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炮烙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了手 ,脸色同时变作灰黑 ,也不再支取烛台 ,只是失神的站着”(《祝福》)中的“炮烙” ,课本注 :“古代的一种酷型 ,把人绑到烤红的铜柱上烫死。”此注大谬 ,这里的“炮烙”非古代的酷刑 ,古代最早的“炮烙”酷型亦非“把人绑到……”。究其“炮烙”的本义是烤具 ,作“炮格”。“格 (g啨)”“烙 (lu惏)” ,因字型相涉而讹。如 :“糟丘、酒池、肉圃格。”(《吕氏春秋·过理》)“盖为铜格 ,灰火其下 ,欲食者于肉圃取肉 ,置格上炮而食之。”(俞樾《诸子平议》卷二一 )“纣为肉圃 ,设炮烙、登糟丘、临酒地。”(《韩…  相似文献   

2.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了手 ,脸色同时变作灰黑 ,也不再去取烛台 ,只是失神的站着”。 (《祝福》)其中的“炮烙” ,课本注为 :“古代的一种酷刑 ,把人绑到烤红的铜柱上烫死。”此注欠妥。作为古代与烧红的铜柱有关的酷刑 ,并非现代用烧红的烙铁烙身或手的刑罚 ,且连词语“炮烙”也属误用。古代酷刑“炮烙”本作“炮格” ,“格”与“烙” ,因字形相涉 ,古籍中往往混用致讹。例如《汉书·谷永传》 :“榜于炮格。”颜师古注 :“ ,痛也。炮格 ,纣所作刑也 ,涂铜柱 ,加之以火 ,令罪人行其上 ,辄堕炭中 ,以为笑乐。”而与《汉书》同时的《史…  相似文献   

3.
炮烙,课本的注释是:古代的一种酷刑,把人绑在烧红的铜柱上烫死(高语三册158页)。这样释义是与古代的诠释有出入的。据《史记·殷本纪》裴马因《集解》引《列女传》:“膏铜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辄堕炭中,妲己笑,名曰炮格之刑。”《辞海》《辞源》均以为“炮格”即炮烙,是殷纣所用的一种酷刑。据此,炮烙的释义应该是:古代的一种酷刑,用炭烧热铜柱,令人行于柱上,堕炭烧死“炮烙”释义@马殿荣@张玉新  相似文献   

4.
5.猫的感受 这天,酷儿正在学校的垃圾桶里找食呢。“啪!”酷儿一下子被震醒了。原来是几个小调皮一脚把垃圾桶踢飞了。酷儿一看,呀!是班上的余世、苏廷、杨扬和那个冒充自己的假酷儿!酷儿本来不想去计较,可现在这些人把他喜欢吃的东西——香喷喷的北京烤鸭、软绵绵的年糕等踢得到处都是!  相似文献   

5.
罗马既是古代民主政治的典范,也是古代建筑艺术的荟萃之地,游览这一欧洲化名城,目光可投、心力可注多多,作却聚焦于废墟——“真没有想到,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开篇点题,不劳辞费,悬念已成。第2段,先用五分之四的篇幅把读带进想象中繁华非凡的罗马城,当读沉浸在罗马城的华美富赡中时,一个“然而”让读的情绪“跌落”下来。“失望”之余,“眼睛顿然一亮”,第3段又将读带进到古罗马斗兽场的废墟之中,于是,历史在这里回放,野蛮和血腥在这里重演,作在沉思,也启发读沉思,明的建筑下却叠印着践踏明的历史履痕。这里面贮存着人类智慧与道德的二律背反,深蕴着人性完善和历史进步的殷殷期许。  相似文献   

6.
释"行人"、"寡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人驻足听 ,寡妇起彷徨”见于《孔雀东南飞》 ,句中的“行人”、“寡妇”经常被误解。“行人”被理解为“一般的过路人” ;“寡妇”被理解为“丧偶的女子”。比如《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 ,中华书局出版 )将其释为“一般过路的人往往为鸟声感动而停步倾听 ;一些丧偶的女子听到这种声音就起来彷徨 ,无法熟睡”。其他如《古诗源·白话乐府》(哈尔滨出版社 )注为“行人停了脚步听 ,寡妇听了心难平。”《中国古代乐府诗精品赏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 )注为“行人每到这里停足而听 ,寡妇听了更是彷徨…  相似文献   

7.
《中学教育》2006,(9):32-34
中国古代称教书为“师”,并把“师”作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春秋时的《尚书》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并写在同一牌位供众人朝拜,可见“师”的地位之高,受人之尊。中国的第一位教育家孔子被人们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几千年来人们最崇敬的人物之一。对“师”最精辟、最完美的解释是唐代大豪韩愈的《师说》一,“古之学必有师,师,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将教师的职业价值提升到化传递的社会高度评价,一直被国人奉为经典世代流传,也是历来教书引以自豪的荣耀。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收入《荆轲刺秦王》。对“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一句,教材把“戮没”注为“杀戮和没收。重要的人杀掉,其他人等收为奴婢。”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词典》对“鸣金”一词的解释是:“敲锣,古代作战时作为收兵的信号。”笔认为此注欠妥。我们知道,古代军队打仗.以击鼓来督促、指挥士兵进军.用呜金来收兵,停止进攻.结束战斗。那么,“金”到底所指何物呢?我认为。“金”应是“钲”。  相似文献   

10.
先秦时期,南北化尚未融合,两种化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北方以伦理型化为主,南方则带有浓厚的巫化色彩。与此相适应.对于女性美的观照,中原人和楚人产生了各自不同的审美趣味和理想。前标榜“以德为美”,后渲染“美在艳情“。这两种模式同构了中国古代女性审美品质的最初框架。  相似文献   

