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期刊校对技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海原 《编辑学报》1993,5(4):203-205
一般情况下,科技期刊编辑部没有专职校对人员,校对工作大都由编辑人员承担。列宁说过:“最重要的出版条件是:保证校对得很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用不着出版”。校对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多年的编校实践中,摸索出一些有效的校对技巧,介绍如下。1 出刊的全过程都要重视校对工作,防止差错  相似文献   

2.
这是美国巴尔勒斯—諾布勒出版公司出版的乔治·福克斯·摩特等人著的“新聞采訪論”一书中一章的主要部分,这一章是由麦納得·威·布郎和吉纳特·格·高斯合写的。——譯注。  相似文献   

3.
羚子 《出版视野》2004,(4):44-44
列宁把校对看成是出版最重要的条件。他说:出版“最重要的条件是:保证校对得很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谈不上出版”。毛泽东对新闻出版工作的要求是“不出”错字。毛泽东同志是十分重视校对工作的,他在编辑《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时,就亲自做读校工作,一一改正校样上的差错。1938年6月,在《论持久战》发表时,他曾不止一次地亲自校对,在退校样时,还亲自写信给有关同志,说:“都校了,第三部分请再送来看一次,第一  相似文献   

4.
清代章学诚著作《文史通义》,后有《校雠通义》,它实际是古代的编辑学。编辑为什么叫“校雠”呢?原来“校雠”是校对的意思。刘向《别录》:“校雠者,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校雠原来指校对。《汉书·艺文志》:“至  相似文献   

5.
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1918年6月6日,在当时的首都彼得格勒钟楼大街正式成立了一家私人出版社——人面鸟出版社。它的创始人是苏联图书出版大师萨穆伊尔·米罗诺维奇·阿良斯基。人面鸟出版社的诞生在当时被认为是苏联文化界的一件大事。人面鸟出版社的组织者萨·米·阿良斯基当时并不富有,他创办人面鸟出版社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出于对著名诗人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布洛克的热爱和敬慕。他愿意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以布洛克为首的象征主义派诗人和作家们出版他们的作品。萨·米·阿良斯基是出版社的唯一工作人员.组稿,编辑,校对,发行,他都自己干。他还亲自请美术家为“人面鸟”的出版物画插图,作装帧设计。  相似文献   

6.
消灭报刊图书差错的议论已经不少了,但总成效不大,不信请找一份无错报或无错书刊试试,就很困难.出差错的原因很多,但不重视校对不能说不是首要因素。轻视校对工作和校对人员的例子,在某些编辑出版部门几乎是俯拾皆是的. 其实,真正懂得编辑的人,真正的文章大家并非如此.列宁在编辑《火星报》期间,常常亲自校对,对每篇文章的语言、音节、标点都要反复核实。他在关于出版《俄国资本主义底发展》一书的一封信中说:“最重要的出版条件是:保证校对得很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用不着出版.”——在他看来,校对是出版的第一条件。鲁迅一生化在校对上的精力几乎不亚于编著,许广平先生回忆道:“每一种译著的最初出版,往往多是经过鲁迅先生和我共同校对。……有时甚至六七校,平时的所谓初校,在我们已经是二校、四校了。”《鲁迅日记》中就有不少“通夜校《奔流》  相似文献   

7.
文件·会议·讲话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出版工作的意见·”···“···········“··········“一(1 .1)全国出版工作会议在京召开············”··“·“···”····”······“····……(2 .1)把八亿农民放在眼前··················“·“····“·····“········……邓力群(3 .3)大兴出版改革之风 —出版、印刷、发行改革座谈会侧记··················……世平(3.5)国家出版委员会座谈出版改革·········,······”·…  相似文献   

8.
多一点理解 多一点尊重──全国首届校对工作研讨会侧记本刊特约记者佟晴对校对工作需要多一点理解,对校对工作者需要多一点尊重。这个呼吁是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主席卢玉忆在全国首届校对工作研讨会上发出的。她说:“校对工作在出版工作中是一种基础性工作,是不...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在20世纪50年代初和60年代初先后出版,距今已有四五十年之遥。关于对这部名著出版史的研究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当年直接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多已离开人世。据今年已八十九岁高龄的老出版家王仿子同志回忆:“1949年6月,我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调到出版委员会,任印务科科长。那时候新版《毛选》的排版、校对工作正在进行。出版委员会主任黄洛峰对这部伟大著作的出版工作慎之又慎,制定了一个严格的保密制度,只允许少数人接触这项工作……这项保密制度使现在的调查工作十分困难”,因为当年“直接经手这项工作的黄…  相似文献   

10.
潘树广 《出版史料》2001,(1):101-102
有些书籍在论及校对的历史时,认为古代称校对工作为“校雠”或“校勘”,而“校对”则是出现得很晚的词汇。例如《校对手册》(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版)说:“校对工作我国古代就有。古代的校对工作叫‘校雠’(雠即仇)或‘校勘’。”又如《辞源》(修订本),收录“校雠”、“校勘”,却不收“校对”。按《辞源》的“出版说明”:“收词一般止于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此书不收“校对”,表明编者将它视为鸦  相似文献   

