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一位青年民办教师,接受了在全市自然教研会上为全市自然教师教课的任务,心情既高兴又紧张。我在年会上教了《什么力量使水在地球上循环》这一课,受到老教师的鼓励,说我有勇气,敢于教这种很难有把握上好的课,也有老师含蓄地提到不能把自然课教得像语文课的问题,这就促成我重新思考这一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2.
引导学生观察自然 ,观察实验 ,从中获得知识 ,找出规律 ,得出结论 ,是提高自然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近年来 ,我在自然教学中十分重视观察环节。主要做法如下 :1 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 ,系统观察事物  针对某些教材需要经过较长时间观察才能掌握知识的特点。在自然教学中 ,我往往把教学过程分为课上指导和课前观察、实验两部分 ,重点放在观察上 ,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逐步掌握有关知识。我在教《动物和环境》一课 ,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 ,了解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环境 ,首先让学生饲养蚯蚓。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形纸盒 ,用墨汁把盒子面涂成黑色 …  相似文献   

3.
儿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天真好动好问。家长配合学校《自然》课的教学,根据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进行课外辅导,就能激发孩子探索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我的做法是:一、利用节假日到自然界采集有关材料观察实验是儿童揭示自然奥秘的主要实践活动之一。我根据《自然》课的内容,经常利用节假日与孩子一起到自然界去采集有关材料,让孩子通过动手、动脑达到探索自然、培养能力的目的。例如,学校在教《叶画》一课前,我领孩子上山采集各种植物叶子,引导孩子对叶子的形状、特点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4.
显微镜这种仪器,在小学自然教材中只作过两次观察实验。它们分别在第二册第五课《自然水域中的水是不纯净的》一课中,观察水中的微生物;第四册十五课《植物怎样喝水》一课中观察叶的气孔。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第四册十七课《植物怎样繁殖(一)》中,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花粉效果不明显,于是,我用显微镜观察花粉,把花粉打落在玻璃片上,在12.5×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在“教什么”这个问题上一直莫衷一是,同一篇课文可以教出截然不同的内容来。老师们更多时候是跟着课文内容跑,课文写什么就教什么,跑着跑着就跑到别人的道上去了,老师模模糊糊,学生糊里糊涂。让阅读教学清晰起来,教得明明白白,学得扎扎实实,关键在于把“课”研得透彻一些。《唯一的听众》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文,学生读过三五遍之后,基本能读正确、读通顺,内容也大体读懂了。  相似文献   

6.
《蜗牛》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自然》第四册的第八课,它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的外形、运动方式和生活习性,学习饲养蜗牛的方法。这一课,我已教过多次。过去,我的教学设计总摆脱不了旧的模式,只知道按教材的编排来进行,课堂教学没什么起色。通过潜心研读《科学课程标准》,我才知道,我们应该“用教材教”而不“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说要以教材为基础,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把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于是,我特将《蜗牛》这一课重新进行了设计。在教学目…  相似文献   

7.
思想品德课《热爱爸爸妈妈》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冬冬说:‘这是我学走路时的照片。那时爸爸妈妈为了教我学走路,常常弯着腰扶着我,多辛苦哇。’”而且书上还配有照片。我想我的这班孩子小时候也拍有很多照片,让他们把照片贴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出来也一定很有趣。我把条件放宽了,让学生的思路更宽,写得更  相似文献   

8.
我们学校实验器材少,不可能为每个组准备一份实验器材,再说学校就我一个自然老师,教了这个年级的课,还要赶着教另一个年级的课,所以课前、课后根本没有时间为学生摆放材料和收拾材料。教《摆的秘密》这一课,总是由我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演示给学生看。 上学期,我大胆地做了一个尝试,效果居然不错。现总结如下: 课前,我在操场边的单杠上并排系了两根绳子,在一根绳子的下端栓一根短栎木棍就成了一  相似文献   

9.
我为学生上《植物和环境》一课,通过观察、实验,学生们知道了植物需要阳光,需要水分。我问他们植物的生长还与什么有关系?有个学生说了这样一件事:  相似文献   

10.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是作者写的社会生活内容加上他的写作目的(意图)。老师教学,只要认真地抓住这个认识去教,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概括中心思想的规律。例如,我在教《落花生》一文时,我就问学生,这课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我在教《别了,我爱的中国》时,又问,这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样几经反复,学生就悟出了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中心内容 写作目的=中心思想”。这是否可称  相似文献   

