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5年,《北京集邮》组织了一次“北京集邮知识竞赛”,这是改革开放后一次全国范围的集邮知识竞赛活动,影响很大。我有幸参加,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20世纪70年代末,我恢复集邮.身边还有几位集邮的伙伴。大家的集邮方式十分原始,只知道从旧信封上翻找使用过的旧邮票,不懂得邮票的品相,也不懂得邮票背后的各种知识。1982年,北京市集邮协会会刊《北京集邮》(《集邮博览》的前身)创刊,北京集邮活动的热潮逐步掀起。  相似文献   

2.
我集邮已逾花甲之年了,但一无成就,老的一些邮票都逃脱不了那场浩劫,在横扫一切中全部被查抄而失去了。直到改革开放,集邮事业开始复苏,我的集邮情思才又复燃起来。本文所介绍的“京都三封”便是从我劫余的藏品中拣出来的。这是三枚不贴邮票的实寄信封,分别发生在北京20世纪的不同时期,而收信单位却都是在北京市(含北平市),因而这三枚实寄信封便成为北京邮政发展史的见证。  相似文献   

3.
中国邮政为纪念重大事件,于2014年发行纪念邮资信封4套4枚,纪念邮资明信片12套12枚。在认真研究背景资料的基础上,原地集邮爱好者不辞辛劳、前往选定之原地邮局寄发纪念邮资封片,从而完成了原地邮品的制作。现将部分实物展示给同好共赏(多个原地作者只展示1枚)。纪念邮资信封一、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对人类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个体单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  相似文献   

4.
在我的集邮珍藏中,有一枚看起来很不起眼的美术信封,然而它在我的集邮人生中,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1957年9月,我考入福建省龙溪一中上初中。那一年我14岁,对于集邮一点也不懂。我的班主任张老师教我们历史课,他经常拿一些画报图片作为辅助教材给我们上课,有时  相似文献   

5.
去年7月1日,为了庆贺和纪念党的生日,一位嘉兴邮友用集邮特有的表达方式为笔寄来了1枚极富纪念意义的“七一”南湖自然实寄封(见下图)。这枚令人爱不释手的实寄纪念封,是以浙江海宁中艺印刷业公司印制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嘉兴南湖”2号美术信封为载体,信封右上角贴20世纪回顾套票中的80分票“中共诞生”,销盖嘉兴南湖邮局最新使用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地”风景日戳。该封左边邮政编码框下盖有一方红色的邮政宣传戳,  相似文献   

6.
2005年第二期《集邮博览》发表了吴书庆先生《旅大贴用天安门图普通邮票的使用》(上)一文,其中介绍了一枚“区外信函”。文章说:“区外信函”1950年3月13日由大连寄长春市平信,竖式信封,贴旅大贴用天安门图普通邮票35元一枚,销“大连市邮政局(5)”中俄文戳,封背有“长春市”梳式落地戳,日期为50年3月14日。该封品相级佳。该封的公开展示是在2001年南京中华全国集邮展览。”反复仔细阅读之后,不由得使我对这枚“区外信函”封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现谈一谈我的看法,与吴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7.
李文 《集邮博览》2012,(7):54-55
近日整理邮刊,看到一枚《集邮博览》杂志的公函封。公函封的正面盖有一枚北京邮资已付戳,日期是1988.2.11.22(2月月份字钉很淡),背面则盖有一枚“湖南1988.2,16湘潭市”的落地戳。信封夹在一本1991年第1期《集邮博览》杂志中,里面有一张编辑部的退稿信。  相似文献   

8.
与众共赏     
李玉清在去年本刊第4期43页(2249页)介绍了1950年华东农展纪念邮戳和“集邮信封”戳。在我的集藏中,还有与“集邮信封”戳相同的“集邮信笺戳,”它盖在邮局印售的普通信纸上部。信纸左下角原印有编号  相似文献   

9.
我珍藏着一枚梅花手绘封。信封上贴着全套《梅花》邮票,收信人为香港潘棣祥先生,寄信人正是《梅花》邮票设计者程传理。这不是一枚普通的信封,因为在信封左侧空白处,程传理还亲绘梅花图案,封上的梅花画得神姿绰约,玉洁冰清,和封上贴的邮票相映成趣,令人喜爱。从落款可以看出此封作于子夜,封上还盖有3枚鲜红的程传理的名章,可见程传理在创作手绘封时的忘情和认真,也体现了邮票设计家对集邮爱好者的理解和支持。  相似文献   

10.
纪念邮资信封是集邮的重要门类之一,也是编组邮集的重要素材。我国从1982年开始发行纪念邮资信封,编号为JF,到2007年8月底已发行了88套共97枚。其中,除了1999年8月21日发行的"中国1999世界集邮展览"为10枚1套  相似文献   

