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蓝翔 《收藏》2006,(11):59-59
促使我写此文的动因,是1995年在广东惠州举办的华夏民间收藏展上与《收藏》杂志主编杨才玉先生的会面。此前虽然拙文多次发表于《收藏》,但我无缘和主编相识,这是第一次见面。他提出聘请我担任《收藏》杂志特约撰稿人,要我多写关于海派收藏的文章。  相似文献   

2.
董良义 《收藏》2011,(10):135-135
笔者是一名普通的收藏爱好者,同时也是《收藏》杂志的一名普通读者,因《收藏》杂志2011年的改版问题,给《收藏》杂志社发了一封信。本来认为也不是什么大事,没想到《收藏》杂志极为重视,《收藏·趋势》的主编季英伦、《收藏》的编辑袁水清,  相似文献   

3.
王秋峰 《收藏》2013,(1):171-171
说起我的收藏之路,与《收藏》杂志有着不解之缘。1993年夏,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家古玩店看到了一本《收藏》杂志,随手翻阅,越看越喜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此后,我就从该古玩店借阅了当年的《收藏》杂志。1994年,我开始订阅或购买《收藏》杂志直到今天。20年来,我的工作单位和住址变更了好几次,给订阅《收藏》带来不便。为了看全《收藏》,除订阅外,我或者从报刊亭购买,或者借阅其他藏友的,或者年底从杂志社邮购当年杂志。  相似文献   

4.
蓝翔 《收藏》2013,(3):147-148
岁月飞逝,转眼间《收藏》杂志已创刊20年。说起我和《收藏》的不解之缘,至今令人难忘。1992年,我在上海创办第一个区级法人收藏学术社团——虹口区收藏学会,工作十分艰辛而忙乱。这时喜讯传来,全国第一家大型收藏期刊——《收藏》创刊了,我心中无比高兴,  相似文献   

5.
刘继涛 《收藏》2007,(3):164-164
我是一名基层文博工作者,平时在工作学习中离不开专业报刊杂志,更离不了《收藏》的帮助。《收藏》扎根民间,绽放于中国文博期刊的百花园中,是初学者的门径、爱好者的指南、研究者的参考。《收藏》集民间和馆藏文物精华,汇藏各界学者专家研究成果,引领民间文物收藏,开拓文玩博览。《收藏》融艺术鉴赏、文物研究于一体,富于知识性和趣味性,魅力独具。  相似文献   

6.
罗宏才 《收藏》2009,(8):172-172
衷心祝贺《收藏》创刊200期!祝贺《收藏》取得中国藏界三次入围国家期刊奖的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7.
蓝翔 《收藏》2013,(2):147-148
岁月飞逝,转眼间《收藏》杂志已创刊20年。说起我和《收藏》的不解之缘。至今令人难忘。1992年,我在上海创办第一个区级法人收藏学术社团一一虹口区收藏学会,工作十分艰辛而忙乱。这时喜讯传来,全国第一家大型收藏期刊一一《收藏》创刊了,我心中无比高兴,因为这是一个藏友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8.
由《收藏》杂志编辑部编辑的《中国收藏二十年》于2003年8月出版发行。《中国收藏二十年》为《收藏》杂志2003年增刊,由杨玉才主编,主要内容为1980-2000  相似文献   

9.
廖国柱 《收藏》2006,(1):153-153
作为一名迷于收藏的人,为感谢《收藏》13年来为广大读者带来的巨大精神享受,特作小诗一首,祝愿《收藏》百尺寸竿头,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10.
《收藏》2013,(1):170-170
由文化出版界专家祝君波先生撰写的《祝君波谈收藏》一书,近日,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15万字30余篇文章,分成“收藏篇”和“市场篇”两部分,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总结了收藏活动的规律,提出了一些重要且独到的见解,重点篇目如《收藏的三种境界》《国家收藏和私家收藏应并行发展》《收藏家的创造性劳动》《收藏也是创意产业》《收藏行为的私人性和社会性》;二是总结了历史经验,对新形势下收藏的变化作出了理论解释,重点篇目如《收藏环境和观念的变化》《私家收藏的历史新阶段》《华人收藏事业的现状和展望》《廿载斗转呼唤回归》;三是研究收藏和市场的相互关系,对艺术市场的理论构建提出独到的论点,提供了珍贵的借鉴,重点篇目如《跨入亿元时代的中国收藏》《收藏家的条件和素质》《选择艺术品的三项工作》等。  相似文献   

