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3 毫秒
1.
《诗经》三颂皆可配乐,《商颂》、《周颂》又因其“主告神”而被奉为《诗经》中颂之正体,《鲁颂》则因其理性因素的加强而被视为《诗经》中颂之变体。前者在后世流衍为乐府中的郊庙歌辞等,后者则为后世与音乐分离而成为纯文本形式的颂体文学所仿效,而后世颂体文学又在名称、体制、内容诸方面和《诗经》三颂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之”字研究三题□史晓川大量地运用虚词,是《诗经》语言的一大特色。虚词对于组词成句,联句成章,表现情态和语气等,都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考察了《诗经》中1039次的“之”字用例后,却发现大多数的“之”字都是为了凑足音节而增加的。《诗经》一般以四字为句...  相似文献   

3.
1.风骚:《诗经》和《楚辞》的并称。《诗经》中的《国风》,《楚辞》中的《离骚》,对后代文学很有影响,故常以“风骚”并举。2.风雅颂:《诗经》有《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等部分。后世用“风雅”泛指诗文方面的事。3.赋比兴:《诗经》中常用的写作手法。赋:“铺采文,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就是直接叙述和描写,不用明比或暗比。比:比喻,打比方。兴:“兴者,先咏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用某一事物引起情思。4.屈宋:指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和宋玉。屈原是骚体的开创者,宋玉略后于屈原。5.楚辞:又称“骚体”。句子长…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对于《诗经》及《诗经》研究的论述虽然没有严密的系统,但确可视为“诗经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一个重要环节。他分《诗经》为“南、风、雅、颂”四体,并分别作了详细的解释;他将《诗经》作为研究周史的重要史料,并认为通过《诗经》研究可以寻绎当时中华民族的心态与生存状态;他从学术史家的高度,对诗经学史进行了论述;在《诗经》的文学研究方面,他也有独到见解。综而观之,梁启超在《诗经》研究方面所做的除塞拓通的工作为后人开辟了广阔的研究天地。  相似文献   

5.
清代学者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后世文入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见《日知录》卷三十“天文”条)。先师张汝舟先生亦云:不通声韵训诂天文历法,不能读古书。因此,搞清楚《诗经》的用历,对我们学习《诗经》,正  相似文献   

6.
《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在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根据儒家诗论系统,结合《毛诗序》合理的理解和解读《诗经》中所蕴含的思想,从“人伦礼仪”、“天下之乱礼乐王道”及“天人阴阳谐和”三个逐渐深入的角度进行分析,有助于从现实层面阐释《诗经》的要旨一“《关雎》之道”的文化内涵,便于《诗经》以本来面目走向大众.  相似文献   

7.
对《风》与《骚》的篇章、句式、韵律、内容等4方面之体制进行比较论析。篇章体制方面:《诗经》篇幅短小,大多分章节,二章诗具对称美,无标题;《楚辞》篇幅宏大,不分章节,思想感情内容在结构上亦具对称美,始立标题。《诗经》对答之体对《楚辞》有影响。句式体制方面:《诗经》以四言为主,间以杂言;《楚辞》亦有少数四言诗,多为带"兮"字的七言句,五言、六言句大量产生。韵律体制方面:《诗经》在用韵位置、疏密程度、用韵格局与关系等方面甚为灵活;《楚辞》多用偶句韵,以四言二韵为定制,有全篇一韵到底者。多用高呼度韵脚和鼻韵尾韵脚,形成屈骚悲壮激切之声韵特征。《诗经》韵律多呈自然美,《楚辞》韵律多呈人工美。内容体制方面:《诗经》以音乐为标准划分内容为风、雅、颂三类,少数诗篇则三体皆备;《楚辞》不标风、雅、颂三体之名称,但精神实质则含有风、雅、颂三体之特征,无"形"有"神",内在与《诗经》相一致。总之,《诗经》与《楚辞》体制存在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8.
诗骚辨异     
《诗经》与《楚辞》异质异构,在化渊源、艺术形式、创作内容等方面,皆有相反相成的性质。《诗经》对民歌采取玩赏的态度,而《楚辞》则与民歌融汇认同;《诗经》属乐府体式,而《楚辞》是吟唱体式;《诗经》是周代社会之面面观,而《楚辞》是一个失意士大夫人格之面面观。即使相同题材,二也有迥异的面貌。  相似文献   

