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湖边 《新闻前哨》2006,(10):66-66
舆论引导不等于舆论监督也不等于批评与曝光。目前,很多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似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任务定位于批评与曝光,而忽视了舆论导向的丰富性。有学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开启《南京零距离》2004年1月20日-26日的新闻进行了统计,在170条新闻中,政治新闻只有5条,负面和批评新闻多达93条。是否只有负面与批评性新闻才代表着民生新闻的民本取向呢?答案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2.
张璐 《新闻知识》2012,(7):89-91
自从1995年以来,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开始对媒介产品、媒体传播行为和媒体行业开展媒介批评。媒介批评一般借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进行价值判断,消费主义理论作为传播学理论的重要组成成分,对于指导我国媒介批评具有重要意义。不过,在运用消费主义理论开展媒介批评的过程中,需要坚持辩证的观点,结合中国的国情。  相似文献   

3.
搞批评报道要讲究策略■王丽玲新闻批评在新闻舆论监督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新闻传播主要工具之一的报纸,更要正确而充分地发挥批评报道这一手段,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某些错误、过失向人民作彻底交代,对社会经济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进行揭露,“...  相似文献   

4.
新新闻主义──新闻客观性的扩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叶 《当代传播》2008,(3):92-93
新新闻主义从诞生开始就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激烈批评,直至今日关于它的争论也没有停歇。新新闻主义的内涵与外延都不甚明朗,难以界定是新闻将文学纳入视野,还是文学借新闻撑起另一片天。在本文中,笔者选择新闻传播的角度来探讨新新闻主义,主要探讨其新闻传播学范畴的概念、产生原因、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岳改玲 《青年记者》2017,(9):99-100
近年来,媒介批评已成为国内新闻传播研究的热点之一,不仅媒介批评理论建设取得一定成绩,媒介批评实践活跃,媒介批评教育也发展迅速.作为新闻传播学科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媒介批评在各新闻传播院系普遍开设.然而,与媒介批评课程的蓬勃发展相比,国内针对媒介批评教育的研究有待深入,对于西方媒介批评课程进行研究的论文尚未出现. 美国是新闻传播研究学科化的发源地.自1908年密苏里大学成立全球第一所新闻学院以来,美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已有近110年的历史.鉴于媒介批评课程对新闻教育的重要价值,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尤其是考察美国的媒介批评课程如何定位,讲授什么样的内容,具有怎样的特点,就很有必要.为此,本文对华盛顿州立大学、匹兹堡大学传播学系等一些著名新闻传播院系进行了调研,获得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6.
新闻舆论监督是在一定的舆论基础上,借助媒体的广泛性、公开性,传播以批评性、揭露性报道干预社会生活.形成舆论强势,从而迫使被监督者接受社会规范,改变既定作为的一种特殊的民主监督方式。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政治等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分配形式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新闻舆论监督的难度越来越大,如何搞好新时期的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就成为摆在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面前的共同课题。笔者认为搞好新时期的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关键在于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胡正强 《新闻界》2005,(6):77-79
梁启超作为杰出的报刊活动家,从事报刊活动约三十年,见证了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起步发展时期,深刻地观察和理解我国报刊界当时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不足。面对起步较晚、发展环境不容乐观的中国新闻业,梁启超在其有关论著中,以解读新闻作为范畴支点,对当时的各种报刊及其传播行为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并揭露了当时媒介的诸多不良现象和无行新闻工作人员的蝇营狗苟,通过对媒体和新闻作品展开一系列评价活动,从而建构了他颇具特色的新闻媒介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8.
第一,误把新闻传播史的研究对象作为媒介批评史的对象加以论列和叙述,将媒介批评的内涵无限扩大,侵入新闻传播史研究领域,使媒介批评史与新闻传播史混为一谈,无法区分其应有的学术边界,以致中国媒介批评史的研究在无形中得到消解。  相似文献   

9.
媒介批评:类别探讨与特征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晓程 《新闻记者》2005,1(4):28-31
媒介批评是近年来国内传播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2000年11月,教育部《高校“十五”新闻传播学学科研究规划及课题指南(草案)》,将“媒介批评的理论与实践”列入“十五’重点研究课题”。而后,浙江大学和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新闻暨传播学院分别将“媒介批评”列入重点研究范围,前者还将“媒介批评学研究”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此后,北京广播学院等高校新闻传播院系,还提出开设媒介批评课程的动议。  相似文献   