11.
编辑之友·书讯报·博览群书·出版研究·文汇读书周报·书林·编辑学刊·中州书林八家刊物联合举办第三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评选活动一、为促进图书出版工作的繁荣,加强出版界与读者间的联系,《编辑之友》、《书讯报》、《博览群书》、《出版研究》,《文汇读书周报》、《书林》、《编辑学刊》、《中州书林》8家报刊,决定在第一、第二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评选活动的基础上,继续举办“第三届全同图书‘金钥匙奖’”评选活动。二、第三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评选办法:从1989年4月份起,分  相似文献   

12.
编辑与校对:分工不分家吐尔逊·阿布都拉编辑和校对是出版过程中两个紧密相连的重要环节,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和补充,两者分工而不分家。校对员根据原稿进行校对,但如发现原稿有误,也应提出来,由责任编辑负责处理,不能认为这是作者或编辑的事,就可以听任不管...  相似文献   

13.
第期筑二期毛主席在读报《照片)“·“·”·”·“·”..“…吕厚民报(封劲把革命的号角吹得更响亮····“”·“·“·”一本刊编辑室(2》 一新年献词报纸工作的根本问皿是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平 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 ....“..···.....·““·····“·“·“··””二“””·…齐正(5) 扭事实讲道理·”“·“······”“““·”·””一野艾(7) 深入实际对提高理论水平的意义·““·“”··…李半黎(9)中共山西省委发出进一步办好山西日报农村版 的指示·”·”·”··········,…  相似文献   

14.
读 今年5月9日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版 ,发现在标出“本版责任编辑×××”的同时 ,并列刊出了“本版责任校对×××”。我们的校对从“幕后”走上“台前” ,好!每家新闻单位 ,都设有校对 ,但往往附属于编辑部门 ,很难进入“正堂”之列 ,然人们又很难否认 ,校对在防止差错、净化版面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新闻界内 ,人们又往往把发现差错 ,挡住失误的帐记在编辑的功劳簿上 ,而总把防止差错作为校对工作的义务 ,尽了职也是理所应当。把责任校对与责任编辑并列于报端 ,是对校对工作者的尊重 ,更是对校对责任心的一种鞭策 ,值得推而广之从…  相似文献   

15.
这是美国巴尔勒斯——诺布勒出版公司出版的乔治·福克斯·摩特等人著的“新聞采訪論”一書中的一章,这一章是由艾摩·華特生寫的——譯注。  相似文献   

16.
《哈里·波特》发行直逼100万 据《中国图书商报》报道,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哈里·波特》自去年10月份出版以来一直旺销。第二次加印5万套早已发完,第三次印刷的8万套也已被“瓜分”。至此该书总共印刷33.15万套,接近100万册。第四册《哈里·波特与火焰酒杯》也将于“六一”出版。  相似文献   

17.
《出版发行研究》2006,(12):84-87
卷首语科学技术已成内在要素——参加全国科技大会初感!!!!!!!!辰目一·1捍卫书价,捍卫书业!!!!!!!!!!!!!辰目二·1出版业“最有希望的田野”——由三峡出版社为库区农村编书、送书所想到的!!!!!!!!!!!!!!!!!!!!辰目三·1我们怎样来研究出版产业?!!!!!!!!!!!辰目四·1不要轻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由审读一篇博士学位论文所想到的!!!辰目五·1“商务”之魂:文化追求与商业利益的统一——论“商务”出版理念之真谛,兼论出版发行体制改革之目标!!!!!!!!!!!!!!辰目六·1追求农家书屋的恒久性!!!!!!!!!!!!辰目七·1让我们以文化人…  相似文献   

18.
“9·11”事件,对美国历史教科忆出版商来说,可谓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本来,2002年2月要上市的教科书,都已准备好要付印,“9·11”事件后又要忙着改版——增加“9·11”事件的内容。以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为例,他  相似文献   

19.
这是美国巴不勒斯—諾布勒出版公司出版的乔治·福克斯·摩特等人著的“新聞采訪論”一書中一章的摘要。  相似文献   

20.
域外书情     
美秋季图书市场围绕“9·11”打转 美国秋季出版市场成为“9.11”出续集的天下,从“9·11”一周年纪念相关的书籍到读者翘首期待的杜娜塔特小说《秘密的历史》,名目繁多。法国作家梅松的新书《“9·11”大谎言》也出版了英文版。 去年“9·11”之后,美国至少出版了一百本与这件恐怖攻击事件有关的书,然而这一悲剧仍不断衍生出不计其数可探讨的题目,如谈情报工作一败涂地的《The Cell》、谈都市计划的由曾获普利策奖的历史学家麦克华勒斯所著的《纽约新计》(The New Deal for NewYork)。由于媒体和出版界在9月前将重点放在“9·11”,因此有的书推迟到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