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尼采解构了非生存性的传统哲学,建构起以高扬人的生命价值为核心和标准的生存哲学传统。这一生存哲学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意境哲学,其意蕴是体悟生命的存在价值;是一种生成哲学,其本质是实现生命的创造价值;是一种理想哲学,其目的是追求生命(人性)的完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教育原点的偏离与回归:点化与润泽生命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实现人的生命价值而进行的活动。当今教育存在着一种实证化、功利化、技术化和模式化的倾向。从生命的视角来审视教育,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儿童生命的充分展现与不断建构的过程,是儿童与教师生命互动、交融的过程。在成全每一个幼小生命的历程中,教师自身的生命也得到了升华。  相似文献   

3.
生命教育:从理念到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教育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它既体现了教育哲学由传统的知识论、认识论转向存在论、生活论,也体现了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和社会建构论对其的理论支持。生命教育实施可以从生与死、身与心、生存与发展的维度来建构。  相似文献   

4.
生命是完整的,是富有个性的,生命是自由的,也是具有创造性的.人的生命不仅局限于对现实世界的满足,同时也在不断追求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超越和升华.而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就要靠教育.教育是因为人的生命而存在,生命的生长需要才是教育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5.
对生命主题的叙写和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关注,是当代女性作家毕淑敏小说作品的重要内容。与现代生命美学的视角相契合,其文学创作包含着对于个体生存价值的反思,以及对于生命主体之理想、尊严的重塑。关注毕淑敏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学景观及其建构,探讨毕淑敏小说生命美学的实质及其置身当下、反观人之本体性存在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生存教育对生命价值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由生命、生存、生活构成的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内,生存是沟通生命与生活的纽带.教育的主旨就是要促进人的生命、生存与生活的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现代教育中生命价值的失落,很大原因是沟通生命与生活的中介被打破.生存教育通过教育来调整人的生存方式,化解生存困境,把握生存规律,实现生存价值,从而最终实现教育的生命价值回归.  相似文献   

7.
生存教育与教育的生命价值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家荣 《邯郸学院学报》2009,19(2):88-90,96
人是由生命、生存、生活构成的有机体,在这个仃机体内,生存是沟通生命与生活的纽带.教育的本旨就是促进人的生命、生存与生活的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现代教育中生命价值的失落,很大原因是因为沟通生命与生活的中介被打破.实施生存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来调整人的生存方式,化解生存困境,把握生存规律,实现生存价值,从而最终实现教育的生命价值回归.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以生命为本的活动,离开人的生命教育就无从谈起,然而今天的教育却越来越多地显示出对生命价值的漠视甚至吞噬。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界开始对传统教育中生命价值的异化现象进行了反思,对教育的返魅也变得势在必行。教育是对生命的“唤醒”和生命意义的建构,教育要回归真实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9.
生命人不是一种简单的生命体,其除具备一般意义上的生命特征外,还有自身独特的思想和追求,是集自由、自主、个性以及创新于一身的类生命体.教育,即是让鲜活的生命放歌,让教育者与学习者能从课本知识以及“权力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教育活动中体味生命的意义,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知识自觉地融合,在个人头脑中构建新的观念.教育应关注人的存在问题,树立“生命意识“,建构生命型教师和学生,以教师的生命意识唤起学生的生命价值感,以学生自身生命意义的实现促进教师自我生命意识的生成,使他们应具备的自由自主、个性和创新等特征得以发扬和体现.  相似文献   

10.
人是一个双重生命的存在,既具有自然的种生命,又具有超自然的类生命。同时人还具有可教育性,而教育则源于人生命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人们却遮蔽了这种本原性的需求,把教育的目的异化为知识和技能,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导致人的存在感的丧失。当今要实现教育对人之生命意义的建构,我们就要用认识人的方式来认识学生,从人的角度出发来思考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关注学生内隐的生命情感。  相似文献   

11.
生命教育是德育的主题,它可以唤醒个体的生命意识,使人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价值。对比德国的"敬重生命"教育,我国的生命教育应该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教育,教育的重点应在于培养人的生存智慧,教育的目标应是提升生命价值,使学生珍惜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12.
生命教育是在西方理性主义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拯救生命的方式,它反对科学理性对生命的解构,以重新建构生命的意义来拯救生命。西方生命教育以基督教为文化背景,立足个体,强调个体生命的存在、延续,其不足之处是仅强调保护人的物质性生命,有自我本位倾向,不能安顿人的精神与心灵。  相似文献   

13.
初论对话教学的本质内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话教学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实践形态,是对传统教学秩序的重新建构,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而对话究其本质,它是人类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是教育双方在平等互动基础上的积极建构,它以人的发展为着眼点,进行的是生命的建构。较之以往的教学,对话教学更符合人的规律,更贴近人性,因而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表现出了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濮涛 《生物学教学》2006,31(11):21-22
教育真正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健康成长,而健康的价值在于提升人的生命意义与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怀生命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整合生命教育的不同层次,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学习来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下面谈一谈作者在教学中促进学生体验生命教育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15.
人的生命价值与学校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生命特性表现为自然实体性、个体独特性、整体性、为我性、普遍性和超越性等,生命特性决定了生命价值。生命是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又是价值的承担和主体,生命价值有特殊性和绝对性,也有相对性,生命价值表现为存在性、延续性和超越性。教育理论研究有几种路径,但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教育就是激发人的生命价值,对生命进行价值解读。  相似文献   

16.
人的生命存在是中学教育的原点与基石,中学教育就是应生命生存与发展要求而产生的,因而中学教育应该让学生在具有生命理念的教学过程中认识自己生命的意义,体验作为生命的情感,领会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生命教育:学校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当下的教育在重视“何以为生”之时,却忽略了“为何而生”这样一个终极的教育目标。对物质追求的迷失和生命意义的缺失,生存压力的增加和生活意义感的消失,人际关系的淡薄和孤独感的产生,功利主义对教育的统治和理想信仰价值的弱化,我国特有的忌讳死亡的观念等,使得生命教育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亟需重视。生命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和感悟生命的意义。通过建立生命至上、生命平等的科学生命观,开设生命教育课,让学生在生命情境中体验生命的宝贵和力量,把生命教育置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以期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李晓华 《教育科学》2006,22(4):17-18
关注生命价值:教育的本有之义。教育是使人的生命价值得以提升的过程,而人的生命价值是通过交往实现的。为此,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人充分感悟和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人类独处、居住以及社会交往空间的改变,要求教育重新思考人类存在样态、生命质量以及“诗意栖居”的理想。博尔诺夫试图调和存在主义和生命哲学对“人类图像”的描绘,在“人类空间”概念基础上论证人的空间存在性,揭示空间之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回到人类“原初”空间意象,人类空间突显人作为主体与世界交互的积极作为,肯定生命与空间融合过程的体验性,暗示人类生活的全部空间都具有教育性。空间建构过程,即人寻求自我定位、自我确证和自我发展的创造过程。人类空间观为重思教育本质,通过教育追求“栖居”意义,建构充盈灵动性和生命性的教育空间观,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论教育生活的生命价值——从《民主主义与教育》谈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威完成了对二元论哲学的超越,建构了新的教育理论,但他的学说还只是理论性的,缺乏对现实的解释力。杜威的科学取向、工具态度和理性主义立场,使他从根本上忽视了人的情感、人的生命;同时也使得他未能从生命的角度去考察学校教育的价值。在他的理论中,生活价值是自明的。我们可以将教育生活视为生命的场景与条件。教育生活需要在现实中实现其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