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当前,国外思潮的涌入以及多元化价值观的形成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挑战,新科技革命造成的社会变迁淡化了意识形态差异,网络化的传播环境对意识形态传播提出了新的挑战.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传统的意识形态传播策略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为此,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思路推进党的意识形态传播,巩固和加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探索.由全家悦著、人民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的《崛起与重构:大众文化影响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传播路径研究》一书,对新时期大众文化影响下党的意识形态传播路径进行了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作者梳理了学界关于意识形态传播方面的主要观点,同时对大众文化的内涵、生成、特征和功能进行了分析,探究了大众文化对党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从党的意识形态传播的主体关系建设、话语体系建设和传播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社会多样化、文化多元化,在不同政治制度之间和同一制度国家内部,意识形态冲突日趋浅显化。新媒介对传统大众传播生态的变革,使得意识形态冲突日益泛化,社会成员思想的差异性更加凸显,这些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带来严峻挑战。截至目前,我国有6亿多网民,手机网民超过5亿,其中微博用户超过3亿。很多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新媒介,主流传统媒介影响力与日俱减。新媒介与意识形态构建路径,有着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3.
当今自媒体在传媒领域已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自媒体不仅充当信息制造和传播的媒介,而且影响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自媒体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面临全球化、碎片化、分异化等挑战.掌握自媒体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需从优化社会结构领域、简化社会话语内容、调节社会交往模式三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4.
丁菲菲 《出版广角》2015,(15):84-85
目前,我国传统新闻媒体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总体覆盖优势不明显,影响力下降,主要是由传统运营思路不适应媒介环境变迁、盲目跟风、弃守传统优势、创新意识缺乏等原因所致.当下,在媒介融合环境下,传统新闻媒体要利用好内容优势,充分采取媒介融合等策略,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5.
媒介触达了社会各个领域,也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媒介不再只是传播信息的一种中介,而是融入到整个社会之中,参与并影响着社会事务的发展,推动着媒介化社会的形成。本文着重阐述了媒介化与媒介化社会的理论渊源,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媒介化社会网络信息传播面临的风险,希望通过重视主流内容传播、回归新闻专业主义、持续加强信息公开、完善网络信息法规、提升媒体把关能力、提高公众媒介素养等措施,助力网络信息在媒介化社会中的健康传播,推动社会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6.
杨芮 《新闻传播》2023,(12):22-24
人工智能技术的日臻成熟,驱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智能化传播,并赋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广度拓宽、传播效度提升、话语深度强化等多重契机,但亦使其面临着平台言论多元化、“信息茧房”效应强化、“把关人”角色缺位等现实挑战,如何消除智能媒体嵌入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衍生出的解构、孤立等负面效果,重构智能媒体融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的契合理路,必须以值引智、以智驭智、以智化治。  相似文献   

7.
电视自诞生之日就逐渐成为广泛的大众传播媒介,并已成为引领大众文化的舵手.但是在新媒体异军突起的自媒体时代,电视的传媒地位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当下电视为了争夺受众群,不惜将大众文化简单解构为媚俗、审丑,猎奇的内容刺激着受众的感官.这无疑对大众文化上产成了“负能量”上的消极影响.本文以《一声所爱·大地飞歌》节目为例,从电视文化传播对大众文化塑造与传承视角出发,探讨电视怎样发挥社会文化传播的“正能量”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月 《东南传播》2012,(8):120-122
当代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创作主体及主要分众为精英文化阶层,该类作品体现出精英文化的基本课题、教化姿态和意识形态,但却也融合着当代视觉媒介表达中的"世俗化"拼贴化"等特征,折射出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间矛盾与交融的符号权力和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9.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发现,中国的大众传媒正在发生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就是“我国的大众传媒已经告别了精英文化时代,开始步入了大众文化时代。”①大众文化是在当今全球化的传播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兴文化。在这样一个大众文化时代,大众传媒如果缺少大众文化意识,是很难在传媒市场中立足的。在传播活动中,大众文化意识表现在从媒介功能到文本格调各个不同的方面,每一方面都值得我们树立与强化。传媒功能要有市场意识我国长期以来对传媒功能的主流认识都是政治功利型的。从维新派的“有益于国事”…  相似文献   

10.
“娱乐至死”的担忧虽有道理,但忽略了我国的国情和媒介体制,缺乏对中国式娱乐的深层认识,忽略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娱乐解放力和转型中新闻体制的双重性挤压所带来的娱乐偏向力,忽略了媒介作为文化的载体在解构文化的同时也在昭示着现代文化的某些品格。娱乐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是通过媒介受众的主体参与和媒介意识的养成,来形成媒介娱乐化的主体启蒙价值的,其良性发展需多向度规范,而糅合我国群众性政治取向的大众文化思路,则可以突破对媒介娱乐化的单向批评,以更加理性的、务实的、建构性的取向来实现媒介文化的自我扬弃。  相似文献   

