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0 毫秒
1.
在中国从传统到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如何看待儒学、如何实现中国文化的重建,一直是困扰中国文化界的重要问题。一百多年以来,对于该问题的探讨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理论。儒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多层次的内容与复杂的内在结构,无论是对“人生究竟”问题的追问、对传统社会规范的建构,还是对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塑造、人文伦理的建构、民族心理的形成等等,儒学都作了独特的回答。因此,面对儒学内涵的多层次与多角度,我们应该避免那种对儒学以偏概全的简单评析,以及大而化之的笼统界定;而应该在理清儒学内在层次及逻辑架构的基础上,对儒学的现代价值问题做出细致分析,以期能够找出一条儒学与现代文明的衔接之路。  相似文献   

2.
<正>如何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传承下来且有所创新与发展,让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始终保持鲜明的文化个性和独特的文化品格,是当代中小学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经典诗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其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可谓国之瑰宝,世之奇葩,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学校教育中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学生诵读经典,汲取传统文化营养,达到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推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3.
"内圣外王"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文化具有强烈的以人为本位的人文精神,其核心是关于理想人格的设计与塑造,即所谓“内圣外王”之道。这一核心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特征,不仅对传统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文化源流之一,而且对我们今天重塑新的理想人格以及培育和弘扬当代中华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个性的传统文化.它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对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启发意义.同时,合理利用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健康的精神,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教育手段和内容,而且更可以突出中国式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健康的精神不是万能药,不能包治百病,在研究生心理教育方面还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共同来塑造好当代研究生健康心理.  相似文献   

5.
《集宁师专学报》2014,(1):23-29
文章围绕中国蒙古族文学与现代性的关系展开,阐发了蒙古文学中古代即有潜在的现代性元素,当代则有更多自觉或不自觉的现代性理念的事实,揭示出与汉文化不同的个性及其对中华民族的独特贡献;同时对现代性和文学现代性、民族性、草原文化、蒙古族文学等概念及其界定均有新的思考,以期为蒙古族文学、民族文学研究提供见仁见智的思考向度;由此也为当下中国文学的深入研究、混乱认识的澄清提供一些参照。  相似文献   

6.
社会生活日趋审美化已成时代潮流,要使作为综合国力的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发挥其强大的文化功能,推动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深入发掘、研究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会历史性的区域文化,汉水审美文化就是独具特色的流域文化。进而对汉水审美文化的架构和重要内涵作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独特的审美个性作了辩证分析与归纳。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学创作中所应该体现出的人文精神文化特质,是属于一个民族有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内质东西。本文结合评介王云介教授学术论著《呼伦贝尔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就反映在民族文学作品内涵上独特的人文精神文化差异、民族文学广义和狭义的类型划分、民族文学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必然联系等进行了讨论,并就呼伦见尔民族文学的品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及如何表现民族精神、提升民族文学,弘扬民族文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翁舒捷 《考试周刊》2013,(45):159-160
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完备的德性传统,体现了民族精神的优秀传统。植根于儒学德性文化传统,才有我国道德教育的根深叶茂。借鉴和利用儒学精髓,深化大学生道德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对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有深远意义。本文从儒学思想的核心、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及如何利用儒学伦理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陈才 《毕节学院学报》2012,30(7):114-119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着重要作用。土家族摆手舞作为我国多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其丰富的内涵与独特的表现形式构成了多彩贵州的重要标志,颇具研究价值。在探究土家族摆手舞源流的基础上,从文化学的角度审视摆手舞丰富的文化个性,探讨摆手舞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徐灵 《文学教育(上)》2011,(12):112-113
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华民族精神形成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批判地继承中国文学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核心价值,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过程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宝贵财富,而其中关注个人发展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和强调社会担当的"责任和忧患意识"应成为构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文学经典阅读、在践行中体悟传统文化精髓、利用网络教育平台的独特优势、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是构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许艳平 《考试周刊》2012,(85):150-151
塑造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及其时代内涵进行了阐发:并对当前高等教育中塑造大学生民族精神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方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传统文化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有着重要影响。传统文化具有爱国主义、朴素辩证唯物主义、自强不息等价值内涵,以及独特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对于当代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具有积极意义。为发挥传统文化对价值观塑造的作用,学校与家庭可以采用渗透式、浸润式等教育手段,引导学生科学地看待和分析社会现象,进而形成独立、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秦梅红 《阅读与鉴赏》2008,(12):16-16,25
语文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精神家园。于漪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而民族语言负载民族文化,是根之根。”“汉语言文字负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没有生命的符号。而是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语文教学除了让学生学习祖国语言及其各种表现形态(口头语、书面语等)。学习利用语言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祖国语言。继承民族精神和人类遗产,提高文化修养,培养高尚情操,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塑造高尚的灵魂。  相似文献   

15.
在一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进程中,精神文化对促进民族认同具有重要作用,具体地说,就是民族情感、民族心理、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等精神文化要素促进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巩固,推动民族自身的持续发展。民族情感和民族心理塑造民族性格,民族意识和民族观念促进民族认同,民族精神构筑民族的灵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际上就是对民族精神文化的认同、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民族伦理道德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华民族的延绵发展 ,对中国历史上不同民族间的融合 ,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确立 ,对我们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形成 ,都曾起过十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中国文化与民族伦理道德紧密结合 ,造就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具特色的持久魅力。在新的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精神伟大复兴的时候 ,探讨中国民族伦理道德的特征及其对民族精神的影响 ,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地方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发掘和弘扬地方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乡土文化因为它独有的品质,和语文课程之间有着恰切的融合点。乡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是任何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与载体,是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乡土教育以人文精神为依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康巴作家群是康巴作家群的一部分,也是当代文坛冉冉升起的一颗明星。新生代康巴作家主要聚集在康定、巴塘地区潜心创作,致力于基层少数民族文化的创作与研究,其群体性研究对于康藏少数民族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新生代康巴作家群”作为康藏文学的重要代表——康巴作家群在新时期发展的充分体现,它既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共性,又体现出独特的文化个性。因此,分析研究新生代康巴作家群的群体性创作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民族个性特征及其与文化价值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个性和民族个性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民族个性同民族文化的内在关系作了论证。认为民族个性是一个民族大多数成员所共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和个体个性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而民族个性是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形成的一个多层面的动态结构,它是民族文化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0.
藏族传统文化是在不断吸收兄弟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有其丰富和独特的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继承和发展藏民族文化作出了积极的努力,藏民族文化的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藏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在继承和发展中,摒弃不好的,吸纳优秀的,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