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就学校教育、学科教育而言,生命教育是指以学生个体的自然生命为基础,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唤醒,引导学生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教育原理告诉我们:“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然而一直以来,中小学生的学校教育似乎偏离了教育的意义。清楚什么是教育,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认清教育的本质、明确自己的职责、找准前进的方向大有裨益。而作为一名教师,掌握好课堂就是对教育意义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3.
提到巴西的美食,人们第一个就会想到香喷喷的巴西烤肉,但是有着巴西“食谱之根,生命之根”美称的却不是巴西烤肉,而是由巴西印第安人发现的木薯。刚到巴西时。巴西朋友请我吃巴西烤肉。看到服务员端来小碟,里面放着粉状的东西,我心中生疑。朋友说:“这是法罗法,用木薯粉和鸡蛋做的。是最好的解油腻食品。”朋友告诉我,木薯是巴西人最普通、最典型的食物之一.巴西人吃什么都能和木薯搭配.吃什么都离不开木薯。  相似文献   

4.
在青少年心理危机渐趋严重的今天,初中古诗文教学应该遵循"以人为本"、"全人教育"的理念,充分发掘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这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作者尝试从"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自然"和"人与宇宙"这四个维度展开,在初中古诗文教学这渗透生命教育,以诗意润泽心灵,为生命加钙,使学生保持一种强健的生命意识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通过两次"生命教育"的教学,我深切地感到,教师的美德在于引导青少年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或他人的经历,体会生命的可贵,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6.
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必须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重塑伦理道德教育"为突破口。与生命的自然、社会、精神三个属性相对应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应包括生命基础教育、生命发展教育、生命超越教育三个方面。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要求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管齐下,这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视域的生命教育缺位与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在本质上是有生命的.然而,当代教育中生命的缺位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全面发展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由此,站在生命哲学高度上,反思当代教育中生命缺位的现象,从现实人的需要出发来构建生命教育的体系,探讨学校在生命教育中的应有作为,正是本文之主旨.  相似文献   

8.
生命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学校通过特定的教育手段与功能,帮助学生为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从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感恩教育、关注学生生命本色的教育、关注生命情感的教育、关注"钥匙"儿童的教育五方面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9.
人是由生命、生存和生活构成的有机体,生命、生存、生活是人成之为人的首要前提,也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条件。开展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与生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生命教育"可以从三个方面推进人的发展,即从人的生存性、社会性与超越性三个维度推进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谭昌辉 《今日科苑》2007,(9):108-109
有人说,生命在于运动,也有人说,生命在于静养。我认为,生命在于平衡。我是古稀有三之人,高中毕业选送留苏时,就因血压高而被落选,读大学时因悲  相似文献   

11.
事实上,任何一类言语人才的成才,都是基于原生的言语生命的特殊禀赋,即人的言语"野性"、"天性";保有"野性"、"天性"才能生长成"个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育首先要确立的观念便是:爱护、顺应每一个孩子的言语"野性"、"天性",牧养每个孩子的言语生命。笔者在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让主问题与批注相得益彰,即在批注中生成主问题,又围绕生成的主问题进行批注,是爱护、顺应每一个孩子的言语"野性"、"天性",牧养言语生命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张莉  张焱 《中国科技信息》2007,(12):262-263
本文从对主体性教育的分析着手,认为生命教育是主体性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由此提出生命教育的内涵在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及敬畏生命;并提出生命教育可从生命教育目标制定、课程设计、教师素养提高,多渠道、多形式地予以实施。  相似文献   

13.
教育青少年认识生命、体验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已成为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而青少年的生活中却出现了"电子宠物"这一形式,本文将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分析这一形式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的误导,进而探讨了生命及生命教育的内容、特点及青少年生命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叶霖林 《知识窗》2020,(2):74-74
作为一种着眼于生命意义的价值教育,生命教育的目标在于鼓励人不断发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并逐步实现人生意义。语文课程不仅承载着传递知识的责任,还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所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堂应该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阵地。加强生命意识的渗透,使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生命教育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生命观,接受生命,接受生命中的一切必然和偶然。在语文课堂上努力渗透这样的生命教育。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完整的,完美的。  相似文献   

16.
自杀已成为我国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且低龄化严重。此现象折射出了当今部分青少年情感的荒漠,时生命的漠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纵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认为,它与我国长期缺乏生命教育有关。那么,什么是生命教育?如何教育大学生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如何引导大学生走出对生命理解的误区?如何在更高层次上升毕生命的境界,追求生命的真谛?而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对大学生走向社会,勇敢面队各种挑战和压力,拥有一个幸福健康的人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谢艳妮 《大众科技》2013,(12):166-168
当代青年人在“三观”中出现种种问题,与生命教育的缺位有关。生命教育是教导通过审美与觉知追寻爱与幸福的教育,音乐教育通过听觉感官获得精神愉悦的审美感受,并通过对内在情绪的觉知思考正确的生活态度,最终目的与生命教育一致,因此可以利用音乐教育从节奏和冥想、以乐会友、审美觉知等方式加强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8.
梁涛 《科教文汇》2009,(23):62-62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尊重人的生命存在,培育人的主体精神,反映教育的丰富内涵,促进生命的全面发展,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追求教育的艺术境界,让生命因接受教育而精彩,让教育因尊重生命而深刻。生命教育融入校园生活的开展,对于当代教育来说,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9.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的一段话,它让我们看到了一幕最美丽的教育场景,一种关于"慢"的教育艺术。慢是生命成长的特征,教育是对生命特征的唤醒,"慢"理应成为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所以,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该做的不是急躁冒进、揠苗助长,而是多一份耐心、多一点从容,静静地等待花开。  相似文献   

20.
自杀已成为我国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且低龄化严重。此现象折射出了当今部分青少年情感的荒漠,对生命的漠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纵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认为,它与我国长期缺乏生命教育有关。那么,什么是生命教育?如何教育大学生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如何引导大学生走出对生命理解的误区?如何在更高层次上升华生命的境界,追求生命的真谛?而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对大学生走向社会,勇敢面队各种挑战和压力,拥有一个幸福健康的人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