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史家严家炎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鲁迅的小说,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顶峰。苏教版《短篇小说选读》选录的《在酒楼上》,是一篇意蕴丰富、曲折幽深的文本。周作人认为,在鲁迅的小说中,此篇写得最好,是一篇"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最富鲁迅气氛",就是集中表现了鲁迅思想的复杂性、深刻性以  相似文献   

2.
一部小说作品成熟的标志之一,是叙述视角的成熟。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他的小说几乎每篇都是"精品",正如有学者所言,"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1]。仔细阅读《呐喊》和《彷徨》中的小说,会很明显地发现鲁迅采用不同的叙述视角来组织安排他的小说叙述,具体可分为三大类:一、零视角或无限制性视角;二、内视角;三、外视角。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上发端,又在鲁迅手上成熟,鲁迅小说以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鲁迅留下的文学遗产包括与文言小说迥然不同的语言风格,颇具现代意味的叙事视角,对于形而上学的人生思考,戏剧化以及实际的表现,都是后世作家可借鉴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上发端,又在鲁迅手上成熟,鲁迅小说以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鲁迅留下的文学遗产包括与文言小说迥然不同的语言风格,颇具现代意味的叙事视角,对于形而上学的人生思考,戏剧化以及实际的表现,都是后世作家可借鉴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文学繁复多样的风格流派中,现代抒情小说独具特色。 现代抒情小说从二十年代开始得到发展,鲁迅的《故乡》开辟了抒情小说的源头,被称为“东方的伟大抒情诗”。从鲁迅、郁达夫到废名,奠定了抒情小说的基本模式;沈从文的小说则完成了抒情小说从题材到形式的飞跃,《边城》标志着抒情小说在艺术上的成熟;肖红的《呼兰河传》则在抒情小说艺术上另僻蹊径,孙犁的《白洋淀纪事》灌注了时代的精神,是对抒情小说的一个开拓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是与现代中国伟大的思想文化巨人鲁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鲁迅的影响,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其他任何作家所不可比拟。他的思想艺术的某些特质,在现代文学整体面貌上打下了鲜明的印记,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是“鲁迅时代”的文学。1918年5月《狂人日记》的发表,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1923年8月出版小说集《彷徨》,收小说11篇。这些作品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  相似文献   

7.
鲁迅——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他的小说不仅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广阔的内涵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的进程,更以其独特的语言和超凡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因此,本文以鲁迅小说的语言为基本着眼点,以语言运用中的突出特点“博采众长”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两个大的方面,即一古今交融、文白杂糅,二中西结合、独树一帜,对鲁迅小说语言的“博采众长”这一特点进行简单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中国现代小说是从鲁迅开始又在鲁迅那里成熟的话 ,那么 ,中国现代多幕话剧也完全可以说是从曹禺开始又在曹禺这里成熟的。现代多幕话剧作为综合性艺术 ,当然文学剧本最为重要 ,但衡量剧本是否成功 ,演出效果 ,包括社会价值和票房价值的综合效果是重要标志。曹禺的主要剧作如《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作品 ,一开始演出就反响热烈 ,后又长期反复演出 ,艺术魅力经久不衰 ,正是这种综合效果的表现 ,我在这里说的多幕剧的“开始”和“成熟” ,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曹禺成为中国现代最杰出的戏剧艺术大师 ,也表…  相似文献   

9.
人物语言是小说语言美学的考察对象。鲁迅小说中的人物语言以其凝炼、深刻在中国现代学史上独树一帜,尤其是他所熟悉的农民与乡村封建知识分子的语言更是潜用得与其身份、性格丝丝入扣,天衣无缝。章通过对闰土、祥林嫂两个农民和鲁四老爷这个封建遗老无声语言的分析,力求归纳出鲁迅小说人物语言营造的特色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一、填空题1.鲁迅小说中现代知识分子形象有《在酒楼上》的,《孤独者》中的,还有《伤逝》中的和。2.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与其胞弟周作人以“周氏兄弟”而闻名中国现代文坛。3.、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4.“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这是出自鲁迅小说。5.1936年,鲁迅出版了历史题材的小说集。6.如果说《呐喊》、《彷徨》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杰作,《故事新编》则主要表现为。7.废名小说创作始于年,终于年,几乎与现代文…  相似文献   

