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心新闻发展的同志不难发现,近期首都各报几乎是一致性的采用了新闻杯赛的形式,征集新闻稿件,丰富新闻内容,从《北京日报》的“白菊新闻摄影比赛”到《中国青年报》的“瞬间与十年白天鹅杯征文特写”,从《经济日报》的“白藤湖杯杂文征文”到《光明日报》的“飞龙杯报告文学征文”,甚至连一向以稳健著称的《人民日报》也加入了这一行列,举办了“风华杂文征文”、“燕舞散文征文”等新闻杯赛。一时间,一个以企业命名的新闻杯赛的刊头,出现在报纸的版面上,给人以目不暇接之感。透视这一新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出,这首先是新闻界自身求生  相似文献   

2.
从80年代初开始,随着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上海电视台《新闻透视》、浙江电视台《新闻纪事》、山西电视台《记者新观察》等一系列追踪社会热点、展开新闻背景、阐释事件因果的深度报道专栏的相继开设,电视评论这一全新的节目样式在国内电视界雏型初成,中国的电视新闻开始了干预生活、引导舆论的崭新之旅。从1993年到1996年,中央电视台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先后推出了三档新闻评论性节目:《焦点时刻》、《焦点访谈》和优新闻调查》,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称之为“加强新闻评论的三大步”。这无疑是中国电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三大…  相似文献   

3.
“今日热点”、“热点透视”、“新闻追踪”,三个短、精、新、快的小栏目,组成了上海电视台品高味正的新闻评论节目——《新闻透视》,这个以主持人节目形式出现的新闻评论节目,无论从选取新闻素材的广度方面来看,还是从新闻主题开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电台、电视台都纷纷办起了以热点问题为主要题材的新闻评论性节目,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纵横》、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省市电台、电视台的《焦点时刻》《热点透视》等等。这类节目以它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涵,深深吸引了受众,在...  相似文献   

5.
3年前,我从甘肃礼县移居到新疆兵团农七师126团,成了一名劳务工。因为喜好写作,便经常订阅有关的报纸杂志,前年从报刊征订目录上发现了《新闻爱好者》,虽从未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七年六月,上海电视台的改革跃上了新的台阶。一向‘敢为天下先’的上海电视台借鉴国内外同行的经验,推出了全国第一个社会多视角的杂志型电视新闻专栏节目——《新闻透视》。第一期《新闻透视》的收视率即名列上海电视台所有专栏节目的榜首。  相似文献   

7.
现场新闻与"现场"意识《西南铁道报》王振洪在新闻这个大家族中,现场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就在于"现场"二字。它规定着现场新闻的外延和内涵。从采访上讲,作者必须到新闻事实的发源地,从现场角度透视新闻,抓第一手材料;从写作上讲,主要靠第一手材料写稿,以叙述...  相似文献   

8.
提起《新闻三昧》,首先感谢中铁五局五处党委,他们自1994年起为全处各单位通讯员订了一份。每期我必细细品读,7年来真是受益不浅。刚开始学习写新闻时,只能在内部报刊上发表一些小“豆腐块”,有时甚至埋怨编辑不识才。读了《新闻三昧》后,我如遇良师。上面刊登的文章,内容丰富充实,篇幅简练精彩,举例典型有力。我们单位长期在外流动施工,先后从重庆、四川到甘肃,搬迁途中许多书刊都“割爱”了,但《新闻三昧》自1994年  相似文献   

9.
《新闻会客厅》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黄金时段播出的一档大型新闻讨论型谈话类节目。本文试图对《新闻会客厅》这档谈话类节目的分析,透视这种新闻讨论型谈话的特点、缺陷及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闻评论是报社的旗帜,是报纸引导舆论的灵魂。《兰山论语》是《甘肃日报》1995年初创办的一个新闻评论专栏,曾被评为第二届中国新闻名专栏、甘肃省首届新闻名专栏。开栏至今,在通过言论加强和改进党报舆论引导力上做了许多有益的实践,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文通过对《兰山论语》的回顾分析,探讨时下专栏评论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有的同志认为,通讯员身在基层,无新闻线索,没重大题材,写新闻是难上加难。其实,好多新闻就在我们眼皮子底下,只是没能抓住它,让新闻溜掉了。1992年3月,我回家侍弄烟苗,许多乡亲都向我要废纸,说现在推广的纸钵育烤烟苗就是好,难的是寻不到废纸,市场价格又太高,这可咋办呀!我很快写了《正宁纸贵兆丰年》一稿,被《甘肃经济报》、《甘肃农民报》等5家报  相似文献   

