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桂芳 《甘肃教育》2020,(5):173-173
小学生写作文时常常会遇到无话可说、无章可循的情况。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让学生爱上写作文。一、指导学生多渠道积累素材1.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生动地指明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教师应经常性、有计划地让学生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观察花草树木、自然景观的四季变化;让学生亲身体会生产劳动的甘苦和生活内容的丰富;了解社会局势的变革和风土人情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写作文一直是好多学生最头疼的事,他们越害怕作文就越不爱写作文,越不爱写作文就越害怕写作文。造成这种恶性循环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写作底子薄弱,平时积累的写作素材少。仅仅凭着自己那么一点儿少得可怜的写作素材,用起来捉襟见肘,怎么能写好作文呢?更谈不上写作的灵感。要写好作文,必须要培育写作灵感,积累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3.
作文写作在语文学科中可以说是占有半壁江山,但是有很多学生在写作时感觉无话可说,无东西可写,视写作如大敌。查其原因,不外乎平时看书不多,积累素材不够。当我们把目光从课外读物转向教材时,可以发现教材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只要掌握了具体可行的办法,就能从课文中寻求到写作文需要的“下锅米”。  相似文献   

4.
孙丽芳 《考试周刊》2013,(90):43-44
学生在写作文时存在素材匮乏、内容假大空等难以联系实际的现状。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本文探讨了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联系时事,旨在指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学会从现实生活中找“米”,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5.
农村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感到无“米”下炊。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学生做到“锅”中有米可“下”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方法之前,首先得教会他们积累写作素材。一、在农村日常生活中观察、积累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不能离开生活。因此,要热爱生活,认真观察生活,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身边的老师、同学、父亲、母亲,都是写作中鲜活的素材;街坊邻里,平常小事,也是作文的内容;悄然改变着的农村给我们展现了广阔的写作环境。不仅如此,大自然同样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材料:花草树木、虫鱼…  相似文献   

6.
面对习作,学生最苦恼的就是“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于是乎,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教师会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活动,由此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活动一结束,教师往往就趁热打铁,布置学生把活动过程中的见闻、感受和体验写下来。可是之前在活动中玩得非常尽兴的孩子,一旦真的拿笔写作文时就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手,总觉得有很多东西要写,可又不知该如何去描写。  相似文献   

7.
学生升入三年级后 ,就开始进行写作训练。学生每次写作文都感到为难 ,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写 ,写作文时总是咬着笔杆无从下笔。即使绞尽脑汁写出了作文 ,老师的批语也是内容不具体 ,言之无物。究其原因 ,是学生的脑海中缺乏可供写作的素材 ,平时没有养成积累作文素材的习惯。要想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苦 ,就必须让学生学会积累作文素材。一、观察事物 ,认识生活 ,积累素材首先要让学生有明确的观察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之前 ,要交待清楚观察的对象、范围和目的 ,使学生观察事物时注意力集中 ,观察仔细、全面、深入地了解被观察…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出作文或写不好作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对生活的观察,没有积累素材的习惯和缺少写作兴趣而造成的。我们生活在社会里,每天会碰到许多人,遇到许多事;碰到的人、遇到的事就是作文的材料。积累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孙艳秋 《中小学电教》2011,(12):147-147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在写作文时,如果没有足够的素材积累、语言积累是很难写出好的文章来的。所以,作文教学中,不光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在名篇中吸收营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作文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0.
学生在写作文当中容易“言之无物”,这是他们怕写作文的一个因素.如何挖掘学生的写作源泉,做到“言之有物”,有材选,有素写?本文就从学校素材、家庭素材、偶发素材这三方面出发,鼓励并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从而写好作文.  相似文献   

11.
一、要教师做"有心人"学生写作文最缺乏的就是"灵感",这灵感来自于哪?寻求根源就是"素材积累"。作为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学生初学写作时,就要有目的地安排学生抄写好词、好句,读小短文、小故事等来积累写作素材为今后大量的写作做好铺垫。如,我在教学中会经常给  相似文献   

12.
唐庆华 《教师》2013,(27):61-62
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作文普遍存在畏难的心态与不知如何下笔的问题.完全可以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来形容。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写作文时不再出现“词穷”的现象呢?我们应该在引导上多下工夫,让孩子学会在生活中观察、发现习作素材,并通过写日记来不断积累素材和磨炼写作的笔法;在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的教学方面,采取多种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鉴赏和习作能力;在教学中注意维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以鼓励和善意的点评,使学生逐渐摆脱不喜欢写作文的状况。  相似文献   

13.
写作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但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出现了很多学生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的现象。高中作文教学遇到这种困境与学生写作素材的贫乏有很大关系。缺乏相应的写作素材,即使是"巧妇"也无法写出好的作文。造成高中生写作素材贫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从学生的角度分析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总结积累写作素材的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14.
现在的学生都怕写作文,遇到作文就像是看到一座高山挡在面前一样,总是难以逾越。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学生没内容可写。而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关键还得给学生找来写作之“米”——写作素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素材的源泉在哪呢?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生活,捕捉生活细节,从生活中找“米”,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生作文素材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大多怕写作文,作文教学在语文学科中也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为此,笔者对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有益的探索。一、存在问题(一)写作素材贫乏文章不是凭空想像出来的,材料永远是文章的根基。写作文时,许多学生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即使说了,也往往是三言两语,非常空洞。其根源并不是他们身边没有事情发生,而在于他们缺少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体验,不会搜集、积累写作素材。比如在同一环境中,面对相同的对象,有些人善于观察,并常有独特的感受和认识,而有些人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所以写作文时感到“…  相似文献   

16.
多数研究文章谈论作文教学都是谈写作方法,学生写作文也重方法。其实好的文章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首先取决于作者对生活的积累、认识,取决于“一吐为快”的那份创作激情。尤其许多初中学生在作文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儿童时幼稚的记忆中无法提取有价值的作文素材,搜肠刮肚写出的一点文章与课本中的文章一比,自感有很大的差异,自惭形秽之余便产生了一种畏难情绪,写作的兴趣淡化了。于是一到作文课,一声叹息之后就是应付,很难写出文质兼美的佳作。因此,写好作文,对初一学生来说,首先不是靠写作的方法技巧,而应该是对生活的…  相似文献   

17.
徐翠菊 《现代语文》2007,(5):118-118
很多学生一提写作文就会头疼,说是没东西好写,其实也就是缺乏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要症结在于学生平时缺少素材的积累。没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又怎么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呢?因此,作文教学必须从积累素材抓起,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相似文献   

18.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作文来说,结构是文章的主干,那么作文素材就是枝叶。主干有了枝叶才能显现繁茂,文章有了适合的素材才显得楚楚动人。积累素材是初中生作文必备的基本步骤,也可以说是最基本的素养。学生最怕的是写作文,怕写作文是因为无话可写,怕写作文更是因为没收集好素材。其实只  相似文献   

19.
小学生写作文时感到最困难、最头疼的事情就是没有内容可写,这也是作文教学中最棘手的问题。不少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千篇一律;说假话、空话、套话,缺乏真情实感。没内容写的原因有二:一是缺少生活,二是不善于在生活中捕捉写作材料。因此采取多渠道开源引水,积累写作素材是作  相似文献   

20.
指导小学生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如何让小学生写作文时能够有话可说,有处着手,有事可写,喜爱作文呢?笔者认为,学生写作时,他们的脑海中必须有大量的素材,捕捉并积累素材是写好文章的首要环节。那么,如何指导小学生寻找写作的素材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