11.
课文《桂林山水》教完了,我特意上了一节写字指导课。过程如下:师:同学们,我们来个小比赛:谁会读下面这些字?(老师把该课的生字工整地板书在黑板上:漓澜瑕翡峦障筏绵。)(学生纷纷举手,进行赛读。)师:下面我们继续进行小比赛:每个组派一个同学到黑板前书写以上的字,看谁写得最好看。(老师也参加比赛。)师:接下来,让我们比较一下谁的字写得最漂亮。(学生一致肯定老师写的字最漂亮。)师:谢谢同学们对我的夸奖。其实呀,我们学习语文,对文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会写,写得越漂亮越好。这节课老师想教大家写好这几个字,你们愿意跟老师学吗?生:(众口同…  相似文献   

12.
《植物与环境》是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六年级《生物与环境》单元第五课内容。教材通过对仙人掌与龟背竹的对比,引导学生探究植物的叶子形状、大小是为了适应生长的环境,从而了解植物形态适应环境的一些特性。  相似文献   

13.
一、主要内容及编写特点 自然第五册关于生态方面的教学内容共有五课:《动物和环境》、《植物和环境》、《有趣的食物联系》,《池塘和森林里的生物》、《保护大自然》,在前四册学习了植物和动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再学习一些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生物  相似文献   

14.
一次,我与同是教六年级数学的曹老师突发奇想,互相调换到对方班级上一课。 虽然执教多年,每天都在上课,也作过很多次公开课,但互相调换上课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我不免有些紧张:学生一定会拿我的课与曹老师的课作比较。这次我可不能含糊。于是,我把早已写好的教案重新拿出来反复修改。  相似文献   

15.
我原来教《植物的茎》这一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先采集几株植物标本放在讲台上,上课时,我分别拿起不同的植物,指着植物茎的部分向学生介绍讲解。我讲得很详细,生怕学先听不懂,结果,学生虽然知道植物有茎这个部分,但要他们具体现说茎的位置,有些学生就有点模糊不清。有几个学生竟把不属于茎的部分也说成是茎。  相似文献   

16.
许多家长看到孩子的作文,常看得不知所云、错字连篇、语句不通,而且内容少,一时气往上冲,亲子之间为此也大伤和气。家长觉得奇怪的是,作文题目《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的家庭》等,照理说是最好发挥的题目,只要密切结合生活中所见所闻的事物,就能写好。孩子却只用了三言两语就叙述完毕,甚至苦着脸说“我不会写”“我不知道怎么写”。拿破仑说:“世间只有两种力量——剑和笔,结果呢?前者常被后者征服。”父母希望孩子把作文写得通顺无误,其实并非过分的要求。不奢望孩子日后成为大作家,但至少要具备基本的语文书写能力。教孩子写  相似文献   

17.
张海燕 《中学文科》2009,(16):71-72
案例回放: 我所教班级的学生写作水平不高,叙事文章一般采用“叙+议”结构,大段如实地记叙,只在结尾处加一两句议论或抒情,显得内容很单薄,议论很空泛。学生对材料的详略处理几乎不见痕迹,很多人写作文都在凑字数,只要能把事情记叙完毕即可。针对这个现象,我准备了一堂关于详略得当为内容的作文讲评课。课上,我特意选了几篇在这方面写得较好的随笔。谁知我刚把范文《您还会再进入我梦中吗》读完,就有一个出其不意的声音在班中响起——她的作文是抄的。  相似文献   

18.
《植物和环境》,未见有人在公开课、观摩课上教,也很少见教学经验介绍。这个课不好教,教起来总觉得不顺。 怎么不顺? 学生都知道,还有什么可教的? “环境”是什么意思?前一课是《动物和环境》,学生能不知道?环境就是植物生存的条件,没有这些条件,植物就不能生存。 低年级学生搞过植物栽培,给植物浇水,知道植物缺水就会干死; 中年级学了根的作用,知道植物用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养分;学了叶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知道植  相似文献   

19.
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两首》,刚开始板书"题西林壁",下面就有学生叫起来:"我已经会背了。老师,这首诗您不用教了。"又有学生喊道:"我连诗的意思都背下来了。"……其实,课前我已经从侧面了解过学情,知道大部分学生已把两首古诗背得滚瓜烂熟,因此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所以我不动声色,把课题写好了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市局教研室一行人到我校听课调研,听了我教的古诗《村居》。为了教好此课,课前我要求学生在预习时通过查字典和查资料弄懂诗的大意。学生预习得很充分,我发现多数学生书上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诗意,这些都是从《课课通》、《一点通》等教辅资料上摘抄下来的,当时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课堂上,学生表现得挺好,发言很积极,没有出现“冷场”。因为有了充分的预习,大多数学生都能将诗的大意照本宣科地说得头头是道。质疑时,学生也没有为难我,提的都是表面上的问题,解决起来也很容易,教学也就“一路绿灯”:激情导入——读书释疑——学生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