11.
赵斌 《传媒》2017,(17)
新世纪以来,媒介文化异军突起,根据媒介形态不同,形成了电影文化、电视文化、网络文化等类型.作为主流媒体文化和社会价值的主要承担者和传播者,媒介文化实际上更加强调文化的媒介呈现方式,以及媒介形态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作为大众文化下的亚文化系统,媒介文化肩负着传播新时期主流文化以及边缘文化的历史使命,这也成为传播学日益关注的焦点.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王月博士独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的《新世纪媒介文化的变迁》一书,从新世纪文学期刊、文学出版、影视和网络四大媒介对文学生产的影响着手,以新世纪以来发表、出版的小说为对象,对媒介文化变迁做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今传媒》1997,(11)
新闻传播事业呼唤大●众●文●化●教●育文/杨立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突出表现之一,就是大众化的倾向明显地增强了,以社会大众为传播对象的大众文化,成为媒介所传播的重要内容。“大众文化”是个外来词,其中“大众”这个词原是西方...  相似文献   

13.
在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与此同时,伴随我国媒体融合进程的深入发展,政务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等领域所发挥的功能日益引人注目.在媒介化社会的背景下,由李勃所著的《新媒体视阈下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研究》一书从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方式流变入手,分析了新媒体在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中的作用机制,主张借助新媒体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这一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21,(4)
研究表明,社会的"媒介化"发展是未来社会发展中一个现象级的主流趋势,它意味着整个社会开始用传播的机制、法则和模式来进行自身业态和架构的重建。因此,传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激活者、设计者、整合者和推动者的作用,促使其在整合与匹配中形成功能、形成价值,构造出新的关系结构和利益分配的模式,这是时代发展赋予未来媒体发展的巨大机遇。把内容作为社会"媒介化"的载体去激活关系、组织圈层,这是未来主流媒体的核心价值逻辑。  相似文献   

15.
在媒介环境深刻变革和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主流媒体纷纷通过打造“网红记者”进行适网化尝试。选取抖音账号“新闻姐”进行个案研究,结合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融媒主播传播实践及效果,发现个性化、亲民化与即时化的人格化传播是其破圈的关键,但同时也面临着解构媒体权威、颠覆新闻价值等风险。  相似文献   

16.
何顺民 《今传媒》2011,(12):57-58
从《建国大业》到《建党伟业》这类主旋律影片是官方意识形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一次碰撞,或者说是政治与商业的联姻,在现阶段开创了一条主流影片的市场化之路——全明星+史诗巨片。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探求红色历史镜像的文化意涵及电影媒介表现红色历史的优势和局限;产业化运作下传播模式的变迁;主旋律影片生产的天然优势和困境;红色文化信息的传播效果不应只关注票房,更应注重影片开拓的思考空间而激起的社会反响。  相似文献   

17.
由于数字技术在传播领域中从理念到实践的广泛应用,媒介融合已成为一种结果,呈现于当前的媒介环境中。在这样的背景下,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表达的重要媒介形式。面对日益复杂的媒介格局与更加多样的舆论环境,探讨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在媒介认知属性上,作为传播历史的重要方式和表现历史的艺术形式,以及在媒介融合视阈下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成为受众认同历史的影像传播渠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22年11月,面对河南农民蔬菜滞销舆情,《河南日报》、“学习强国”河南学习平台、《大河报》、新浪微博等联合发起“百家媒体聚力河南公益助农”行动,探索了主流舆论新格局塑造与媒介化治理的新路径。主流媒体重视舆情,提前策划布局,引导舆论传播先机,打破平台数据壁垒,以情感传播重塑社会信任;发挥媒介化治理的社会动员功能,注重沟通互动,拓展媒介化治理的公共决策功能;强调守住民心,通过媒介化治理助力社会治理共同体,助推媒体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巨星 《中国出版》2023,(22):22-25
研究在系统分析智媒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传播关系新变化的基础上,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传播效能等视角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的内涵特征进行了细致厘定,提出智媒技术语境下从主体层参与力、内容层软实力、技术层媒介运用力和效果层影响力等四个维度,进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的有效建构。  相似文献   

20.
当下大众传媒中,电视媒介居于较强势地位,它以丰富的形式,为塑造意识形态、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构建了一个逼真的镜像世界。本文以热播剧《北风那个吹》为案例,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旨在分析电视媒介利用电视剧这一形式,对处于边缘状态的女性主义传播的阻滞方式,展示当下女性主义传播的困境,以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