大成就而没有得到书家充分的肯定,汉代篆书名碑亦不能代表这一时期石刻书法的全貌。汉画像石题记作为刻石文字体例之一,率然纯真、风格多样,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出当时书体的风貌及各种书体演进之轨迹。本文从汉画像石题记中搜集到的小篆与杂体篆来进一步阐述汉代篆书的发展以及汉代篆书风格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