11.
罗马既是古代民主政治的典范城堡,也是古代建筑艺术的荟萃之地,游览这一欧洲化名城,目光可投、心力可注颇多,作却聚焦于废墟,发思古之幽情,抒叹今之感慨。“真没有想到,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开篇即点题,不劳辞费,悬念便速制而成。第二段,作先用五分之四的篇幅把我们带进想象中的繁华非凡的罗马城,正当读沉浸在罗马城的华美富赡中时,一个“然而”让我们的情绪“跌落”下来。作“失望”之余“眼睛顿然一亮”,于第三段又将我们带进.了古罗马斗兽场的废墟之中,于是,历史在这里回放,野蛮和血腥在这里重演,作在沉思,也启发读沉思——明的建筑下叠印着践踏明的历史履痕。这里面贮存着人类智慧与道德的二律背反,深蕴着人性完善和历史进步的殷殷期许。  相似文献   

12.
对“大阉之乱 ,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 ,四海之大 ,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课文注释为 :“缙绅 ,亦作扌晋绅 ,指一般做官的人。古代大臣把笏插在腰带里 ,所以称做官的人为缙绅。缙 ,插 ;绅 ,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编者把“缙绅”释为“缙笏于绅”之义。笔者认为 ,这里的“缙绅”是“缙笏垂绅”的省略。《说文》 :“绅 ,大带也。”段注 :“古有革带以系佩绂 ,而后加之大带。绅则大带之重者也。《玉藻》曰 :‘绅长制 ,士三尺。子游曰 :叁分带下 ,绅居二焉。’注云 :‘绅 ,带之垂者也 ,言其屈而重也。’……”《晋书·舆服志》 :“所谓扌…  相似文献   

13.
袁从润 《学语文》2005,(5):46-46
《曹刿论战》记叙了历史上著名的弱鲁战胜强齐的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重点写曹刿的战略见解和言行,再现了古代政治家的远见灼识与卓越军事才能。然而文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的注释值得商榷。课文将“虽不能察”的“察”注为“明察”。将“必以情”的“情”注为“实情”,  相似文献   

14.
射手座     
李洁 《现代语文》2004,(11):11-11
尤里修斯派给海克力斯的第十一项劳役就是取回传说中的金苹果,海克力斯找来凯龙与他一起冒险,在寻找的过程中,两人来到高加索山,看到因偷盗火种到人间而被宙斯以铁链绑在山上的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正忍受着永恒的痛苦,因为宙斯不仅把他绑在山崖上,还派遣鹫鹰每天啄食他的肝脏,被吃掉肝脏又会马上长出来。凯龙因同情他而企图爬上山崖救他,此时鹫鹰正好飞来,山下的海克力斯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新高中《语文》第二册(试验修订本·必修)把《谏太宗十思疏》的“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注为:“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这注释不符合原意,应当修正。“怨不在大”语出《尚书·康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孔颖达解释说:“人之怨不在事大,或由小事而起;虽由小事而起,亦不恒在事小,因小至大。”意思是说,凡是使臣民怨恨的事都不能做。《谏太宗十思疏》虽只引用了“怨不在大”,省去了“亦不在小”,但基本意思是相同的。“怨不在大”应注为:“(臣民的)怨恨不在(事情的)大(小),(凡是使他们怨…  相似文献   

16.
今天语文课上,一(2)班同学一起学习了《小壁虎借尾巴》。孩子们读得很人情,稚气中充溢着童真、童趣。我也不禁“童心”大发,指着生字“身”对学生说:“孩子们,‘身’字好像一个人,头戴羽毛,上身露着坚硬的肋骨,单腿直立,腰间挎着一把长刀,造型多帅、多酷啊!”孩子们没想到我突然这样讲课,愣了一下,随后哈哈大笑了,接二连三地加入到讨论中:“他的上身穿着横条纹的背心,和我爸的一样!”“我觉得她是一个女的,腰间还飘着彩带呢!”“看,那个钩就是它的脚!”……  相似文献   

17.
潘宏 《学语文》2007,(2):48-48
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修订本·必修)第五册《庄暴见孟子》,选自《孟子·梁惠王下》,句中有“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句。其中“乐乐”的读音值得探讨。朱熹《四书章句集解》为其注音:“乐乐下字音洛。孰乐亦音洛”。清·焦循《孟子正义》注曰:“独乐乐,上音岳,下音洛。”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  相似文献   

18.
《汉书》颜师古注和《文选》李善注相同作品注列古今字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古字(即正文用字)不同,但今字相同,如《汉书》注“鼌,古朝字”《文选》注作“晁,古朝字”;古字(正文用字)相同,但今字不同,如《汉书》注引如淳曰“甿,古文萌字”《文选》注引作“甿,古氓字”;《汉书》《文选》正文用字相同,颜师古、李善注释用字也相同,但颜注用术语“古”,李注用术语“今”,如《汉书》注“廑,古勤字”《文选》注作“廑,今勤字”;《汉书》正文用古字,颜师古注以今字释古字,用“即”沟通字际关系,《文选》正文用今字,李善注误用“古”沟通字际关系,如《汉书》注“歫即距字”《文选》注作“距,古岠字”。  相似文献   

19.
    
“夺”字是个会意字。《说文解字》把下半部分写作“又”字,就是现在的“寸”字。“又”字在古代指的是手,整个字形表示的是一只振翅欲飞、欲从人手中挣脱的鸟,表示挣脱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吹总汗流浃背,脚步匆匆地走进吹牛公司大门,正好碰见阿笨。阿笨诧异道:“吹总,你亲自走来上班啊?”吹总边擦汗边道:“是啊……”阿笨继续诧异道:“那你的‘宝牛’呢?”吹总叹口气道:“唉,刚走到半路它就中暑了。只好把它绑在路边的大树下乘凉,我自己走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