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戈柔 《早期教育》2009,(6):42-43
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应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以及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把上述理念真正转化为有效的教育行为呢?下面我结合大班科学活动“巧取珠子”对教师的教育策略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杨乃乔教授在《比较文学概论》中强调比较文学研究者所应具有的比较视域——学术眼光和学术能力,这与梵·第根和基亚提出的“工具、装备”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他更进一步认为比较文学学科安身立命的本体不是研究对象,而是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并尝试着在此基础上建构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杨说强调以“跨越性”为主要特征的比较视域,意在避免对研究对象人为设限,在“去边界化”的开放中建构和发展比较文学学科。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其核心观点是“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主要强调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要打破书本与实际生活的界限,要带给学生活生生的教育,以培养他们生活的能力。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也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认为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是建构活动的帮助者与促进者,并且教学应该是“情境”的,认知活动应该是“真实”的,也就是在实际环境中学习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能力。以现代的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来反观生活教育理论,这些观点在今天的教育事业中仍有其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认为教育就是促进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建立各种社会责任感;知识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的结果;课程是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表征,课程发展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教学是师生双方在互相平等、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双向交流和沟通的活动.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借鉴和吸纳后现代主义思潮精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下语文教学有四点启示:1.建立切实可行的个性化教育目标;2.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3.从“阅读者文本”走向“书写者文本”;4.倡导写作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5.
从历史学视角看,“白马”作为指代特定族群的名称,经历了汉人这一“他者”历时性想象与“民族识别”语境下国家制度性建构。究其本质,“他者”与国家对白马族群的建构,在相当程度上均是在客位视域下的主观建构。但至今,在白马藏族的自我建构中似乎仍能看到“他者”(theother)的痕迹与国家的“在场”。  相似文献   

6.
美国教育家阿普尔通过追问“谁的知识最有价值”,对其教育“知识”的合法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由此将其研究视域的“知识”功能主义推进至“知识”的政治伦理问题域,开拓了教育学研究的新向度。基于教育“知识”话语的主体性视域,重新解译教育的“知识”“科学性”与“知识”的教育“合法性”,对我国新时代教育内卷、学业负担过重等一系列教育现实问题的顺畅解决具有理论层面的重大意义导向。破解教育与课程知识的“知识”合法性遮蔽,要遵循教育的“知识”合法性;兼顾学校课程体系的深度与广度,以“差异化”课程实现知识的合法性建构;构筑严格的审查机制与审查标准,确保“知识合法化”有效落实;缔造教育学的实践创生范式,实现师生的生命成长与觉解;组建多方协同的教材编写团队,建构更加公平合理的知识选择体系。  相似文献   

7.
皮尔士的符号学理论对于重新理解与阐释“教育”概念的一些基本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由他的符号概念我们可以延伸出“教育是一种符号传递及生成的活动”这一本质认识,他对于“普遍范畴”的划分、符号的三重划分(符号三分)等理论还引导我们对“教育”概念的内涵、外延及概念内部的关系进行重新梳理与整合,帮助我们从一个新的视域打开对“教育”认识的一个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家庭教育逐渐成为一个多学科关注的领域.由于家庭教育具有私人领域的养育、个体日常经验的传承和嵌入生活的非正式教育等特点,其理论的建构逐渐陷入了研究视域、研究方法论和教育学意蕴话语表达三重困境.在教育学视域内进行家庭教育理论建构既是对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整体性把握,也是对教育促进人成长这一教育学逻辑起点的深度诠释.选择文化取向、融合取向和实践取向的家庭教育研究方法论是理论建构的前置条件.回归教育学视域的家庭教育理论建构,需立足家庭教育生活,培育家庭教育理论成果;着眼家庭促进人的发展,突破学科化教育理论的路径依赖;基于教育学的文化品格,明确家庭教育的理论价值,从而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9.
王强 《文教资料》2014,(22):69-70
德国当代哲学家伽达默尔提出“效果历史”这个概念强调的是理解的历史性,而在理解的过程中存在两种不同的视域:文本的视域和解释者的视域,视域融合成为“效果历史”的永恒任务。平等对话乃是为了推动视域融合,视域融合乃是要达到相互理解。历史教学其实也是这样一个过程,教师要把文本及作者的“原初视域”和解释者的“当前视域”交织融合,引领学生在历史的解读和探究中,认识历史,生成观点,构成理解,提升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数学认知的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教材知识转化成自己的数学认识结构的过程。反观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由于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经验贫乏,认知的建构与知识的获取之间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学生认知过程与知识结构不能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