11.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14篇小说;《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出版,收11篇小说。鲁迅说过,他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来写小说的,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川鲁迅这两部小说集在艺术上,吸收和借鉴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把外国小说的经验与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结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的基础,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揭开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2.
讽刺小说在先锋作家鲁迅手中开始萌芽,伴随着民众对幽默、讽刺等概念的认识加深,中国讽刺小说得到了深入发展,除鲁迅外,还涌现出诸如老舍、沙汀、张天翼等重要的讽刺小说创作者,他们利用手中的或犀利或温婉的笔刻画出了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虽然人物所处的阶级有所差别,但贯穿其中的幽默、讽刺的意味却是相当深远。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的乡土文学,是受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以及东北欧等国描写乡村生活小说的启发和影响而形成的小说创作潮流.20世纪的乡土文学创作开始于20年代,以鲁迅及鲁迅影响下的乡土小说为代表.之后,乡土文学逐渐发展成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小说创作现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出现了许多非常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乡土文学逐渐走向成熟,可以看作中国小说走向文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小说创作一开始,就与以“娱乐、消闲”为主要目的和追求的通俗小说、大众文化区别开来。他指明,自己所写的是严肃的“为人生”的小说,这正是鲁迅所开创的“五四”新小说的最本质的特征。鲁迅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为人生的文学”,是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的,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真的文学;是关注下层人民,着重揭示病态社会的人的精神病态的文学,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而它最终指向的是绝望的反抗。作为一个无限丰富却又充满本体性的困惑的灵魂,鲁迅是在真实与说谎的矛盾的张力中来进行写作的。正是时时面对这样的写作的困境,就决定了鲁迅小说写作上的一系列的特点:本体性的隐喻性、“复调性”和音乐性。鲁迅在自评小说时,提出了一个审美标准:“从容”还是“逼促”。这是鲁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15.
被称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的鲁迅,其实一生所写的小说并不算多。然而,他给世人留下的几部小说,却都是上乘之作。鲁迅小说深刻地反映了一个时代,成功地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典型形象。其巨大的思想艺术成就,本文不打算作全面深入之分  相似文献   

16.
小说创作是鲁迅前期文学活动的主要方面。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丰富和深化了现实主义,成为二十世纪现实主义的世界大师之一。他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开辟了新文学发展的广阔道路。一、现实主义创作意图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开始创作小说。他创作小说的意图首先是为了改良人生,改良社会。鲁迅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吧,我仍抱着  相似文献   

17.
<正>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品,学习和研究现代文学尤其鲁迅作品的读者、学者时常提到它。人们对这篇小说的深刻思想和战斗意义的评价,是比较一致的,而对“狂人”形象及其语言的认识,却有很大分歧。有感于一些论者对“征人”语言的特点似乎注意不够,很少具体论析,我以小说的首尾两节为例,写了《“狂人”和月光》等三篇札记,试图阐述鲁迅在日记前的小序里已指明的“狂人”语言的特点。拙文承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者厚爱,发表在该刊一九八二年第一辑。我在札记之二《对于日记第一节的时解》(以下简称《理解》)中,  相似文献   

18.
在华文教育中,鲁迅小说对于弘扬中国现代文化具有突出的意义。本文从时代文化背景、现代文化意义、艺术创新成就、语言规范应用等四个方面论述了鲁迅小说在华文教育中的地位,并对如何进行教学操作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女学生”是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事物,中国现代小说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审视。“女学生”在很多现代著名作家的笔下出现,如鲁迅、老舍、巴金、茅盾、郁达夫、沈从文等人均对其有重点关注。从《伤逝》、《寒夜》、《离婚》、《林家铺子》、《她是一个弱女子》、《余泪》、《萧萧》等作品可以看出,“女学生”有被人误解和误读的一面,同时她们自身也有着不成熟的一面。女性开始走出家庭来到学校,一方面她们因为学校的新式教育而大开眼界,另一方面,却因为缺少家人的贴身管教而很容易误入歧途,成为迷途的羔羊。中国现代小说对女学生的这种审视,至今仍有较强的现实意味。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小说创作一开始,就与以“娱乐,消闲”为主要目的和追求的通俗小说,大众文化区别开来。他指明,自己所写的是严肃的“为人生”的小说,这正是鲁迅所开创的“五四”新小说的最本质的特征。鲁迅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为人生的文学”,是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的,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真文学;是注关下层人民,着重揭示病态社会的人的精神病记的文学,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而它他最终指向的是绝望的反抗。作为一个无限丰富却又充满本体性的困惑的灵魂,鲁迅是在真实与说谎的矛盾的张力中来进行写作的。正是时时面对这样的写作的困境,就决定了鲁迅小说写作上的一系列的特点:本体性的隐喻性,“复调性”和音乐性。鲁迅在自评小说时,提出了一个审美标准:“从容”还是“逼促”。这是鲁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