11.
师福贞 《收藏》2007,(1):153-153
199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见到了《收藏》创刊号,一见钟情,从此月月与《收藏》“约会”,相伴相守,从无间断。15年来我最深的体会是,《收藏》伴我,我伴《收藏》,都在不断成长。  相似文献   

12.
王建中 《收藏》2009,(4):148-148
退休在家,偶尔将十几年来订的《收藏》杂志取出来,一一拜读,感慨颇深。在《收藏》中我注意到,《收藏》是与百姓互动,是百姓参与、专家和百姓共荣的。杂志植根在群众这块沃土的《收藏》定会结出累累硕果:征集广告定位语,1997年开办抽奖重奖读者活动(当时我也参加了,对读者的郑重承诺格外亲切),  相似文献   

13.
王昆 《收藏》2008,(6):146-146
3月中旬本刊编辑部收到巴塞罗那一家华人开办的广告公司负责人沈宗平先生的来信,沈先生在信中讲述了公司一直在海外宣传和推广《收藏》杂志的相关情况,表明了他们推广杂志不仅是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也把能有更多人爱看《收藏》杂志和爱护关心国宝作为公司的最终理想,希望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收藏》,表达了海外华人对《收藏》杂志的真挚感情。  相似文献   

14.
张新华 《收藏》2013,(9):170
2013年元旦刚过,就收到第一期《收藏》杂志,只见封面上"收藏"两字金光闪闪,珐琅彩瓷器充满喜庆色彩,彩色精印页码增加到200页,手感十分厚重,真使我爱不释手。读了新年寄语《我们共同的节日》,我感慨万千,《收藏》的编者们满腔热情,历尽艰辛,与时俱进,不负众望,使《收藏》才有了成绩斐然的今天,兑现了创刊之初对读者  相似文献   

15.
郭剑 《收藏》2009,(8):170-170
想起当年网路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的时候、《收藏》月刊还没有在美国洛杉矶落地发行的时候,一本由朋友在中国内地带来的《收藏》杂志,有幸在洛杉矶古玩爱好者以及收藏家之间传阅,而传阅这本杂志竞成为收藏圈内的一件乐事。  相似文献   

16.
徐东升 《收藏》2013,(7):147
醉心于《收藏》,是我对《收藏》的感受。《收藏》如美酒,让我一生沉醉。偶得《收藏》,如获至宝1993年初,我所在单位兴建"北京长城射击场",由我担任副主任,主管对外宣传和办公室工作。射击场成立后开通了邮政业务,5月份开始订下半年报刊,订刊工作由我负责。在翻阅报刊订阅目录时,我突然发现了《收藏》。缘于对收藏的敏感度,我毫不犹豫地订了。打那时起,我便与《收藏》结下了如兄弟般的情义,之后,每年必订阅。当我收到1993年下半年第  相似文献   

17.
蔡鑫泉 《收藏》2013,(12):121-121
手捧《收藏》编辑部惠赠的散发着油墨香味的2013年第6期《收藏》。感慨系之。  相似文献   

18.
刘士宗 《收藏》2008,(4):169-169
十几年来看《收藏》,只是到手翻翻而已。真正认真阅读《收藏》是从2007年1月那期(总第159期)开始的,好使我走上古陶瓷研究之路,带给了我无限快乐。  相似文献   

19.
张海成 《收藏》2006,(1):152-152
河南这么大,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收藏有全套《收藏》,我即是其中之一。我爱收藏,才爱《收藏》。当年旅行结婚到西安,初次见到这本当时并不起眼的《收藏》,完全没有想到他会坚持到今天且茁壮成长。十多年走过来,我国的经济形势一路走高,收藏事业也一路火爆,《收藏》兴旺发达的前提条件已经具备。作为一个老读者,我给杂志社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邸超 《收藏》2008,(4):169-169
《收藏》起到其他任何同类书刊难以企及的作用,不仅内容丰富,看了赏心悦目,而且图片精美,装帧讲究。手捧每期《收臧》,如捧美酒,如食甘露,令人心旷神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