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述了在机械产品设计中如何合理并正确地确定零件形位公差的项目、基准要素、形位公差的等级及公差值.并叙述了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的关系,以便于合理的分配和给定尺寸、形状或位置公差.  相似文献   

2.
国家标准《公差原则》确定了形位公差和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传统的方法是采用动态公差图来求解对应关系,但求解方法不够直观、形象。采用作图法求解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的相互补偿关系,能简洁、直观地得出结果。  相似文献   

3.
在机械制造业中,零件精度的高低,表面质量的好坏,不但取决于零件的尺寸误差,而且取决于它的形位误差,因此,在设计零件时,既要给出尺寸公差要求,又要给出形位公差要求,因此,我们要研究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之间的关系,称这种关系为公差原则。公差原则分为独立原则和相关原则,其中相关原则又包含最大实体原则和包容原则。独立原则独立原则主要是指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彼此无关而独立存在的一种公差原则。尺寸公差主要用于控制零件的局部实际尺寸,形位公差用于控制形位误差,加工后的零件上的实际要素,应同时满足两种公差值要求,检…  相似文献   

4.
该文分析了形位公差、尺寸公差、表面粗糙度选择的原则及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正确合理确定零件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5.
机械设计中形位公差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械产品设计中,合理确定形位公差,是关系到实现设计的目的和生产经济性的问题。位置公差的公差带包容整个被测要素,位置公差确定后,当作用上已能够控制规定的形状误差且能满足使用要求时,一般不再提形状误差的要求;在具体选择设计的零件公差时,首先,在根据零件的使用要求提出形位公差,在不影响使用的情况下,应考虑加工设备,加工工艺、检测等的经济合理性;对一般零件相对尺寸精度,形位公差精度要求较低,形位公差能被尺寸公差控制,可不再提出形位公差;在选用形位公差时还应随时考虑独立原则和相关原则及最大实体则。  相似文献   

6.
采用相关原则的零件的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可以相互补偿,零件的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可以超出给定的公差值.对于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的补偿问题,教科书上一般只进行文字性说明,使初学者对该问题认识模糊,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把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的补偿关系用公式来表达,零件不同实际尺寸时所允许的形位误差,以及零件不同形位误差时所允许的尺寸范围都能用公式来计算,那么对于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的补偿问题,初学者就会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在机械设计中,除了需进行运动、强度和刚度等计算外,还需进行几何量分析计算,以确定机械零件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等,其目的在于保证机器能顺利地进行装配,并能满足其预定的互换性功能.为此,在公差配合中即提出了尺寸链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台机器性能的优势,产品质量的好坏,首先取决于其零件的设计与制造精度。要保证机械零件的精度,必须对其提出尺寸精度、几何精度要求。形位公差是控制零件几何精度技术的条件。该文就机械零件设计过程中如何合理选用形位公差项目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确定形位公差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各项目之间以及单项公差与综合公差之间关系的论述,确定了标注形位公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姜明灿 《鄂州大学学报》2007,14(5):24-25,29
该文论述了最大实体要求,可逆要求用于最大实体要求,最大实体要求用于基准要素三种情况下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相互补偿及计算问题。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形位公差项目选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用简明的图示对比,该文阐述了形位公差之间的关系,论述了形位公差的选用原则,分析了合理选择各种形位公差的原理及方法。  相似文献   

12.
配送中心选址是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决定了整个物流系统的模式、结构和形状。重心法是利用确定物体重心的方法来确定物流网点的位置,其最大优点是计算快捷。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焊接工艺时,经过理论分析与推导,得到了设计双轴对称焊接H形压弯柱经济截面所应满足的条件,可以直接确定出经济合理的截面尺寸,计算简便,便于应用。  相似文献   

14.
跨度L以30M为模数,当矢高f=L/6,跨中截面高度h=L/60时,所构成的一系列不同跨度的变截面园拱,其构图有一定的规律性,形成一束具有相同特征的形似构造图形。该构造图式方法,从理论上导出了此种系列任一符合上述要求之变截面圆拱的尺寸,并决定了其形状,可为喜好变截面圆拱这种结构形式的设计者提供出一套确定其建筑结构外形尺寸的定性设计及制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工程力学中杆件内力计算的简捷方法是指利用截面左右侧上的外力直接计算内力.根据杆件发生不同的基本变形,可以归纳为:杆件某一截面上的内力等于截面一侧所有外力在沿杆轴线方向或垂直杆轴线方向上投影的代数和,或所有外力对截面形心的力矩的代数和.  相似文献   

16.
人的注意行为是产生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从中应该可以发现道路事故多发点的原因和判定方法。从对道路上的驾驶人和行人的注意力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行人和司机注意力的道路事故多发点分析判定方法——注意力维数法,当交通当事人需要同时注意几个方面的道路情况时,他的注意力就是几维。任何一维注意出错,就会造成错误判断,很可能就导致了事故。情况越复杂注意力维数越多,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这样的路段就很可能是道路事故多发点。  相似文献   

17.
电法勘探测树根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法勘探的常用物理参数,根据不同岩石电阻率的差异,采用网络并行电法对数据进行采集与处理分析;先用AM法和ABM法对该地区进行勘探,然后用温纳三极、温纳偶极、温纳微分等处理方式进行数据处理,得出电法勘探测树根分布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The virtual laminated element method (VLEM) can resolve structural shape optimization problems with a new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LEM, only some characterized layer thickness values need be defined as design variables instead of boundary node coordinates or some other parameters determining the system boundary. One of the important features of this method is that it is not necessary to regenerate the FE (finite element) grid during the optimization process so as to avoid optimization failures resulting from some distortion grid elements. The thickness distribution in thin plate optimization problems in other studies before is of stepped shape. However, in this paper, a continuous thickness distribution can be obtained after optimization using VLEM, and is more reasonable. Furthermore, an approximate reanalysis method named “behavior model technique” can be used to reduce the amount of structural reanalysis. Some typical examples are offered to prove the effectiveness and practical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Project (No. 50075083)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相似文献   

19.
结合复合材料层合板双向加载试验的要求,对复合材料双向加载试验的十字形试验件进行了优化设计。应用Tsai-Wu准则确定复合材料试验件的破坏部位,保证破坏发生在试验区内。综合考虑了十字形试验件的倒角大小、两臂形状以及中心区域减薄等因素对试验区应变场的影响,借助Patran有限元软件和PCL参数化建模技术进行参数化建模,优化过程采用改进的蚁群算法与有限单元法相结合的方法。结果显示,优化得到的试验件形状能够较好地满足双向加载试验对试验件的破坏部位以及试验区应变均匀度的设计要求,试验件可以用于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双向加载试验,不会在试验过程中发生单轴破坏现象。  相似文献   

20.
结合学生特点,对实验教学实施拓展.以加强实践教育为教学重点的指导思想,最大限度地开设各类内容不同的实验项目.实验课时设定与实验室半开放形式相结合,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