10.
媒介批评学的新架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明 《当代传播》2001,(6):24-27,23
媒介批评学引导人们科学地分析媒体活动,并由宏观层面推进到 对新闻作品的分析,使其更具实践意义。新闻理论是新闻活动的历史性反思,而 媒介批评理论则是新闻活动的现实反思。近几年,我国媒介批评理论形成了新的 学科架构,主要包括媒介批评的对象研究、媒介批评的内容研究、媒介批评的方 法研究和传播政策分析。 媒介批评正在引起新闻界和新闻研究界的注意,一支媒介批评家的队伍正 在聚集。管理部门、受众和新闻从业者对报道的强烈反思,转移到如何分析、评价 新闻作品,如何认识传媒行为,已经深人到媒体的各个领域。媒介批评学引导人 们科学地分析媒体活动,让受众正确地理解媒介和新闻,导致媒介观念的彻底变 革和新闻解释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1.
200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SARS最为肆虐的悲壮时刻开播,似乎从一开始就预示了中国的新闻工作者所肩负的沉重使命。但无论如何,新闻频道使我们的新闻传播真正由TNT转变为NNN。它的开播在新闻样式上至少有三个重大变化:在国内电视节目中最早使用了字幕条,屏幕下方滚动的字幕新闻实现了新闻的实效传播;新闻品种空前丰富,新闻品质空前提升。受众关注的一批故事、  相似文献   

12.
由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电视批评高端论坛”12月9日在成都举行。论坛围绕电视批评科学化、现代化和电视批评学科建设等主题展开。100多位来自学术界和业界的专家学者等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3.
中宣部于1989年3月6日在关于转发《中宣部新闻研修班研讨纪要》的通知中指出:“揭露性的报道不要为揭露而揭露,而要着眼于解决问题,改进工作。”新闻舆论监督不是为批评而批评,其目的在于帮助被批评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促进解决问题,改进工作,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舆论监督要坚持促进解决问题的原则,注重社会效果。为使舆论监督取得好的社会效果,就要根据实际情  相似文献   

14.
管理     
《传媒》2011,(5):78
《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20日公布4月20日,新闻出版总署公布《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了未来五年新闻出版业发展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包括: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  相似文献   

15.
《青年记者》2009,(17):33-33
背景:眼下正值高校毕业生落实就业单位开始工作的时期。近年来,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在校生数量激增,今年他们的就业情况如何?他们都到哪些单位工作了?本期“青记每月调查”栏目对新闻学子的就业情况作了一个简单的调查。  相似文献   

16.
开展新闻批评是关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立场观点和理论原则在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中的具体运用,也是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记者在进行舆论监督,开展新闻批评时,有几个问题不容忽视. 一.明确新闻批评目的,纠正错误观念 运用新闻批评必须明确批评的立场和目的.  相似文献   

17.
王昕  吕强 《传媒》2024,(6):85-87
延安时期,板报作为党开展宣传的一种特殊媒介,在边区基层广受欢迎。板报的内容围绕信息发布、宣传引导、团结表扬、批评落后以及组织号召展开,实现了服务、改造、组织和引导群众的宣教效果,其传播过程中对小众化媒介的重视、“走群众路线”的新闻原则、注重群众参与及基层党组织建设等经验可以为当代新闻工作提供宝贵镜鉴。  相似文献   

18.
马梦迪 《今传媒》2016,(9):44-45
每年的11月11日,从一开始代表青年亚文化的光棍节,近几年被电商作为网购节,尤其淘宝网推出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创下了销售奇迹。各大新闻门户网站对“双十一”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奇观化的仪式和狂欢。在大肆宣传的同时,它们并没有失掉媒体作为把关人的角色作用,对这一新闻奇观进行了批评和反思。网络新闻媒体从一开始对“双十一”仪式狂欢的符号化建构,到后来产生了对这一仪式狂欢的反思批评,是一种积极的转向。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位居战略大后方的新疆,是我国重要的国际交通要道。一批在新疆日报社工作的中共党员和爱国进步人士,遵循周恩来副主席要求的“把新疆日报当做中共在新疆地区的一个新闻阵地”的指示,全力以赴地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新闻传播活动,为抗日救亡做出了卓越贡献。本文旨在介绍和评析共产党人在新疆日报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要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至关重要的一条是作品要让人愿意读、读得下去。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他同时强调,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