9.
张芃蕙 《黑河学院学报》2024,(2):133-135+139
《中庸》第十二章引《诗经·大雅·旱麓》中“鸢飞戾天、鱼跃与渊”一诗句阐释论点“君子之道费而隐”,是围绕《诗经》原句本义进行论述的。在《诗经》原句歌颂君子之道沐泽大地的基础上,深化原句意味,使君子之道的实施对象具有普遍性,赋予其更深的教化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孟浩然诗歌具有很深的《诗经》情结,诗人对《诗经》精神的接受主要体现在“词汇多用”、“典故活用”、“比兴巧用”、“风格化用”等四个方面,故而形成了其诗歌清淡中蕴古朴、自然中涵雅致的审美风格与艺术境界.孟浩然钟情于《诗经》精神,一则由于其家庭素有“重儒风”、崇《诗》《礼》的优良传统;一则由于其时代重视《诗经》教育的因素.诗人如此钟情《诗经》,古为今用,故而造就出自己山水田园诗别具精神与风貌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1.
孟浩然诗歌具有很深的《诗歌》情结,诗人对《诗经》精神的接受主要体现在“词汇多用”、“典故活用”、“比兴巧用”等三个方面,故而形成了其诗歌清淡中蕴古朴、自然中涵雅致的审美风格与艺术境界。孟浩然钟情于《诗经》精神,一则由于其家庭素有“重儒风”、崇《诗》《礼》的优良传统;一则由于其时代重视《诗经》教育的因素。诗人如此钟情《诗经》,古为今用,故而造就出自己山水田园诗别具精神与风貌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2.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所保存的神话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神话文献学价值。商周始祖契与弃诞生的神话传说,最早就分别见之于《诗经》的《商颂·玄鸟》与《大雅·生民》篇中。历来学术界对此二神话虽看法不一,但大都认为它们具有“感生神话”的特色。历来各家学者对《诗经》之“感生神话”主要有三种解释。《毛诗正义》用崇祀高襟信仰的宗教仪式来加以解释,是不可取的。商周始祖的氏族起源神话与图腾崇拜是有可能相联系的。上述“感生神话”都应该是图腾生育信仰的产物。当然,也有认为它是原始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而不知有父的观念反映。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桧风·隰有苌楚》的主旨历来备受争议.令人更倾向于认为《隰有苌楚》是一首情诗,但这种说法存在明显的缺陷,即把《诗经》表现出来的整体规律化模式强加到具体的诗歌阐释中,比如对于“山有……隰有……”“苌楚”“乐”等的解释就明显在生搬硬套. 《诗经》表现出来的整体规律虽具有普遍性,但并非是万能的,每一首诗都有其特殊性. 《隰有苌楚》不是情诗,而是一首观草木而羡无忧之作.  相似文献   

14.
传统诗经学对《诗经》的文化还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诗经学忽视“诗本义”而却以解经为主流,故一直受到学术界非议。本文借助哲学文化人类学原理,对传统诗经学对《诗经》的文化还原进行了审视。笔者认为“诗本义”让位于《诗经》的文化解读根源于《诗经》的文化本质,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诗经》的文化解读主要体现在历史、礼仪、伦理等三个层面。《诗经》的解读过程其实就是历代学人对中华文化的参与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15.
傅斯年是现代卓越的史学大师。研治《诗经》承“史学就是史料学”之学术观念,从史学和语言学角度入手,以科学的方法。考证《诗经》产生的时代、地域及用诗情况等,提出了很多颇有见地的观点。他是近现代第一个提出“《诗》是文学”的学者。在《诗》学研究上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诗经·关雎》篇之前,有一段序言,我们通常称之为《毛诗序》,其曰:“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其后无论是郑玄的笺,还是孔颖达的疏,亦或是朱熹的僻集传》,大体上都是秉承着《毛诗序》“后妃之德”的立论宗旨去解读《诗经·关雎》思想内涵.然而,近代以来,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来,一大批受西方文学理论影响的著名学者对“后妃之德”接连发难,余冠英先生《诗经选择》和闻一多先生《风诗类钞》不同意《诗经·关雎》是关于“后妃之德”的“附会”之说,认为它仅仅是一首民间自由情歌,此说影响甚大,深刻影响了人们对《关雎》篇的理解.本文主要从先秦的“隐语”传统、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文献资料等方面对”后妃之德说”的合理性做出阐释,力图接近与还原《诗经·关雎》立意宗旨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而”在《诗经》中共出现57处,有代词、动词、语助词、连词、词尾等多种用法,详细分析“而”在《诗经》中的具体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经》以及先秦的文献典籍。  相似文献   

18.
通过深入研究江有诰的《诗经韵读》发现,其中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失误中还包含着某些合理的因素。其成就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1.首次以韵读形式系统地展示出《诗经》的用韵情况;2.对《诗经》用韵研究多有发明;3.在处理《诗经》“合韵”上成就颇多;4.订正了段玉裁、王念孙等研究《诗经》用韵的诸多纰缪;5.能以音变理论审视《诗经》的韵脚字;6.分古韵为二十一部.对上古韵部体系的建构贡献良多。其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对某些篇章用韵体例的理解错误;2.在《诗经》“合韵”处理上有缺失;3.韵字注音理论认识上有缺失;4.早期对上古声调的认识错误。  相似文献   

19.
《诗经》可谓四言诗之龟鉴,汉魏诗人皆以其为创作四言诗的标准.汉魏四言诗对《诗经》有借鉴及发展:一是在题材内容以及艺术手法方面受到《诗经》的影响;三是相较于《诗经》,又有着自身的发展创新,主要表现在结构形式和语言文字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诗经》时代的“东门”.不只是个单纯的地名.而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象征意蕴的文化代码。其原型意义类似干西方文学中的“伊甸园”。而《诗经》中体现这个文化代码信息的东方“伊甸园”之歌——“东门诗”.主要集中在《诗经》陈、郑二国风中;其诗具有丰富的人文内容,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完整的先秦东方“伊甸园”中青年男女情爱生活的美好画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