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司马相如<封禅文>是对汉武帝的"讽谏"和"尸谏",是"讽武帝不要夸功封禅",但其客观上确促进了武帝这一举措.而造成这一目的与效果相背离的原因则与汉武帝作为接受主体对文本解读的主观意向性,<封禅文>本身作为赋体文铺张扬厉的特点,以及经学语境下文学话语的贫乏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
封禅,系历代君王为感谢上天地祗授予自己治理人间权柄而举行的一项重大活动。中国古人以东方为主位,故封禅一般都在东岳泰山举行。万岁登封元年(696),武则天却以中岳嵩山为封禅之地,本对其原因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黄帝说》及其他《汉志》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书·艺文志》所录15家小说已全部亡佚,但其中的《黄帝说》即公孙卿于元鼎四年献给汉武帝的“札书”,《史记》、《汉书》中存有佚文。《封禅方说》也在《风俗通义》中存有佚文。《周考》、《臣寿周纪》、《虞初周说》多讲周制周事,其出现与汉成帝时的建始改制有关。15家小说多为西汉方士伪托之作  相似文献   

4.
《封禅方说》原书已佚,无法详考该书与汉武帝的关系.现存《史记·孝武本纪》几乎与《史记·封禅书》完全相同.根据《史记·封禅书》、《汉书》、《风俗通义》等相关记载,可大略推测汉武帝不得不封禅是《封禅方说》的成书背景,汉武帝时期的方士之风加速了《封禅方说》的形成,以公孙卿为代表的方士群体创作了《封禅方说》.汉武帝晚年对求仙态度的转变是《封禅方说》一书散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近年有章说,司马相如的“封禅”是对汉武帝封禅的“讽谏”和“尸谏”,是“讽武帝不要夸功封禅”,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也是反对封禅的。武帝封禅是迷信神仙的活动,但司马相如和司马谈父子并没有反对封禅,武帝本人对迷信神仙也有一个认识过程,晚年有所觉醒,简单否定是容易的,但不能揭示历史的复杂性和历史的深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原回目是: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叙写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为止,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着重写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它虽取材于历史(史书陈寿的《三国志》以及裴松之为《三国志》作的注),但它又是一部小说,是在民间传说、讲唱和戏曲基础上写成的,有人说作者罗贯中写这本书是“据正史,采小说,征文辞,通好尚”,的确符合实际情况。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时代是元末明初,作者推崇“忠义”,主张以“王道”“仁政”治  相似文献   

7.
唐朝史学家李延寿撰写《南史》和《北史》,《南史》记述宋武帝永初元年至陈后主祯明三年(420—589年)的史事;《北史》记述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至隋恭帝义宁二年(386—618年)的史事,后人受此书的影响,习惯上称宋、齐、梁、陈为南朝,称魏、齐、周、隋为北朝。但是,旧史书上提到的南北朝概念不一样,当公元10—13世纪两宋与辽、金对立时期,宋统治者称辽、金为北朝,辽、金统治者称宋为  相似文献   

8.
许多文人都认为司马相如的《封禅文》是对汉武帝阿谀奉承,张裕钊却以为“不然”。是“讽武帝之封禅”,并指出这些文人的学风不正,没有读懂《封禅文》的本旨。  相似文献   

9.
汉武帝刘彻是汉代在位时间最长(前140~87年)、最有才干、最有作为的一个皇帝,也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封建帝王之一。对他的评论历来众说纷纭。古人对汉武帝的评价可归纳为四种类型。(一) 否定。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虽说:“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修法度”,但在《史记》其他有关各篇中对武帝的所作所为则是完全否定的。《封禅书》中说:“今天子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披露了汉武帝大量的迷信鬼神的举动。《匈奴列传》中说:“今帝即位,……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后来是由于武帝“择任将相”不当,才导至与匈奴关  相似文献   

10.
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在语言艺术上有很独到的地方,可以说在众多的现代小说之中,是独树一帜的。本文试以《围城》前三章为主,对其语言艺术作以粗浅论述。一、精妙的讽刺语言《围城》属于讽刺文学。它的价值不在于对历史的推动者们的歌颂,而在于对历史进程中一个方面的人情世态的揭露。如作者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为第一次出版作的序说: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一生,不仅卓有成效地创作了一批优秀的小说、散文、杂文作品,而且,还与美术、戏剧、电影等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正是这些方面的结缘及所获得的艺术营养,在丰富其精神生活,满足其生命发展的需要以及彰显了其广阔的艺术兴趣的同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内化为了他小说的艺术因素,从而使其小说具有了立体的、多样的、跨艺术的非凡魅力。其中,诗性品格、散文倾向、戏剧化、音乐性、空间感、画意等是其小说跨艺术魅力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浅议老舍的市民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小说的独特价值在于用文学手段营造了魅力纷呈、华彩多姿的市民世界,并以文化批判的视角审视历史剧变时代的中国市民阶层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的承袭与变化.老舍小说里的市民形象大致可以分为"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底层市民形象"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每个系列都有独特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艺术的共通性以及汪曾祺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偏爱,使他在小说创作中汲取中国传统绘画的丰富营养,以草根性书写和开放性结构完成了其小说召唤性意境的创设.  相似文献   

14.
诗意缘何生成--论孙犁抗战小说的艺术范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孙犁抗战小说的总体认知,人们往往自觉把握出其中的“抒情”与“诗意”品格。这是显在不争的事实。这种品格使孙犁的抗战叙事凸显于那一时代相对来说比较粗砺、干枯的文学创作背景上。然而,对孙犁抗战小说的“诗意”与“抒情”品格,许多研究者只是作为一种既定事实来接受。论者把孙犁的抗战小说作为一种艺术范式来看待,着意从叙述对象的确立、叙事场景的偏好、叙述视角的选取等方面,力图探讨这一艺术范式何以生成。  相似文献   

15.
第三届中国舟山桃花岛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9月召开,会议对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意蕴、创作渊源、重要作品及其主要人物的精神内蕴等,进行了多方面认真解读和深入剖析,同时对于武侠小说与武术文化关系、小说文本修改、传播及其研究史,以及金庸武侠小说的独特艺术手法等几个方面,展开了热烈探讨,颇多新见。  相似文献   

16.
南巡纪事状游是乾隆《御制诗》集一个重要内容。《扬州画舫录》中的纪游诗,揭示了歌吟维扬风物胜景。体恤民情,关注国计民生,推重历史化名人等丰富蕴含,体现了乾隆个人的真情实感和审美价值取向。其诗多融合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善于运用诸种修辞手法,语言明快、自然,注意炼字锻句,不乏鲜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韩少功的小说创作虽然形式与风格多变,但拷问灵魂一直是其创作的主题。文章就从创作方法、人物塑造以及叙事策略等三个方面分析其小说主题的深化演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意象独特的人物塑造是刘震云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他的"故乡系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群体意象,主要表现在奴性化人物、符号化人物、非人化人物、戏剧化人物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乡土小说作家,其家乡湘西以及湘西的民俗成为他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和支撑点,作者从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中,提炼出饱含深刻寓意的意象母题,将民俗文化摄入作品并使之具体化,艺术化,形象化,从而使他的湘西乡土小说具有了丰厚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20.
教授作家汤吉夫已经向当代文坛奉献了数百万字的小说,新近结集的《遥远的祖父》标志着他的小说在人性的探询、历史的厚重、文本的出新、艺术的圆润上已经攀上了新高。他以稳固的审美理想,匡正了某些长期流行的创作定势,为文坛提供了久违的、难得一见的刚性形象,并通过自己的小说对当代知识分子进行了艺术的定位和灵魂的透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