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旨在以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为理论依据,结合翻译小说时译者一般应遵循的"四化"的翻译原则,对《水浒传》两译本进行比较赏析,探讨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给读者以借鉴。  相似文献   

2.
《边城》是沈从文牧歌式小说的代表,自1934年出版以来,先后被译为多种语言,迄今已有四个英译本。国内外学者对《边城》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对其译本的系统研究并不多,而从中国翻译理论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则更少。文章从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论视角入手,对照原作,对比分析了《边城》的金隄译本、戴乃迭译本以及金介甫译本在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戴乃迭译本保持原作的精神姿致,入于"化"之境界。  相似文献   

3.
"母亲"是中西方传统诗歌中经常涉及的主题。朱英诞作为一名笔耕一生的诗人,三千多首诗作中不乏以"母亲"为主题的作品。本文将选取《追念早逝的母亲》和《怀念母亲》两首"忆母"诗进行赏析,旨在领略朱英诞诗歌的创作特色,以及凝结在诗歌中的思母之情。  相似文献   

4.
艾青的《诗论》被誉为"五四"以来在诗歌理论研究方面的最有秀的著作之一,他用优美如诗一般的语言,阐述对诗歌方面的独到的见解,诗歌的作用,诗人的职责,诗歌和时代的关系,诗歌与生活,诗的灵感、意境、表现手法等。尽管这些理论都是由只言片语构成的,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系统,但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艾青《诗论》中的闪光点不少。特别是他的创作理论更是别具一格。本文试着以一个比较概况的角度,对艾青的创作理论进行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前景化理论和叶子南运用前景化理论对翻译研究进行分析的方法,对毛姆短篇小说《食忘忧果之人》中前景化语言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有些英语中的前景化在直译的情况下,在汉语中前景化的效果会消失,我们可以通过翻译转换的方式进行弥补。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郭沫若的学术研究是丰富而博杂的。他的文学创作除了诗歌和历史剧,还有大量的散文创作。以往人们对郭沫若以《女神》为代表的诗歌和以倔原》为代表的历史剧的评论研究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对郭沫若散文的研究却一直局限于单篇赏析、部分作品赏析或对整体创作的综述,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  相似文献   

7.
诗歌翻译一直是翻译中的难点,由于诗歌翻译与译语文化间的冲突,常常造成内容与形式,表层与内在的多种选择矛盾。而补偿理论作为一种日益受到重视的翻译理念,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类翻译中,诗歌中采取这种补偿手法更是层出不穷。本文旨在从翻译补偿理论出发,分析在古典诗歌元稹《行宫》几个英文译本中,体现在词汇层面的补偿现象。  相似文献   

8.
在市场主宰的"戏剧化"场景中,翟永明的诗歌告别了深夜的"自语",随之转向人生的"多幕剧"。以诗人的《乡村茶馆》为例,可以赏析"乡村茶馆"以窥女性诗歌的转型。  相似文献   

9.
诗学对翻译的影响——以《追风筝的人》两译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诗学是一门艺术,决定了文学原作和译作是否被社会所接受。本文从改写理论的诗学角度,对英文畅销小说《The Kite Runner》的简体和繁体两个中文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探析在不同诗学影响下译者对译本的操纵。  相似文献   

10.
美国小说《老人与海》,在中国有很多种译本,这些译本各有特点。现代翻译界在长期翻译实践过程中,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翻译理论,关联理论就是其中一种。关联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基于语言符号下人们交际与认知之间的辩证关系。文章以关联理论为基础,就张爱玲和吴劳的英汉译本,对其翻译风格进行比较,从而找出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的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望月怀远》是中国唐代至今广为传颂的月夜怀远诗,不少中国翻译家通过翻译让各国人民了解了这篇佳作.翻译层次论是许钧先生研习中外翻译学者的著作后提炼出的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均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对颇具影响力的翻译家胡品清和许渊冲《望月怀远》一诗的译作,以许钧的翻译层次论为理论支撑,进行对比和评析,以期能为翻译层次论在诗歌翻译评析中的运用提供示范,同时为《望月怀远》法译本的比较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翻译美学理论视角下对译者2003版《爱的插曲》译本进行分析,依据翻译美学的相关理论,以2001年第六期《世界文学》的四篇选译和洪世民2010年全译本为参照,从词语和句子两个层面对该译本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通过充分的实例分析,阐释译本内中英两种语言交换过程中的美学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有众多学者开始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但就研究结果来看,还只是在理论层面上进行简单探讨和主观判断,很少有人就具体的译例进行实证分析。本论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阐释学、功能翻译理论等相关论说,采用演绎的手法,通过对萧红作品《手》的两个不同时期日译本的比较,从思想意识层面来分析翻译结果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的英语诗歌分析中,读者大多关注诗歌的韵律、措词、修辞等文体特征和表达效果。而认知诗学的兴起和发展很好地架起了语言学和文学之间沟通的桥梁,为诗歌的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本文将以拜伦的《她走在美的光影里》(She Walksin Beauty)为例,试把图形—背景理论和审美注意联系起来,并认为该诗歌在标题、丰富的修辞、独特句法形式和优美的音韵方面分别成为图形,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唤起了读者对美的欣赏。  相似文献   

15.
"风流"是个内涵丰富的美学范畴,《红楼梦》中先后出现55次,在不同的语境的意义也是迥然有异的。本文运用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理论,分析评判霍克斯《红楼梦》译本对"风流"一词的处理,探讨其艺术得失。  相似文献   

16.
后殖民翻译理论根源于后殖民理论。其关注强弱文化和权力差异在翻译上的具体体现。一般来讲,西方文化代表强势文化,而东方文化则是弱势文化。来自强势文化的译者往往会对原著进行重新"解读"。老舍的代表作之一《骆驼祥子》就不幸"遭此劫难"。在美国人伊文·金的译本中,文化霸权现象多处可见,过度使用归化策略造成文化大量流失。本文以《骆驼祥子》伊文·金译本为例来探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流失现象。  相似文献   

17.
托马斯·艾略特是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运动中著名诗人和文学批评家,他的诗歌理论开创了新批评的先河。对其最重要的理论文章《传统与个人才能》中的"非个人化"诗学理论进行探讨和分析,着重讨论"非个人化"诗学理论的基本内涵、其诗学理论的主要来源及其在创作中的实践,有助于讨论艾略特对中国诗歌理论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主位和主位推进为理论框架,以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及其吴劳翻译的中文译本为语料进行对比研究,旨在了解主位和主位推进模式在中英文学语篇中的分布特点和选择异同,并试图探讨造成这些相似和差异选择的潜在原因。本文的研究为赏析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对外语教学也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三美论"出发,综述了该理论的发展脉络,对许渊冲先生的主要观点利进行了列举和概括,并简述了对卡明斯(e.e.cumings)的经典诗歌Love is more thicker than forget的研究现状。从音美、意美、形美等角度对这首诗及其译文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和赏析,并对"三美论"在这首诗中的体现进行了总结概括。有利于读者理解"三美论"在诗歌翻译及赏析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从更深层次理解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20.
艾青的《诗论》被誉为"五四"以来在诗歌理论研究方面的最优秀的著作之一,他用优美如诗一般的语言,阐述对诗歌方面的独到的见解,诗歌的作用,诗人的职责,诗歌和时代的关系,诗歌与生活,诗的灵感、意境、表现手法等。尽管这些理论都是由只言片语构成的,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系统,但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艾青《诗论》中闪光点不少。特别是他的创作理论更是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