11.
中国’99世界集邮展览在北京举行时,我曾委托十几个国家的邮政摊位回国后为我代办寄自该国的世纪交替封。我用北京印制的1号普通信封选贴了喜爱的邮票交给他们,均欣然接受。除个别未收到,大部分都满足了我的愿望。最使我喜出望外的是由英国格林威治寄来的一枚(见图)。  相似文献   

12.
集邮界研究邮品的人很多,但因为研究邮品也研究人的集邮者似乎并不多,宋冀平便是这其中之一。借文献集邮研究会访问团到北京与《集邮博览》杂志社交流的机会,本刊采访了宋冀平。宋冀平的集邮可以追述到20世纪60年代初,那时他常常从寄来的信封上  相似文献   

13.
赫建 《集邮博览》2012,(9):45-45
最近,收到的一枚实寄封引起了我的注意,信封纸张比较特别,信封背面印有“100%可回收”和“信封专用纸”字样。  相似文献   

14.
集邮九问     
耿守忠 《集邮博览》2010,(10):10-12
1.您集邮的起因是什么?谁是您最钦佩的集邮家?我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集邮,当时我父亲在河北邯郸陶瓷厂工作,长期驻外,经常给家里写信,信封上贴有好看的邮票。我把这些邮票收集起来,由此便爱上了集邮。这时我就读在邯郸市第二中学,我的同学屠幼生,他父亲在铁路部门工作,给他收集了不少邮票。我们经常互相观赏和交换邮票,更增加了集邮的乐趣。  相似文献   

15.
我最近收集到一枚实寄封。封的正面有一枚收寄局机盖波纹式日戳:“广东肇庆01.07.06.21平信1”。信封背面的信息引起了我的注意。信封背面共有4枚邮戳:一枚落地戳,为“宁夏中宁2002.02.04.17石空”;一枚是“成都2002.01.30.15平函2”戳,似为真正收寄局日戳。另外两枚为“广东肇庆  相似文献   

16.
“双票封”即在一枚信封上贴上“双票”,其中一枚为邮票,而另一枚则可以是门票、粮票、车票、火花等,现在较多的是用邮票和门票制作“双票封”,其作为一种新颖的集藏形式,得到了部分集邮者的青睐,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有人认为这种将邮票与门票相结合的方式,是在集邮行业萧条下的一种创新,是与时俱进的表现;也有人持不同的观点,认为不伦不类,不符合相关规定,亦不能作为邮展的有效素材。  相似文献   

17.
吴斌 《集邮博览》2013,(1):47-47
笔者藏有一枚由广州寄往台湾钓鱼岛的实寄封。 这是一枚广东省集邮公司印制的1996-31《香港经济建设》首日封,信封正面右上角贴有面值60分的1996-31(4-3)《香港经济建设》“香港启德机场”特种邮票和面值1元的普23《民居》“福建民居”邮票,  相似文献   

18.
艰难地一枚一枚“集”齐一套邮票,与很方便地到集邮营业柜台一次就买齐一套邮票,其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记得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学生的时候, 我所在学校内有一间不大的邮电所。热衷于集邮的我, 经常在午休或晚饭后到那里看看是否有新到的纪特邮票出售。现在插在邮册中一套全新的《金鱼》邮票,就是那时今天一枚,明天一枚用4分钱或8分钱,从这个邮电所里买全的。《梅兰芳舞台艺术》邮票发行时,在这个  相似文献   

19.
杜洪位 《收藏》2006,(4):111-111
还是孩提时代,我就与集邮结下不解之缘。成年后,随着所集邮票的增加,结交了一批邮友。20世纪80年代后期,首日实寄封在社会上被看重,而我在新邮发行时,总会收到几枚首日自然封,最多时,一天可收到四五十枚。  相似文献   

20.
《集邮博览》第5期刊登了吴贵祥先生的文章《义务兵专用信封》,文章披露了2004年内蒙古自治区国防教育办公室印制发行“义务兵专用信封”的信息,笔者也收藏了2004年8月1日首日从内蒙古边防寄往满洲里的全套12枚实寄封,现做介绍。这12枚义务兵专用信封是由内蒙古新巴尔虎左旗寄出的,寄达地是满洲里市边防检查站和满洲里市产权经营办公室。寄发地销新巴尔虎左旗2004年8月1日双文字封发戳(图1),落地戳盖2004年8月4日双文字投递戳(图13)。从信封上所盖邮戳看,未加盖“义务兵免费信件”三角戳,而加盖普通邮政日戳,说明这种封具有免资功能,属于义务兵免资专用信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