12.
全国新闻战线正在深入开展的"走转改"活动,在实践中体现出了与民生新闻的天然亲和力。作者以《甘肃日报》"走转改"活动为例,深入分析了"走转改"活动与民生新闻的内在关系,是实践者较具学理色彩的一篇文章。全国新闻战线正在深入开展的"走转改"活动,是中央从全局高度出发,引领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大活动。在实践中,"走转改"体现出了与民生新闻的天然亲和力。各媒体开办的"走转改"专栏基本就是民生新闻的专栏,专栏报道就是典型的民生新闻报道。《甘肃日报》500余篇"来  相似文献   

13.
八十年代中期,深度报道在国内新闻媒体崛起,对受众的信息接受冲击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为记者的新闻思维变革和创新,带来了客观条件。 (一)深度报道对新闻思维带来的影响 深度报道是一种用客观报道的形式,提供新闻事实和阐明新闻事实发生的原因、环境及其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它着重回答新闻的“why”、“how”,揭示新闻的深层次意义。 1986年前后,深度报道犹如一股强劲的旋风席卷新闻媒体,象《中国青年报》的《第五代》(1986年5月)《经济日报》的《关广梅现象》(1887年6月)、新华社《关于粮食市场的通信》(1983年12月21日)。尤其是《中国青年报》《红色的梦》、《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三组对大兴安岭火灾的深层背景的透视更令人耳目一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深度报道从内容到形式已形成了它的特色和思维模式,并可从中把握它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相似文献   

14.
刘锐 《新闻三昧》2006,(3):36-37
话题新闻是通过解析讨论由具有特殊潜在价值因素的新闻事实所引发出的话题,推动化解它所反映的典型矛盾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1995年1月25日《,光明日报》一版头条“每月聚焦”栏目推出一篇报道《部长同志:您办公室里有国旗吗?》,首开话题新闻实践先河。随后《光明日报》在“每月聚焦”“、今日话题”、“热点透视”、“光明视点”等栏目上发表了大量的话题新闻,形成话题新闻的栏目化、制度化。此外《,人民日报》的视点新闻版“热点解读”专栏、新华社的新华视点、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今日论坛”等,亦都属于话题…  相似文献   

15.
宇勋 《新闻记者》2007,(8):72-72
北京语言大学高金萍副教授的《跨文化传播:中美新闻文化概要》近日出版。这本专著运用文化结构理论,从新闻文化的表现形式、体制形态、价值观念三个层面入手,透视全球化背景下中美新闻传媒的发展态势、传播者的传播活动;从文  相似文献   

16.
关心新闻发展的同志不难发现,近期首都各报几乎是一致性的采用了新闻杯赛的形式,征集新闻稿件,丰富新闻内容,从《北京日报》的“白菊新闻摄影比赛”到《中国青年报》的“瞬间与十年白天鹅杯征文特写”,从《经济日报》的“白藤湖杯杂文征文”到《光明日报》的“飞龙怀报告文学征文”,甚至连一  相似文献   

17.
这两年,电视民生新闻风行全国,从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到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从吉林电视台《守望都市》的扩版到海南电视台《直播海南》的筹办,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电视新闻界少有的热闹景象。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我国的新闻媒介上,出现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经济新闻。它们以超时空,大跨度,给受众描绘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经济生活图画,充满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改革开放气氛。虽然它们报道的是经济生活,但其光焰已辐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有的虽然已发表一年两年了,但我们仍然记忆犹新,如《关广梅现象》《顾惠东效应》《鲁布革冲击》《北京市保姆市场透视》,以及《马年新春话国力》。这类报道  相似文献   

19.
薛蕾 《传媒观察》2012,(2):60-61
受众需要什么样的民生新闻,在民生话题热度居高的当下,依旧是很多媒体人在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从《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南方日报》等全国和省级大报,到《无锡日报》等各地方党报,都出现了做"大民生"新闻的趋势,各级党报越来越重视新闻的民生视角,传统的时政新闻和经济新闻等主流新闻板块都在花大力气发掘自身题材中的  相似文献   

20.
陈家爽 《新闻世界》2013,(10):86-88
在新闻写作中,角度的选择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记者从什么方向、在哪个立足点上,用什么视角去透视、寻找、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更充分地体现其新闻价值。如何选得最佳的新闻角度?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